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所属栏目:国际法论文 发布日期:2010-10-14 17:20 热度:

  摘要:财务治理是企业经营治理活动内容之一,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现代企业来说,只重视产品经营和资本运营只能保证企业的一时繁荣,财务治理是企业经营治理活动内容之一,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现代企业来说,只重视产品经营和资本运营,只能保证企业的一时繁荣,要想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财务治理。
  关键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
  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上市公司的现代财务治理模式基本上是引自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吸收和消化这些模式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出一些问题。针对目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存在的财务治理问题,结合我国财务治理模式的现状,提出相应建议,希望对完善公司财务治理有些许借鉴意义。
  一、财务治理结构的理论分析
  (一)财务治理的概念
  财务治理,其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相互制衡是财务治理中的基本状态。在这种制衡关系中,高层与中、下层经营管理者之间,终极所有者与法人财产所有者之间,彼此的关系既表现为权力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又表现为依靠契约相互界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是对公司财务治理的静态理解,具体表现为财权配置结构和利益关系,是由两类公司治理主体、多维财务治理客体及一系列财务治理中的经济利益关系构成。
  (二)财务治理结构的内容
  1.财务资本结构安排。财务资本结构安排在一定意义上是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基本安排,初步反映了出资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债权人债权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
  2.财务组织结构安排。财务组织结构安排是企业财务治理权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权力组织部门间的分配,是财权在企业内部的初次分配,相应形成了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双层财务治理组织模式。
  3.财务运营模式安排。财务运营模式安排是财权在企业内部经营者财务及以下层次财务部门之间的分配,是财权在企业内部的二次分配。依据企业基本组织模式(如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控股制等),在企业财务战略指导下,构建、形成合理集权、分权的财务运营模式,是财务治理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基础。
  4.财务机构岗位安排。财务机构岗位安排,也是财务治理结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而言,要建立起有效的财务治理结构,必须要解决好两大实际问题,才能。第一,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的分别设立问题;第二,稽查特派员、财务总监、总会计师等在企业财务中的地位问题。
  (三)财务治理结构的作用与地位
  公司治理是一种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安排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来解决代理问题及经营者选择问题,而代理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公司相关成员之间存在着经济利益上的冲突。财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其以企业财权为核心和纽带,是一种企业财权的安排机制,通过这种财权安排机制来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激励和约束。财权是关于企业财务方面的一组权能,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预测权、财务决策权等。而这些权能如何配置正是财务治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且财务治理的财权配置最终从两个方面影响公司治理:首先是从制度上影响,形成一种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其次是从结构上影响,形成特定的财务结构(或资本结构)。
  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现状
  当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外部市场约束,内部结构制衡及公司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权责失衡,公司的“内部人控制”已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表现为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财权的流动和分割中缺乏约束和制约,追其源头皆是由不完善的财务治理结构造成的企业内部监督、制衡机制的失灵产生的后果。
  (一)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缺乏多元股权的财务制衡,“一股独大”;二是公司财务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国有股东代表“缺位”和过度的行政干预;三是上市公司难以在业务、人员、资产、机构、财务上与控股股东分开;四是国有股东的双重身份及监事会成员利益动力不够,使得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失去相互约束、相互控制的机能;五是债权人在公司财务治理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六是虚拟会计利润,会计信息披露失真。
  (二)不合理的财务治理结构产生的后果
  一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中小股东利益受到大股东侵害;三是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四是利润操纵和财务做假。产生上述后果的原因主要是:国有股在非流通股中占绝对优势,非流通股比重过大,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发育不健全,财务治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信息披露质量难以保证。
  三、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建议
  为完善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其治理效率,笔者主要从“制度层面”对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提出如下建议:
  (一)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共同治理机制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共同治理机制
  QQ截图未命名.jpg

  1.相互制衡的股东大会。在公司建立股东相互制衡的股东大会,有助于强化股东大会的控制功能,抑制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
  2.共同决策的董事会。在公司董事会中建立共同的财务决策机制,以保证各利益相关者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公司的财务决策,强化董事会的控制功能,提高公司财务决策的效率和效果,抑制公司内部人的道德风险。
  3.共同监督的监事会。在监事会中建立共同的财务监督机制,就是要建立多元化的监事会结构,包括出资者监事制度、员工监事制度、银行监事制度、人大代表监事制度以便相互制约和独立监督,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功能,提高公司财务监督的效果和效率。
  (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相机治理机制
  把“相机性治理”机制引人公司的治理结构中,重视出资者、债权人、员工,尤其是债权人对公司的治理作用,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
  1.出资者相机治理。当公司经营业绩大幅度下降或内部人有不良行为时,出资者首先可以通过监事会加以制止;如果监事会无法制止,就可以采取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进行表决、“用脚投票”、对并购行动给予支持等相机治理措施。
  2.债权人相机治理。当企业有偿债能力时,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债权人则只是合同收益的要求者;相反,当企业偿债能力不足或违反债务合约时,由于有关法律的保护,债权人就应参与这两种权力的分配。
  3.员工相机治理。当企业经营业绩大幅度下降或内部人有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时,员工就可采取一定的相机治理措施,如要求董事会更换经理人员;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以更换董事;提议召开临时职代会以罢免经营者;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工会来起诉违法的内部人;以职工收购为基础进行企业重组等。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各项措施,为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制度创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如何逐步建立健全高效、富有活力、激励约束相容的财务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的财务管理机制,本文所提出的理论及其应用方面较传统观点有所发展,同时也还有许多更新、更好的方法值得去研究,去探索。

文章标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guojifa/455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