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社会工作要坚持助人自助的理念,从工作方法与主体方面推进自身的社会化,同时为农民增权,完善农民就业方式,提高他们货币支付能力,引导他们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帮助社会化小农进入正常的社会化轨道,推进农村社会化进程。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不仅要解决微观的社会问题,还要突破以往限于农村社区的局限,提升到宏观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城乡关系,提高农村社会工作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化,一体化
社会工作对中国来说是个舶来品,农村社会工作的恢复与发展不可避免地面临本土化问题,当前农村社会工作更是处于萌芽阶段,它的开展需要处理好自身的社会化问题,以适应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及发展需要,并提高农村社会工作的普遍性价值。本文所指农村社会工作,如无特别指明之处,都指代专业农村社会工作。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被纳入市场体系,发生转型,进入社会化进程,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农,而是“社会化小农”。政府主导的传统社会工作不能有效解决农村社会化问题,这为专业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空间,后者包含了自身的社会化与促进农村社会化两个方面。
一、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与面临的问题
在中国农村社区,社会工作最早可追溯到民国时期晏阳初等的平民教育运动与梁漱溟等的公民教育实验,国民政府也相应推行过新生活运动。解放后,只有政府主导的农村社会工作,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工作主要由人民公社提供。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首先得益于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恢复与发展,为农村社会工作奠定了人才基础,其次,农村社会工作实践得到发展,随着农村问题的凸显,得到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重视,“三农研究”成为热点,投身三农社会工作实践活动日渐增多。就其现实和理论价值而言,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解决乡村治理难题、提升基层政府官员公共服务的能力,而且可以促进社会工作理论的创新以及加快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农村社区的发展,引起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中国的城市社会工作目前也只是在部分发达地区有所发展,更遑论农村社会工作,同时农村社会工作面临与传统社会工作的合作、与农村的融合及如何推动农村发展的问题。因此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也就是自身的社会化,需要在认清农村、农村传统社会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坚持社会工作理念,在实践中寻找到促进农村社会化的发展路径。
二、农村社会工作的社会化
农村社会工作自身的社会化,即社会工作融入农村发展的过程,要在社会化工作理念的指导下,把握好工作方向,掌握好工作方法,发挥工作主体的最大化的作用。在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工作理念要能体现农民之所需,工作方向要能适应农村发展方向,工作方法要能为各方所接受,发挥各方力量,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工作主体要兼顾各方,明确各自位置及相互间关系。
(一)农村社会工作理念
现实中,农村社会工作往往更多体现出的是扶弱济贫的工作理念,运用的是问题解决型方式。这是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实践理念,也是问题之所在,这种工作理念指导下的农村社会工作,解决的常是些具体、个别、浅显问题,易出现农村社会工作退出后,社会问题反弹甚至恶化。这不仅是对案主的伤害,更是农村社会工作自身不负责任表现,无法实现农村社会工作目标。理论上,社会工作秉承的理念是助人自助,克服现实中的错位矛盾,农村社会工作的理念应具有两个层面,融入农村社区和帮助农民主体,两个层面的结合便是一种社会化的工作理念。助人之自助涉及两个主体,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包涵两个方面,社会工作者提供直接帮助与帮助案主实现自助,前者往往面对的是些浅显的社会问题,后者则属于深层次的社会工作,只有通过深层次的社会工作,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达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增权的社会工作目标;需要三个步骤,直接帮助,为案主提供自助的客观条件,跟踪服务。
(二)农村社会工作方法
