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GDP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单纯追求 GDP 的增长速度,将容易产生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政府作为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责任主体,考虑到环境容量和资源的可续性,需要一套以生态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主线的统计评价和政府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即绿色GDP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关键词】行政论文范文,经济文明,GDP,绿色GDP,地方政府,绩效评估
所谓文明,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的进步状态的标志。而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环节,经济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本形态;要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就必须积极推进经济文明建设。政府作为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责任主体,需要完善地方政府绿色GDP绩效评估体系,明确的政府经济责任和生态责任机制是构建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其有效行使经济建设职能和生态保护职能的重要动力。
一、经济GDP与绿色GDP
经济发展是一切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经济是一切政治制度建立的基石,政府绩效评价制度也是如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重视资源环境等因素,对传统以GDP为国民经济核算的绩效考核标准进行修正并构建适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绿色 GDP 绩效考核体系。
(一)经济 GDP是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
政府绩效,一般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效能。在政府管理的工作实践中,确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所有政府绩效考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上级政府制定的绩效考核重点和内容来安排当地的具体工作内容。其中,经济绩效是政府绩效的核心,在整个绩效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GDP 是权衡一个国家或地域生长水平的重要标志,GDP 的增长只是反应了人类为社会创造的财富,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 GDP 增长的同时也会孕育发生“负面效应”。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既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又要符合国情和具体地方实情,不能只考虑经济GDP的增长而忽视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绩效。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以达到不断地提高政府绩效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目的。
(二)绿色 GDP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所谓绿色 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从传统 GDP中扣除经济增长所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而得出的净产值。因此,绿色 GDP不仅能反映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还能体现自然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和谐发展的程度。其中绿色 GDP占 GDP的比重越高,表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但由于经济GDP增长的“负面效应”,不能因为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不能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我们不仅仅只看经济指标,还要看社会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形成绿色 GDP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行政生态学理论认为,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政府行政系统,不能局限于政府行政系统本身。政府可以履行自己的职能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通过改革政府政绩考核制度,把绿色GDP纳入政府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引导各级政府及主要领导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方向问题
(一)传统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问题
政府长期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对经济增长的追求。而各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很少能摆脱经济利益中心的工作方向,围绕政府的中心建立政府工作的内涵本质。例如政府片面的强调经济,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就很可能忽略资源的可承载力和生态环境的可承受力,甚至忽略了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基本经济目标。通常上级政府在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下,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政绩考核的硬指标,在干部绩效考核中占相当大的比例;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指标往往成为可有可无的“软目标”,这个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的政府官员为了搞“政绩工程”大举借债,有的为了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而牺牲环境。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切实改进政绩考核,从制度层面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把不简单以GDP论英雄的导向真正树立起来,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主要精力放到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促进改革、惠及民生上来。总结起来,各地各部门政绩考核评价制度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过分偏重经济指标的考核,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片面、单一,没有很好地解决政绩评价“唯GDP”的倾向。
(二)绿色GDP: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新取向
完善我国经济责任评价体系需要建立与环境有关的绩效评价体系,因此环境保护责任也应当作为我国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绩效评估和经济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区一把手的经济责任,必定包括环境责任,即一把手对环境法规的遵守、经济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环境管理活动的效率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一把手政治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只有通过建立“绿色GDP”的绩效评价体系,系统考察一把手任职期间环境保护责任履行情况,才能促进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全面有效执行,促进各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水平的提高,促进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后,其明确要求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自觉实现科学发展。为此,有必要根据中央的新要求和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作进一步改进完善。
