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与社区功能完善

所属栏目: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 发布日期:2013-02-22 08:57 热度: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这一值得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城市规划工作者应该如何应对?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规划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发达国家中,这个问题早已出现,已延伸发展到发展中国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传统观念在变化,一些原来由家庭承担的职能将逐渐转移到社会组织,其中,老年人问题在近些年很是关键。如何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不仅是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是我们在市场经济下面临的新任务。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产生老龄化的原因只有二个:寿命延长和少生孩子,我国人口基数非常大,通过“多生孩子”延缓老龄化根本不现实,只能通过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来解决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

  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做实“个人帐户”,逐步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建立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健康老龄化;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在农村实行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近些年,选择“自助而助”的政策,既制定一种鼓励和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国家政策,使老年人既是社会的发展者,也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反映了对老年人的正确认识和尊重,鼓励老人自立自强;事实上,老人理想的家园实际上是具有社区服务格外医疗设施支持的准家居环境。

  现在,就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做主要详细的说明。主要在住房问题,文化娱乐设施,城市基层医疗保健设施,养老院、康复中心、老年人服务中心,街头绿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随着核心家庭的普及和传统家庭的逐渐消失,居住建筑的户型将产生变革。一方面,下一代与老一代分居现象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中国家庭结构演变具有的“分而不离”的特点,要求两代人的住房距离不宜太远,出现了小户型住户比重将明显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对一部分缺少亲人照顾而又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老年夫妇或单身老人则需要安排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专用住房-老年公寓。

  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迫切需要相应的文化娱乐设施。“寿命的延长与经济的富裕将会带来一个余暇时代”,今天,我们可以在许多城市的街头绿地里看到有众多的老人在练气功,打太极拳、跳舞;一些“茶馆”、“棋排室”等文化娱乐场所倍受中老年人的青睐;社会上各种“老年大学”及绘画、书法、养花、烹调学习班应运而生。种种迹象说明“银发”文化现象已成为社会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分布于居住区内的城市基层医疗保健设施深受老年人欢迎,使体质较弱、但病情不严重的老人不必前往距离较远的医院,可在社区内就近得到治疗。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从全市角度考虑市一级老年服务设施,如老年大学、老年人俱乐部,养老院、康复中心等,为这些设施及相应管理机构落实建设用地;在居住区详细规划中则要细致地安排为老年人服务的基层公共设施,如老人公寓、老人之家、老人活动中心、门诊部、老年人服务中心及安排更多的室外活动休憩场所和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的公共交通设施等;在居住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加细致,从住宅层数、住宅类型、户型比例到建筑细致处理,均应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如此形成一个从全市到基层,从大到小配套的老年人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服务系统,为老年人创造一个生活上能相对独立、丰富多彩的内外环境,体现国家、政府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对老年人的关怀,弘扬祖国尊重老人的传统美德,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来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

  住宅区的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年人”的行为为基础。道路系统应简洁通畅,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和可识别性,避免人车混行,道路应设明显的交通标志及夜间照明设施,在台阶处宜设置双向照明并设扶手;道路设计应保证救护车能就近停靠住栋出入口。老年人使用的步行道路应做成无障碍通道系统,其路面应选用平整、防滑、色彩鲜明的铺装材料。合理安排适合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项目,如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棋牌中心等;老年人的休闲活动场地的布局宜动静分区,有足够面积的室外活动场所,保证老人户外活动的需要;适当地布置绿化,喷泉,亭子,长廊等建筑小品。在庭院或绿地的局部设立自然的屏障或遮挡视线的树木,配以桌椅,灯具等,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具有私密,隐蔽,安全特征的用来休息,交谈的安静场所,同时也是避免烈日暴晒和寒风侵袭的保障。考虑室外环境的开阔平坦,无障碍物的广场、绿地则为老人或残疾人行进,散步,晨练提供了场所;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在社区中扩展智能环境,达到及时、有效地为社区中老年人服务的目的;例如,住宅区的管理中心应能及时对诸如有害气体的泄漏,火灾,医疗救护、意外事故、求助等主动提供紧急帮助。

  基于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工作需求,依存需求,和睦需求,安静需求,支配需求,尊重需求,求偶需求”等。设计老人住房时,从目的性,方案及实际措施上要考虑到他们的起居、日常事务、个人爱好、习惯、社会接触及文娱体育活动等方面,以体现他们早先生活方式的连续性,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在无障碍设计中,“安全”和“方便”是主要原则,应把“避免失误”和“灾害”放在首位。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一般人十分重视的私密性对他们显得不太重要,老年人更需要外界的关怀和人际交往;住房布置宜具有一定开放性。洗澡间、厕所、厨房是事故多发区,在建筑设计中应重点考虑。

  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应从方便、经济角度出发,从空间(消除室内外高差)、装置(设置扶手、地面防滑)、设备(紧急通报系统、安全电热源)、管理员或护理人员等方面对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做到紧急时刻刻立即采取措施。

  老年人的住宅设计占地宜小,室内空间紧凑,减小老人平时的生活自理和日常活动的困难程度而且使其感觉省劲,应使防火设计能保证最大安全,适应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外界的环境与室内的环境应保持安静;老年人居住用房应布置在采光通风好的地段,应保证主要居室有良好的朝向-南向、东南向,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宜小于2小时。建筑室内布置应宽敞明亮,居住舒适,建筑造型应富有生活气息,缓解老人孤独感及被抛弃的消极心理。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提供传统形式的室内空间。从建筑人类工程学的观点出发,在家具、卫生器具的尺寸方面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

  例如,韦赛尔老年公寓在建筑材料使用红色面砖,给人温暖亲切的感觉,消除老年人害怕冷漠的心理。红色面砖墙体在转角处被处理成不连续地薄片形式,很轻盈,建筑凸凹有致,部分架空,一切都是为了避免给老年人带来沉重感。养老院和老年性质的居住建筑决不是孤立设置的,要有围合感,找回“地邻”的感觉。通常采用连廊的形式,院落的形式,不仅能遮风挡雨,同时,便于老人之间的相互照应和交流。

  人是社会的主体,为人服务是城市的主要职能。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精神文明需要的增长,城市服务的功能应更加完善,更加多样化。对人的关怀,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工作环境,应是城市规划工作始终不渝的目标和宗旨,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面对我国即将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城市规划者应该去思考、研究、探索

文章标题: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与社区功能完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shebao/1626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