本着助人自助的理念,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需要运用到一定的社会工作方法,以实现农村社会工作目标。社会工作方法主要有个案工作、群体工作和社区工作三种,个案工作以个人和家庭为工作对象,实行一对一的服务,群体工作通过与群体的互动,达到帮扶群体中的个体及群体自身的目标,社区工作是帮助社区中的个体、群体在社区事务的参与中,了解融入社区,获得社区主体感,促进社区发展。当然,社会工作对象是活着的人,是处于社会关系网中不断变化着的,所以要综合运用三种社会工作方法,以实现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农村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其对象是农民、其地域是农村,解决的是农民就业与农村发展问题,当前条件下,农村社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理论缺乏,经验不足,而且很多社会工作者对农村是陌生的,农村又是“熟人社会”,作为陌生人社会工作者,在农村开展工作,方法问题更为重要。上面提到的三种方法是专业社会工作的常用法,中国地域广袤,农村更是千差万别,农村社会工作需要因地制宜地运用三种方法。
(三)农村社会工作主体
农村社区目前以传统社会工作为主,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面临与传统社会工作的合作问题,因此,农村社会工作的主体就涉及专业社会工作者、传统社会工作者、农民,三个主体间关系关乎到农村社会工作社会化的进程。在农村社会工作主体进入之前,传统社会工作主体与村民之间基本上体现出的是“官民关系”,社会工作的开展是在行政框架内,由行政干部按行政程序进行的行政管理。关于三个工作主体间关系,首先农村社会工作主体要处理好与传统主体关系,这是得以入村的前提,传统主体掌握着资源,并在长期的社会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此合作关系是必然选择。农村社会工作主体与农民的关系是农村社会工作的关键,两者间具有相对的主客体关系,前者视后者为案主,属于主体,现实中又是前者进入后者的领域,变成了客体。鉴于农村社会工作者面临着复杂的问题与关系,在实践中要扮演多重角色。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能力显得极其有限,需要依靠农民这一社会工作的真正主体,才能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所以传统社会工作主体与专业社会工作主体在农民这一主体目前都是辅助性的,这也恰好说明了为什么社会工作的理念是助人自助。
三、农村社会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化发展
当今中国农村和农民处于一个将长期存在的“社会化小农”时期,小农受货币支出压力约束,以货币收入最大化为行为伦理,生产、生活、交往都被卷入社会化大分工网络,社会化小农概念是再认识农户的基本视角。基于社会化小农视角,农村社会工作在促进农村社会化方面,要了解社会化小农的特性,认识到他们的社会化趋向。按照徐勇教授观点,解决三农问题要解决在货币支出压力支配下的农民及其就业问题,农村社区又是他们的归宿,因此农村社会工作要帮助农民适应社会化,解决社会化中的农民就业问题,提高供农村社区的造血能力,打造适合社会化小农的社区,这些不仅要从微观的三农问题着手,还要改造宏观的城乡格局。
(一)农村社会工作与农民社会化
社会化进程中,农村社会问题不断涌现,他们的生产、生活、交往方式与道德观念发生改变,大量外出务工出现,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变动,交往范围突破熟人社会,道德观念趋利化,在“公民化”过程中,他们有了权利意识,却没能树立起相应的责任意识。这些问题的出现,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切入点,当然问题的最终解决,要依靠社会化小农自身,这也是农村社会工作的题中之义。农村社会工作促进农民社会化,整体上要为农民的社会化提供公平的条件,帮助他们进入正常社会化的轨道。这需要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客观条件,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培养他们的社会化能力,找到自身的社会化方式,也就是为农民增权,增权的价值取向在于,引导个人、家庭、社群和社区采取乐观的态度,积极参与决策和通过选择来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提升自己的权力和能力。具体的工作中,要在综合运用三种社会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在生产中提高自身货币支付能力,生活中优化消费结构,树立正确消费观,交往中树立正确的权利观、道德观,通过提高他们的组织化程度来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在融入农村社区中提高幸福感。
(二)农村社会工作与农民就业的社会化
农民就业社会化是转变完善农民就业方式,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参与社会分工,提高农民的货币支付能力。社会工作促进农民就业的社会化,要在认清当前农民的就业现状基础上,解决他们面对的问题。中国农村人多地少,农业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化小农的需求,农民在就业社会化中又处于弱势,自身能力不足,可利用资源稀少,尤其是缺乏信息资源,面临不平等待遇问题,又缺乏谈判资本,非集体时代原子化的农民更是缺乏抵御就业风险能力。随着对外开放的实施,中国参与到国际社会分工,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我国出现了超过2亿的农民工,单纯农业只能满足农民的基本生存需求,农民的货币支付能力基本上依靠外出务工,农户的就业结构多为务农加务工的兼业式,并且比重不断向后者倾斜,老人农业出现,抛荒现象增多。因此农村社会工作需要帮助农民提升自我就业技能,认清就业形势,掌握更多的资源,争取平等的就业机会与条件,提高抵御就业风险能力。农村社会工作也要认识到自身的专业限制,在面对比较讲究实效的理性小农时,自身的限制会影响到社会工作者的地位与工作的开展,要在认识到这一弊端基础上,减少它的负面影响。
