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武汉市起义街回族社区为例,归纳了汉文化背景下的民族社区在使用者、商住空间、宗教场所,用地结构等方面的变迁过程,剖析了这种变化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发展民族混合社区的可能,为我国民族社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文化 回族社区 社区变迁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增加,并逐渐与汉族群体融合。原有的少数民族社区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多方面的变迁现象,产生了新的形式。
武汉起义街回族社区是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武汉的重要少数民族聚集地,也是目前武汉市武昌区最大的回民集中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回汉文化的交融,社区的住房用户和街区商业服务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社区的精神文化也产生了新的变革。
一社区居民的更替过程
1住区外来使用者的比例变化
回族社区的居住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社区范围内的2座多层居民楼,另一种则是以起义后街为轴两旁的商住结合的居住点。第二种居住点受到商业行为的影响,更替现象明显。
2000年开始,起义街社区居民楼开始进行了居民更替的现象。表现为外来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原有部分回民选择了其他区位条件更优的住宅,将房子转卖给外来的汉族居民。呈现回民在原有住区比例下降的现象。
2住区居住房屋使用更替的原因
社区居民包括原住民和外来人口,更替包括迁入和迁出。不同居民类型,不同更替方式的影响因素不同。
原住民方面:汉族居民因为不满现有居住环境且避免回族节假日所带来的干扰而选择迁出,而原有回族居民则大多因为收入的增多、向往更好的居住环境等因素离开。
外来人口方面:来此的汉族居民几乎都是打工者,收入很低,主要看中社区的交通条件和低廉的租金。而来此的回族居民则因为受到宗教生活的影响,选择临近清真寺居住。
二街区商业空间与商住空间的变迁
1街区商业空间结构变革
社区产生之初,在起义后街沿街就自然形成了以服务当地回族居民为主的商业点。2000年之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推进,外来回族和汉族流动人口涌入,接替了原有街区商业户主。街区商业空间主要发生了2个方面的变革。
(1)商业功能多元化。1996年前区段商业店面19处,2009年增加到28处。功能由原先的餐饮业为主变得多元化。商业行为主要表现为牛羊肉,餐饮,麻将馆,药店等
(2)流动商贩大量流入。流动人口的进入、清真寺职能的增强、外来人口的增多助增了流动商贩的产生。流动商贩侵入街区对街区原有商业结构产生影响,在空间上反映为侵占街道和公共空间,与固定商业产生竞争行为,对交通造成混乱,侵占街道空间逼近。(图2、3)
起义街商业结构的变革反映了当代社会民族社区被周边环境同化的现象。汉文化背景下的民族社区面临两大作用力,一是清真寺为核心的宗教中心,主要表现为对于同民族,同信仰的居民的引力。二是大环境,商业化,城市化进程对于异质文化的居民的同化作用。
2商住空间的转化
商业结构的变化最终反映在建筑布局上。居民住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商住结合”空间。“前店后屋”和“纯商业”是最典型的模式。转化之后的房屋一方面重组了空间,增加了门前的平台。另一方面扩大了建筑对外服务的职能。
三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宗教场所空间的变迁
1起义街清真寺等宗教空间的变迁
九十年代,清真寺位于社区密度极高的居住区中心,临起义后街。随着城市发展,起义街社区有了公交站点,使得宗教空间的可达性加强。2000以来,阻隔清真寺和城市的房屋被逐一拆掉,变为公园,清真寺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2清真寺建筑空间的缺陷
起义门清真寺服务半径很大。武昌的很多留学生穆斯林很多都来起义门清真寺做礼拜。历年12月的古尔邦节,都有数千人前往清真寺礼拜。然而清真寺的结构简单,面积狭小,不能适应正常的宗教活动,礼拜者的活动甚至直接在城市街道上进行,带来了环境、噪声、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运转。
四社区用地结构的变迁
1社区用地结构的变迁
居住用地,商业用地以及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宗教场所的变迁,导致了社区整个用地结构的变迁。由功能单一的民族型社区转化为结构复杂的复合型社区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2结构变迁引起的问题
(1)交通组织的混乱
起义街回族社区的交通组织混乱。存在着停车侵占道路空间的现象,这种停车方式严重的影响了社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一部分停车占用道路用地,对社区内的道路空间的侵占,造成了街道的阻塞;另一部分车停在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对居民的公共活动造成影响。
(2)邻里关系的漠然
衡量一个社区健康与否,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邻里关系。生活在起义街回族社区原住民,邻里之间拥有相同的信仰,邻里关系本应该很融洽。但是由于社区结构的变化,使得大部分居民和邻居交往频率减少,几乎脱离了社区活动。外来居民和外来商业的侵入增大了社区活动组织的难度,社区凝聚力明显下降。
(3)居住环境的恶化
社区居民对社区的环境满意程度很低。产生这样的原因有:社区用地功能的复合化,人流的大量涌入,而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的老化,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社区成员的混杂,给社区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五改良建议
(1)改造居住空间,降低建筑密度,还原民族社区风貌
不管是从恢历史街区建筑景观出发,还是从改善居住交往条件出发,都应积极地拆除私搭乱建的违规建筑,降低起义街地区的建筑密度,还原传统民族住区与清真寺的空间关系,恢复社区原有历史风貌。
(2)整合街道商业空间,减缓交通压力
对原有商业空间和外来商业行为进行整合,在街道与商业用地之间设置缓冲空间疏散人流,车流。在街区外规划停车用地缓解地块交通压力,逐步改善街道人性系统。
(3)扩建清真寺,规划穆斯林节庆集会空间
扩建清真寺以适应其逐步扩大的服务人群范围,兼具社区中心性和城市性。整合宗教场所与居住空间,商业空间的位置,使之合理有效,消除矛盾。规划穆斯林重大节庆的集会空间,缓解清真寺对于社区的压力。
(4)促进社区交往,形成良好的回汉文化”互融,共生”的关系。
目前起义街社区对公共活动的组织存在目标群体窄、活动类型单一、活动时间不合理等问题。因而,为了维持和提高交往水平,优化社区公共活动组织形制也是不可少的。在社区中一方面促进回汉两族居民的交往,另一方面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留有空间,形成以”穆斯林宗教文化为特色,回汉两族文化”互融,共生”的和谐关系。
六展望
在大都市汉文化为主流的背景下,民族社区正在被忽视,被遗忘。原有居民、商住空间、宗教场所空间、用地结构正在受到外来因素的挑战。如何促进回汉居民的交往、如何促进商业活动的再生、如何在历史文化区域创造活力的社区空间都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城市规划从业人员应该勇于承担起这份责任,为我国城市中民族社区的发展与延续,多元社区文化和谐共处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马寿荣,都市民族社区的宗教生活与文化认同——昆明顺城街回族社区调查,思想战线,2003
(2)杨文炯,城市界面下的回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回族研究,2004
(3)柏贵喜,都市回族社区及其对回汉族关系的影响——关于武汉市的个案研究,城市中的少数民族,2001
(4)裴圣愚,城市民族社区建设研究—以湖北省襄樊市友谊街回族社区为例,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5)束锡红,刘光宁,回族社区变迁与回族社会现代化实践,宁夏大学学报,2002
(6)蔡熙元,现代社区发展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7)[美]帕克等,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
搜论文知识网致力于为需要刊登论文的人士提供相关服务,提供迅速快捷的论文发表、写作指导等服务。具体发表流程为:客户咨询→确定合作,客户支付定金→文章发送并发表→客户接收录用通知,支付余款→杂志出版并寄送客户→客户确认收到。鸣网系学术网站,对所投稿件无稿酬支付,谢绝非学术类稿件的投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