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项目是一个涉及到多方利益、多个部门的综合工程,不仅要有好的规划设计,还必须探索可操作的运作模式和与之配套的政策措施。本文强调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复杂性和多方利益的博弈与平衡。
关键词:历史街区 保护更新 复杂性 博弈
旧区保护更新项目是一个涉及到多方利益、多个部门的综合工程,并不是倚赖某个优秀的方案设计就能解决问题的。
1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复杂性
历史街区的衰败有一定的必然性,老城区长期的老化积累了复杂的现状问题,交通、配套设施等多方面。所以在历史街区改造项目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更新项目的复杂性,它是一个涉及到多方利益、多个部门的综合工程。保护更新项目的复杂的现状问题,常常制约的项目的实施。
旧区保护更新项目涉及多方利益,而且在实际工程的实施中,出于效益等多方面的的考虑,开发商与专业者,就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度”,很难达成共识。
1.1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博弈的思考
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反映着各种利益团体的诉求,这其中包括:政府、开发商、设计师和居民。每个团体都渴望达到自己认同的利益,所以,最终的建设成果不应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满足,而是多方利益的平衡。但山于组织方式和各方权能不均的原因,事实上最终能够反映居民利益的实际工程还是很少。普通市民如果不具备参议或者评价的权利,真正的利益平衡难以实现。
(1)公共利益难以真正实现。
原本基于公共利益出发、为旧城居民谋福利的项目,是否确实代表了民意所想,是否确实是代表居民的真实改造意愿而所做出的政策选择。因此有必要郑重地反思一下传统改造行动的合法性基础问题,即市场条件下的旧城更新是否还能沿袭计划体制下由政府单方面决定的模式?公权力是否还能几乎是无条件地决定私权利的调整而不必进行任何平等的协商?
因此,要对当前旧城改造的启动机制进行必要的修正,使之从传统自上而下支配性的制度转向合乎市场平等原则的协商性机制。
(2)在政策或规划推行的过程中存在相当高昂的交易成本。
这恰恰是习惯于传统执行方式的政策制定者们所忽视的。无论从开发商和政府部门之间观点的争论还是政府内部的分歧(例如换届后政府引入新的开发商),都暴露出市场经济时期旧城更新中各方利益空前冲突的特点。
政府部门凭借自身的政策资源优势,开发商凭借资金优势,他们主导着规划决策,造成了与居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当决策部门没有在居民中进行必要的宣传解释和征求意见时,价值判断便会出现失准的现象,更加激化了矛盾,当居民缺乏可靠的组织形式和申诉渠道来表达观点,与政府或开发商进行平等博弈时,矛盾会难以得到化解,甚争发展到不可调解的地步。
(3)改造资金的来源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
到目前还没有在改造资金这方面找到更为行之有效的解决手段。从计划时期政府全面承担、个人享受福利住房,到转型时期政府致力于探索通过市场化方式减轻自身负担、转移改造成本却成效不彰,这条探索的道路漫长而曲折。尽管相关改造政策展示了尝试创新的良好意愿,但在实践中还是无法绕开“就地平衡”、“局部平衡”的老路,还是滑向大规模拆建的轨道,似乎除此之外难以觅得良策。
(4)专业人士的作用有限。
在开发商开发运作中,常常会违背历史街区详细规划的部分强制规定。规划人员作为专业人士,在这个过程中作用十分有限,基本上局限在提供专业设计成果和专业咨询这个狭小的领域里,并没能参与到决定更新方向这类关键性的决策过程中。
可见,建立包括居民、规划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在内的公众参与机制是必需完善的步骤。《马丘比丘宪章》将公众参与写入了其中:“一般地讲,规划过程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为达到这此目的,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府部门之间的系统,不断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
1.2保护与更新的“度”的把握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度”让专业者反复考量,常常引起争议。在实际工程的实施中,考虑到效益等多方面的原因,开发商与专业者,就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度”,很难达成共识。