(三)农村社会工作与农村社区社会化
农村社区由农民与一定的地域构成,新时期农村社区自身发生转变,农民与农村社区的关系也在改变,随着外出务工的增多,很多农民每年在城市的生活时间超过了农村,农村社区需要跟上时代步伐,以满足社会化小农的生活与生产需求。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的社会化相一致,农村社区社会化的目标就是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样才能满足农民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需求,成为农民的物质与精神家园。既然农村社区的社会化与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相一致,农村社会工作理所当然要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目标一致下,农村社会工作与传统社会工作的合作更容易开展。传统农村社会工作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当下优势明显,农村社会工作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时,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发挥自身不可替代性作用。现实中,传统社会工作依赖行政体制,利用行政组织,运用行政程序,对农民具体的生产与生活需求缺乏敏感性,更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建设,偏向效率忽视公平,因此农村社会工作要抓住真正的生产与生活需求,重视乡风、村容与民主管理方面社会工作,这也是作为第三方的农村社会工作优势所在。
(四)农村社会工作与城乡一体化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导致农业增收困难,公共服务向城市单向倾斜,农民掌握资源稀少,在同样的市场竞争中,农村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价值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报。究其原因,二元体制下,城乡的距离并没有因市场的整合而拉近,农村社区缺乏城市社区的造血能力,农业无法与工业抗衡。因此有学者提出,从宏观上看,“三农问题”其实是城乡关系问题,问题解决之道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农民参与能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农村社会工作帮助农民获得更多资源、公平的竞争条件,帮助农民增权、增收,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及农村社区的造血能力,不能限于农村内部社会工作,需要进入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往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帮助农业提高了附加值,却得不到市场的承认,成立了农民组织,却无法与企业竞争,改造了农村社区,却留不住奔向城市社区的农民,这就要求农村社会工作突破既有限制,推动城乡的链接与互动,实现二者文化上相互认可,经济上工农合作与互补,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传统农村工作涉足不深的领域,需要第三方的专业社会工作来推动。
四、结语
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要在社会化基础上践行自己的价值理念,只有社会化的农村社会工作,才能适合中国农村社会化发展需要。中国农村也进入了社会化进程,社会化小农成了推进农村的社会化的一个视角,加上传统的农村社会工作不能满足社会化小农的需求,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有了自己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要在坚持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基础上,从优势视角出发,综合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处理好不同主体间关系,帮助社会化小农在公平的基础条件上,进入正常的社会化轨道,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社会工作注定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工作实践要在以传统社会工作为主导,社会工作基础薄弱,但已进入社会化进程的农村社区开展。现实要求农村社会工作在社会问题凸显的农村,保持优势视角的方向,在寻求与传统社会工作合作中保持独立性,寻找自己的价值空间,立足农村社区的同时,寻求城乡的一体化。只有作为第三方的农村社会工作,才能本着助人自助的理念,从宏观结构到微观问题,帮助社会化小农在更公平的条件下,提高社会化的效率,同时也推进自身的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