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坚持“党建带团建”,是团的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时期,如何通过“机制构建”、“队伍培养”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发挥团组织的维稳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辽宁省教师职称评定发表论文,党建带团建,共青团干部,服务社会,维稳
高校共青团是全团基础性战略资源和重要的工作力量。长期以来,高校共青团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完备的组织体系、扎实的工作基础、良好的工作格局和具有较好影响的工作品牌。在国情、党情、团情发生重要变化的新阶段,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全校层面谋划共青团工作,需要着眼发展、着眼活动、着眼宣传、着眼人才,加强政策引领、品牌建设、影响深化、队伍历练。
一、坚持党建带团建,提升团建的科学化水平
坚持党建带团建,提升团建的科学化水平,推动团的建设创新,是高校团建的必由之路。当下,需要就高校共青团建设面临的课题进行认真研究,为高校共青团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一是团的建设要与党的建设进行紧密衔接,“团建”要按照“党建”的各项要求予以有效对接和落实,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也要在团的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要按照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党建要求,根据团的实际情况,全面规划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形成高校团建的基本格局。
二是党的建设的各项要求要在团的建设中得到有效转化。“党建带团建”,团的建设不是照搬照抄或是机械复制党建的思想和做法,而是将党建要求在团的建设中具体化,转化和内化为团的政策、制度和要求,同时也要照顾青年的特点,按照《团章》的规定,做好基础性工作。例如在创建学习型团组织方面,高校团组织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既体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有关要求,也要突出团的特点,依托高校的知识密集、信息广泛和人才智力优势,提升学习组织化和组织学习化的效果。在这方面,高校团组织完全可以先行一步,特别是在理论创新方面做出贡献。
三是深入学习党建的重要原则,推动团建创新,积极适应党建的重要变化给团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学习党建的重要原则,是对未来可能成为党政干部的团干部进行“预培养”和 “预训练”。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对民主集中制的学习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切实贯彻落实在校团委领导班子建设和团的各级委员会建设之中。高校团组织应深入学习,加强对院系分团委(团总支)的地位、职责和作用的研究,使团的工作与学校、院系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另外,可以通过建立校团委定期向团代会报告工作制度,探索建立团代会代表的常任制度、在条件成熟的院系分团委(团总支)实行直接选举等工作,在扩大团内民主方面做出有益尝试。
四是加强对学生组织的指导和建设。要按照学生自治组织的要求,加强对学生会的指导,支持学生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学生会的建设不能与团的建设混为一谈,团在学生组织建设方面主要发挥指导作用。学生社团管理是有风险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大学生社团发展的不确定性上,同时国家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还不健全。在当前的政策法律环境下,学生社团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管得住、管得好。
二、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
保证高校共青团的事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团干部。高校共青团的发展,也将具体体现为团干部的发展。目前,高校团干部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等优势,但也存在经历单一,经验欠缺等不足。要按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要求,协调有关部门,将高校团干部作为党政后备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按照党的要求,对高校团干部进行“预培养”和“预训练”。同时,努力将高校团干部培养成多维度复合型人才。复合型,是指高校团干部通过苦练内功,实现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和有一技之长的有机统一,解决后续发展的问题。多维度,是指通过培训、锻炼等多种培养方式,使高校团干部能够适应多种岗位的要求,具备多种发展可能的潜力。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了解高校团干部的需求,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党政支持,制定高校团干部发展规划。建好高校团干部人才库,努力实现与党政人才库的对接,保持人才库的开放和流动,重点建好高校团组织领导班子人才库。健全高校团干部选拔、培养、评价、激励、流动、推荐和使用机制,积极向学校以及有关部门推荐优秀团干部。建立高校团干部培养跟踪机制,发现规律,总结经验。
二是下大气力做好高校团干部的培训工作。紧跟社会发展脉搏和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结合团干部自身成长需求,拓展培训内容,加大经费投入,通过大规模培训与专题培训、党校培训与团校培训、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参观考察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高校团干部培训长效机制。在做好高校团委领导班子一级培训的基础上,加大对高校二级分团委(团总支)书记的培训,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和受益面。
三是加大挂职锻炼力度,丰富高校团干部经历。争取多方支持,努力创造条件,多创造一些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跨省市的挂职锻炼机会,实现团内挂职与团外挂职、向上挂职和向下挂职的有机统一,使高校团干部的领导阅历和工作经历不断丰富。
三、加强交流与合作,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团组织实践育人的功能和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要求高校团组织必须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此培养团干部和青年学生,使他们走向社会,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品牌,出影响,实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双赢。
一是加强校校合作,实现高校内部资源共享。根据高校规模、物理距离等,划分若干高校协作区,有效对接高校相关部门的工作片区,定期召开会议,加强沟通协调,实现工作联动。不仅要加强高校团委层面的沟通合作,也要加强高校院系分团委(团总支)的沟通合作。通过召开会议、实现观摩、举办团干部论坛等方式,搭建经验分享平台,分享团的建设和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共享学术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活动,合作开展活动等方式,建立投入――产出分享机制,扩大活动的受益面,使某个学校或若干个学校的投入,获得最大化的产出效益。 二是通过区域合作、跨区域合作、专项合作的方式,加强高校团组织与其他战线的合作。区域合作,是指高校团组织按照自然区域与所在区域团组织进行合作的模式,可以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承担任务、共同开展活动等方式实现。跨区域合作,是指高校团组织跨越自然区域与有关区域团组织进行合作的模式。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是区域合作、跨区域合作的有效载体。专项合作,是指就某一工作项目进行合作的模式。
三是通过校企共建等方式,实现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团组织所能做的最主要还是通过社会实践,实现高校大学生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目前各高校与相关区县、企业、乡镇等都有比较密切的合作,可以利用学校与社会合作的这个大平台,通过挂职锻炼、课题攻关、科技创新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活动。通过以上努力使大学生在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中既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又提高社会适应力和就业能力。
四、切实发挥共青团在高校维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是高校团组织的重要任务。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高校维稳工作,除了要注意传统意义上的敏感时期外(例如“六四”等),还要注意偶然的个别人物、个别事件所可能引发的群体事件。当前,高校维稳工作呈现出“事事敏感、时时敏感”的新特征。任何偶发事件,如果处置不当,都有可能被境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QQ群、MSN等媒介进行传播,对高校稳定乃至社会稳定造成影响。高校团组织维稳工作,主要是构建“动态――应对”机制,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研判事件可能发生的趋势,形成相应的应对举措。
一是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机制,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的分析和研判。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定期分析机制(寒暑假大学生返校动态分析,调查问卷要保持相对稳定的体系)、特定阶段(敏感时期比如“六四”、“七五”、“三一四”等)分析机制、随机分析机制,形成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数据模型,确定敏感程度,找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二是制定“动态一危机”机制工作预案并加强演练,提高团组织在危机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和应对效果。
三是加强维稳工作组织保障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指挥系统、分析系统、应对系统建设,形成“校――院系――班级”三级组织保障系统。依托专职团干部和学生干部,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维稳工作队伍。
四是加强维稳工作协调系统建设。主要与高校党政的协调合作,与新闻媒体的协调合作等,共享信息,共用资源,形成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