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湘南地区是湖南一个重要的农业产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如何开展根据当地实际,与当地民居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本文探讨的对象。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湘南;民居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湘南来讲,其农业劳动人口多,农业用地面积也大,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条件都比较好,农作物品种繁多。再者,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境内除汉族外还聚居有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回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在湘南地区包括郴州、永州、衡阳等地区聚居了瑶、苗、土家等少数民族共80多万人口,地域特色显著,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得天独厚。
通过湘南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会进一步给湘南地区农村与城市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利于加强城乡之间交流和融合,有助于其人口、文化、技术、资本、资源交流,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并在促进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湘南城乡和谐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湘南旅游经济现状
湘南是一个有着深厚人文传统的地方,它极具个性的地理位置和人文优势,使其成为汉移民最早和最多的地方。湘南古民居,是集中了土著人、中原人、江浙人、客家人有形的或无形的文化和艺术理念构建而成的,其西北方向民居受中原文化影响,大都端庄、方正,体现中庸和孝悌;其东北方向与江浙一带民居有较深的渊源关系,有徽派建筑之韵,不慕奢丽,亲睦笃至;其东南方向与南粤接壤,受客家文化的影响,装饰夸张,色彩丰富。湘南民居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人的仁爱,是湘南人民的生活家园,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之一。
二、湘南地区民居旅游资源的类型
湖南的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风土民情;湖南又是古代楚、越之地,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有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楚越古风;湖南还是一个自然地理类型复杂多样的省份,受其影响出现了不同的社会经济活动形态。因此,在湖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湖南的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条件。
湖南少数民族的民居最负盛名的是独具南国山乡特色的“吊脚楼”。这与湖南的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有关,湘南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很少可供成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们便选择坡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山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潮和防止野兽的侵害,采用了一种房屋下部架空,称为干栏式的住宅。住宅随着山势的高低而建造,前后立柱也随地势长短不同立在陡坡上,房屋分上下两层,下层多畅空,里面多作牛、猪等牲畜棚及储存农具与杂物。楼上为客厅与卧室,所以这种住宅往往是里边靠在山坡上,外边悬吊在空中,这种建在山坡上的住宅称为吊脚楼。这种吊脚楼看起来美观,灵巧别致,凌空欲飞;住起来舒适,干爽透气,通风采光。
从湘南传统人居建筑分布的情况来看,首先是传统人居非常看重宜居的环境,即地域特征。传统人居的地域性深深地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文化概念,几乎所有的村落布局建造都打上了风水文化的烙印。总体来看,以“天人合一”观为哲学思想,以五行四灵分位图式为推演根据,以对各种“气”的判断作为“凶”“吉”的核心形式。具体操作起来,依山傍水是风水堪定的基本准则与要求,这实质上也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必备环境条件。如永州江永县的千年古村上甘棠村,村子的北面是翘首耸立的昂山,南面是傲然挺拔的将军山,村子背后是坡度平缓且中部稍稍陷落的滑油山,周围的山势都是面向村子围着。按照风水文化的说法,滑油山就是一把太师椅的靠背,颇有地气、阳气和生气。上甘棠村就是端坐在这太师椅上的明珠,其福运可想而知。山脚下到处有暗洞,从暗洞里流出来的泉水汇成一条小溪,小溪沿着山脚壕沟,从村后流进两口终日水满而不溢的大塘,塘底有暗河水流出。这符合风水流转不停、福满运满的大吉说法。村前,是由谢沐两水汇合而成的一条名叫“谢沐河”的小河,是江永桃水的主要支流。村子成月崖形,南北两头与高山相接,村前的谢沐河与村后的石壕沟成了两条护城河,村落里的人们便在这大吉大利形同半月的小岛上建筑了自己的家园,历经千年不衰。可见,上甘棠村是一个典型的符合风水文化规则的适宜人居村落。山不管高矮大小、形状不管有何差异,人居建筑总是可以找到其理论文化依据,并且赋予其风水宝地的种种解读。这种种解读必定能符合人们各种生活的文化的企求与需要。而水不管是大江大河还是小小溪流,都是风水文化所必备的标准测定,其水流大小及流向也必定符合人们理性考虑与实用需求。所以,风水文化中所透露出的信息,给出的最后答案,是要满足人们居住的生活要求与标准,其间的文化阐释的最后归宿无不落实于此。宜居与舒适是所有风水理论文化的终极目标。但此种以风水理论测定的环境选择,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与变通性。尽管湘南大环境相差无几,但具体在一个村落、一户人家、一栋居室,其宜居性诉求也不是绝对不变的。有的房屋座落朝向上的考虑,如果其适宜的程度与风水观念发生偏差,有时为了满足风水说法,甚至可以稍微牺牲一点宜居性。但具体在建造房屋时,又尽量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到宜居。这样就可以两全其美。有的房屋在堪定高低时也有些不同的说法,但都可以圆满解决。当然,由于时代及经济基础的原因,其宜居的通风、采光、舒适都有一定的局限,但这些都基本达到了当时人们的要求与愿望。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祖辈居住在此地的人们,都从风水文化中找到适合自己愿望并能居住生存下去的精神依据和物质满足。这就是风水文化的神奇力量。不管是从审美角度看,还是从实用角度看,风水文化始终伴随着人居,不断地生发着无穷魅力,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服务,是依托人居而不断发展的一大文化景观。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湘南乡村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
湘南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发展旅游业,吸引湘南域内、外城市居民到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好的乡村地区进行旅游消费,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当前湘南农村存在问题很多,其根源可以归结为产业结构不合理,非农产业在产业构成中比重太小。如何使湘南农村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化,是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湘南乡村旅游,必须从湘南乡村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尤其是农民和农产参与的积极性,采取有针对性的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模式。根据系统动力学,结合对湘南乡村现状、乡村生态旅游运作规律以及新农村建设目标研究,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湘南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模式可以从“基础—途径—产品—目的”方面进行系统构建。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湘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具体来说,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湘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湘南乡村生态建设、乡村农业科技示范、退耕还林温饱工程、开发项目,促进湘南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湘南乡村生态旅游(产业)。
2.以湘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为主线,整合湘南乡村旅游资源,以湘南乡村旅游产业带动湘南社区旅游发展、带动社区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社区经济发展、带动解决“三农”问题。
3.以湘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保护湘南乡村生态环境,优化湘南乡村生态环境,带动湘南农业无公害生产和清洁能源推广。
4.以湘南地域性乡村生态环境条件为基准,发掘并构建湘南特色鲜明的地域特色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创建湘南乡村生态旅游品牌,提高湘南乡村知名度,发挥湘南旅游名牌效应,促进湘南社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清成.湘南农业比较优势与农业结构调整[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40~45.
[2]刘瑞,苏维词,滕建珍.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构想[J].生态经济,2005(6).
[3]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
搜论文知识网致力于为需要刊登论文的人士提供相关服务,提供迅速快捷的论文发表、写作指导等服务。具体发表流程为:客户咨询→确定合作,客户支付定金→文章发送并发表→客户接收录用通知,支付余款→杂志出版并寄送客户→客户确认收到。鸣网系学术网站,对所投稿件无稿酬支付,谢绝非学术类稿件的投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