三、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完善绿色 GDP 核算的路径选择
(一)考核评估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完善考核评价指标 GDP 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矛盾,我们所看到的矛盾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国情有关。随着我国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传统低人工成本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我国可以适当放缓GDP增长的速度,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因此在考核制度方面和科学政绩观的形成方面给予制度上的保障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减少地方政府在生态经济文明建设中的后顾之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每个地区的具体实际,科学地把握各项考核指标的权重比例分配,充分考虑经济建设中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四个要素,扩大GDP中与生态、政治文明不冲突或是对生态、政治起促进作用的部分,减少GDP中与政治、生态文明相悖的成分,以进一步优化GDP的结构,构建全面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中,把绿色GDP作为干部绩效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从而让生态文明成为同GDP一样的硬指标。
(二)建立“动态跟踪”考核制度
地方政府官员每届任期为五年,而生态文明中的经济建设却不都是在五年内就能有成果,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中总是很难作选择。传统政府组织总是谋取预算最大化,部门和官员关注如何争取更多的钱,不管钱花在哪里,有没有效果。因为缺乏成本意识,传统政府不肯花时间在组织长远目标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上。政府为长远着想,应该以生态效益优先考虑。所以在这一考核过程中,不仅考核评价在任期内取得的“显绩”,还要在考评结果中体现在官员调任若干年之后可能才显现的“潜绩”。这个考核过程是一个具有延续性的“追踪”过程,坚持官员考核评价的连续性,在短期“年度考核”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官员长期的“任期考核”,在“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向前追溯、向后追溯的“动态跟踪”,尽量避免短期执政行为的发生。应完善地方政府前后届之间的工作交接程序,使得前一任政府的生态经济建设工作在下任政府的工作中得到较好的延续,尽量做到每一项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工作都能有始有终,确定能将政府管理的短期绩效和长远绩效结合起来。
(三)建立差异化的、分类型的政绩评估体系
由于各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考核不能搞“一刀切”。假如按照全国统一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考核,即使纳入了环境保护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由于设定一样的环保指标比重,重点开发区即使环境保护绩效一般也要比限制开发区即使生态建设绩效显著占优势。如东部地区比中西部的发展程度要高,就不能以东部地区的考核要求去考核中西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建立差异化的、分类型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立足长远,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去设置考核指标。如果按照同一的考核标准,而那些把心思全部放在生态保护上的地区政府的考核会无法通过。只有创新分类考核,结合区情民情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道路。
(四)强化地方政府的法律责任,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
地方政府及其领导人是落实绿色GDP法律责任的重要主体。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准绳和依据,而以法律、制度的形式来确定政府绩效评估,能够使评估主体有法律保障,而且能使绩效评估成为对政府的法定要求,并贯穿于各级政府行政管理的过程当中。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只有实现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化、法制化,才能保证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少做无用功,实现其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的目标。应当建立促进地方政府对经济和环境发展情况负责的科学考评和奖惩机制,强化对地方政府履行法定职责的考核。
(五)风险评估
在全球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类突发性事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消除危害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风险评估不健全导致了政府管理过程中一系列的近期效应和不良后果,特别是对决策失误问责的缺乏,导致决策轻率、事故频频发生。盲目追求GDP的增长、盲目投资、浪费严重、忽视和牺牲社会发展及公共利益、公共环境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导致更大的责任事故发生。在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行政首长总是“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因此,人们愈来愈重视从源头上防范环境风险,评价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问题,关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后的影响,进而将风险评估纳入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是很有必要的。
(六)扩大公众参与
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特点是“自上而下”命令式的,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指示,各地政府官员的考核制度很多都是组织部门的一种考核,它们的考核标准和结果都不公开,这种考核体制不是最佳的促进政府工作效率和做好实际工作的方式。由于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资源条件与生态环境的情况差异,当地人民群众更了解、关心当地的发展与环境情况,新的“自下而上”的考核方式才能更准确有效地体现出地方政府的绩效。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提出,“当前公众环境意识已显著提高,公众主动参与和监督的愿望十分迫切,只要引导得当,就会成为推动环保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加强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建立公开听证、民意调查、群众评议等形式,搭建公民参与平台。
参考文献
[1] 武卫政.几代环保人的期盼――访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N].人民日报,2008-04-02.
[2] 李宏伟.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J].求知,2011(12).
[3] 彭金玉.生态政治化:解决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4] 张建伟.完善政府环境责任问责机制的若干思考[J].环境保护,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