摘要: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正确进行“网络问政”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贴近民众、走群众路线的一种新要求,成为考量各级领导干部政治智慧和行政能力的一项新指标,也成为当前执政观念和政治文化变迁的一个新标志。
关键词:网络问政,网络发言人,网络暴力
从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聊天,到各省官员以实名登录论坛或实名开设博客等多种方式在网上与百姓交流、沟通,诸多频繁成为热点时政新闻的信息显示:网络问政,已经成为中央政府和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网络问政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解读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得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畅通,从而最大限度的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一、“网络问政”的兴起与发展
1987年9月20日,随着钱天白教授将中国第一封主题为“越过长城,通向世界”的电子邮件发出,宣告着互联网已经进入中国。而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是在1994年。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只能发送电邮,到新闻直播,再到网游的风靡,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着。在互联网慢慢发展的过程中,网络还成了电子政务的重要手段,通过它政府可发布各种政务信息,使政务公开透明,同时也使得公众参与和监督政府工作更为便捷。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互联网规模居世界第一。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民主意识非常强烈,特别对于熟练掌握网络沟通的年轻一代,具有更加强烈的参议议政愿望。网络民意的凸显,一方面在于网媒的发展、公民意识的成长,另一方面更在于执政者对于网络民意的日益重视。两会期间,网上议政之声纷纷扬扬,“总理,请听我说”、“我有问题问外长”、“向部委建言”等为主题的网站论坛一片火爆,反腐、医改、房价、教育改革……皆成热点;一向被视弱势的农民工们也加入了这个阵容,新华网大型手机调查“我打工、我期盼”,成为汇集农民工心声的话语平台……
二、目前网络问政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问政的深入发展,我们看到网络问政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凸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网络问政的效果。
(一)部分政府部门重视不够,网上问政渠道形同虚设。从“史上最牛政府网站”到“空壳博客”,此类通过网民发帖“意外”曝光的新闻层出不穷。江西60多位县级干部先后实名开设的“民生博客”,在1年多时间里,大多成为空壳和摆设,被网友曝光并引来无数“板砖”,从而大大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二)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网络问政能力较低或者态度默然。对于公众反映、咨询的问题,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不是认真倾听,尽早回复解决,而是态度冷漠、推诿拖延,致使网民反映的问题长时间得不到回复解决,从“已阅”式官腔回复到“没时间跟你闲扯”的雷人语录,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同时也极大地挫伤了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对政府网络问政的工作效率造成一定影响。虽然网络上不乏真实的公众民意,但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匿名性、随机性、低成本、低风险的特点,加上网民鱼龙混杂,素质不一,发布虚假信息时有发生,这也给网络问政的处理效率带来不利影响。
(四)缺乏长效的网络问政机制,政府处理网络信息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的支持和监管。目前,网络问政缺乏常态化、固定化和制度化,没有长效的网络问政机制做保障,难以确保政府网站、市长邮箱、官员博客等问政渠道的效果。
三、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问政的能力
我们要严防网络问政仅仅成为一种“政治时尚”,而必须提升问政效果,从而真正推动网络问政健康发展。
(一)促进领导干部网络问政的常态化
网络是当今社会反映社情民意、加强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是各级领导干部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渠道。网络问政是否被重视,体现出领导干部是否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当前,面对日益增多的网民参与,促进领导干部网络问政常态化已是大势所趋。
首先,要使领导干部上网常态化。网络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力,这已是一个常识,但恐怕并不是所有的领导干部都能意识到网络的重要性。在网络问政中,领导是问的对象,如果他不经常上网,网络问政就失去了意义。一个不重视网络的领导干部,势必无法利用网络倾听民意,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有可能忽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民生的疾苦,最终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要使网络问政常态化,就必须通过制度增强领导干部的网络意识,使领导干部上网常态化。
其次,要使领导干部问政于民常态化。领导干部上网常态化可以增强网络问政能力,但并不表示其一定会问政于民。为此,要通过制度约束,使领导干部问政于民常态化。网络问政最突出的特点是“问”,“问”同时隐含了“答”,这是一种动态的对话和互动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领导干部若能主动去“问”,其效果肯定好于被动地“答”。如果领导干部在作决策之前,若能主动在网上问计,并积极分析网民的回应,采取其中好的建议,其作出的决策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免于被“问”,甚至还能博得网民的赞扬。
最后,要使领导干部有效回帖及办理常态化。近年来,从各级官员纷纷上网邀请网民“拍砖”、“灌水”,到“虎照门”、“考察门”、“香烟门”、“躲猫猫”等一个又一个事件先后被曝光、查处,“网络问政”正日益彰显出强大的力量和广阔的前景。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网络问政”尽管轰轰烈烈、声势浩大,但在总体效果上却与公众的期望有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实现网络问政常态化,必须实现有效回帖及办理常态化。
(二)建立健全网络发言人制度
网络发言人制度是在网络问政实践中产生的新生事物,是政府与民众进行“零距离”接触的一种有益尝试。然而,在网络民意蓄势暗流,社会热点问题、突发性重大事件频发的情况下,网络发言人制度应如何运作才能推动网络问政健康发展,从而避免其流于形式呢?
首先,网络发言人要实行实名制。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发言人都是真人真名,且地位较高,代表着一个机构在发言。在信息公开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发言人不仅要向社会公布联系方式,包括上班地址、电话号码、电子信箱等,还需向媒体公布自己的手机号码,以便在遇到紧急事务时能够有效沟通。
其次,要建立网络发言人问责制。网络发言人制度能否正常运作,核心在于该项制度是否能落到实处,必须有强有力的问责制来配合实施,这样才能保障大多数网民的问题有问必答,又真正架起政府与网民交流沟通的平台。有网民评论说:“政府网络发言人是一出好戏,但能不能唱好,关键还取决于政府部门的态度。只有建立相应的问责制,才能对网络发言人进行约束,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三)加强网民参政素养教育
网民是推进网络问政的前提和基础,网民参政的素质和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网络问政的效果。提高网民的参与水平,首当其冲的是加强对网民的素养教育。一要加强理论知识教育。参与网络问政,必须具有基本的理论知识,包括对国家、阶级、政党、政体等一系列基本知识和国家现行的对内、对外方针政策的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养成政治敏感、政治观察能力和政治分析能力。二要加强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意识的强弱、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网民在参与中的态度,并进而影响到网络问政的效果。对绝大多数网民来说,他们对互联网世界的看法和现实世界并不一致。因为很多现实世界中不可能的事情到了互联网上变成了可能,这使得他们无法控制他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的行为,继而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