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增加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其次要搞好政府调控,包括制定各种政策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
【关键词】:农民增收,增加投入,提高效益,加强调控
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很多,但归结起来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制约农民收人增加的内因主要是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不足和生产效率低下,外因主要是政府宏观调控不够,使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下面就从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搞好政府宏观调控等三个方面来论证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一、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
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金、土地。劳动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各种形式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资金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物品,土地泛指用于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
(一)劳动力资源的投入
可以把农业生产中的劳动者分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缺乏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脑力劳动者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在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投人中,体力劳动的投人大大超过需求,农业生产中大量体力劳动的投入,既造成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又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应想方设法的把农业生产中多余的体力劳动转移出来。而脑力劳动的投入则是不足的,应高度重视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引导专业人才到农业中来创业。
(二)农业资金的投入
资金投人不足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它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农业科技的进步等。从农业资金来源分,可以把农业资金分为农民收入的再投入,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社会资金向农业的投入和外来资金向农业的投入。
第一,农民收入的再投入。
农民收入的再投入在农业资金投入中占主体地位。但是,农民收入本身就很低,除去基本消费外,用于农业再生产的资金已经不多了。所以,农民投向再生产的资金是很有限的,他们只能把有限的资金投向种子、化肥、农药及简单农业生产工具等方面。
第二,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投人。
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投人是农业投人的重要保证。在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解决农业投入不足问题主要依靠政府。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利用,大规模农业生产经营,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贫等方面。政府既要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又要从各方面鼓励、引导其它资金投向农业。
第三,社会资金向农业的投入。
农业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农业,为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但是,社会投资者的投资是为了盈利,而农业是个经济效益相对很低的产业,投资者一般不愿把资金投向农业。为了吸引投资者的投资,主要还得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鼓励。
(三)土地资源的使用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性资源。“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离开土地,人类现在仍然很难大量生产粮食。但地球上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现在增加土地投入来增加粮食生产已经不可能了,我们应该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防止土地资源的减少,依靠科学技术和高素质劳动者来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
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只有在增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和农村经济才能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人才能得到大幅度增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一要靠人才,二要靠科技,三要靠管理。
(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养农业所需人才
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具体表现为人才资源是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资源、创造性资源、自主性资源、潜在性资源和社会性资源。农业人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当前,我国农业人才资源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一是人才资源缺乏;二是农业人才流失严重;三是农业人才结构不合理;四是农业人才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要解决农业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要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和培养农业发展所需人才。当前应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未来农民的整体素质;二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大学农业教育,培养农业急需人才;三要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农业生产技能。
(二)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人多地少,物质资源日渐减少的今天.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唯一的出路就是靠农业科技的进步,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作用表现:一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二是降低农业生产消耗,进而降低农业成本;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为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要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二要以生物技术为重点,推动农业优质化进程;三要以农业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四是以农业技术设施为重点,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加强农业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管理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社会经济活动的自觉行动,它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加强农业管理的重要作用表现为:一是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二是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三是降低农业消耗和农业成本,维护农业生态和自然环境,四是保证农业人才和农业科技的作用充分发挥。
现在我国对农业的管理是原始、粗放和无力的。加强对农业的管理,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是我们发展农业的必经之路。首先要对农业发展作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从总体上进行规划,制定发展的计划其次要把发展的计划组织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使农业生产得到有组织的进行。实现真正的产业化经营;第三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和指导,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减少盲目性和分散性;第四要对农业生产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不偏离农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三、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因,政府应采取各种办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我国当前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实现了由市场供给短缺向市场供求平衡略有节余的历史性转变,甚至还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过去注重增加粮食产量的经济结构已经不适应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了.应向注重农业经济质量和效益,注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经济结构转变,才能使产品的供给适应需求,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一要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二要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三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中,一要大力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二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三要大力发展新、优、特产品。在农业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东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科技农业,高价值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要发挥粮食生产优势,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加工转化和产业化经营,把粮食生产做优;西部地区要加大退耕还林还草步伐,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
(二)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当前农村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消除这些体制性障碍势在必行。
在农村体制改革中,同样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当前其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在土地制度的改革中,要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使农民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要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现渠道经营。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和宏观调控,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维护农民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在农村税费改革中,要按照“多给、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特别是要坚决杜绝各种乱收费现象,使农民负担得到切实减轻。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要建立各种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机制.使资金流向农村,而不是流出农村。
(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在我国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一方面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所以,政府部门应想方设法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以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
在转移农村劳动力中.一要继续发展乡镇企业,重点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二要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三要繁荣小城镇经济。通过小城镇的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四是引导农民进城就业,为打破城乡二元经济创造条件。在引导农民进城就业中,要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消除对农民的各种岐视,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增加其对就业的适应性。
总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它需要人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探索,本文主要是从如何通过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效率,及如何提高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