目前,我们已经认识到“建设性破坏”给城市带来的危害,所以对待历史街区,“大规模的拆除与重建”的更新方式,被政府和规划设计者否定。
我们要认识到,“在保护和修缮的同时,要采取恢复生命力的行动。为了使它们能长期存在下去,必须使它们与原有的、经济的、社会的、城市的、区域的、国家的物质和文化环境相适应。必须制定一项政策来复苏历史建筑群的文化生活,要建设文化活动中心,要使它起促进社区和周围地区的文化发展的作用。”一句话,就是要在历史建筑中加入新生活的内涵。这就是对历史街区进行更新的动因。我们必须在浓厚的现实生活色彩中保存历史痕迹,解决街区的发展与更新,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维持多元色彩。
2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对策思考
2.1传统规划管理体制需变革创新
总体来说,与国外相比,国内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制度上,我国采用文化保护部门是与地方建设部门并行的管理体系,由于分管内容不同,又都与地方政府有关,在实践中容易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状况。反映在保护方法上,往往是进行一次性的投资,缺乏持续性的管理和引导。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专家顾问的制度,使得一些有见解和判断能力的专家事实上并不能自接掌握管理权利,也不负有相应的责任。政府部门中专门人才的欠缺和水平的局限导致了在管理决策层片上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价值取向。这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在设计中就能解决的,还需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在政策或规划推行的过程中存在相当高昂的交易成本,这恰恰是习惯于传统执行方式的政策制定者们所忽视的。
2.2更谨慎的态度和执著的精神面对保护更新工作
规划设计者,(设计者在整个城市设计、管理和使用系统中是最具主观性的群体),应该对自身在设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观态度加以明确。
历史街区的不可替代性足以让我们以一种更谨慎的态度来面对这份珍贵的城市遗赠。这种谨慎的主观态度应面对的是更具理性的,周密的决策过程:更具深度和全面性的前期调查:更具深入性和开拓性的目标研究。
2.3明确理念的基础上,加强对方法的探讨
针对于历史街区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必然有与之相适应设计思想,并不是每种理念都能很好地贯彻到一个具体的设计实例中。在特定的保护更新的设计中,理念的确定往往是因地制宜,随机应变的,不具有通用的性质。
我们当前历史街区的更新和保护活动中,理念谈得很多,方法探讨太少。方法的丰富将最终反映到实施成果的适用性和丰富性上,比如GIS技术在历史街区保护中的运用。
保护规划中GIS技术的运用,为开发商做了街区基础资料的细致、精确、科学、动态的整理,方便开发商准确便捷的计算投资成本,并为实施中下一步的规划建筑设计提供了科学的平台。而且,保护规划中GIS技术的运用还可以指导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方法的可借鉴和可拓展的特性,必然使整体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2.4寻求体制的效率和公平
保存并不能保证无人口大量迁置的问题,由于旧区改造后,街区品质提高,地价升高,人口置换无法避免,这是市场规律。那如何保障历史街区原居民的利益,兼顾社会公平。
政府给予很高的补贴、就地回迁?还是强行拆迁,异地安置?笔者认为前者资金投入过大,政府很难支持,而且这样补贴历史街区的居民对于其它居民也不见得公平,后者过于强势,这样“大换血”的变动,不利于街区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笔者认为可性的办法是,给原居民自己选择的权力,愿意走的走,愿意留的留,适度疏导人口,多元化的居民安置办法能体现社会公平。
在这方面,还有赖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如何去引导,如何去发展,直接关系到街区保护和更新的成败。公众的参与是自我更新机制的直接实现动力。
2.5增强保护项目的开放性
历史街区更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地从外界获取信息和能量,才有可能不停地向前进步。好的方案,应该试图设计一个商业、文化、居住互激的动态发展机制,以一定的资金投入为外部诱因,以政府行为加以引导和管理,以具体的控制原则为依据,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实现街区的自我更新。居民是最终的主体,文化是永恒的主题,而商业是最好的催化剂。
搜论文知识网致力于为需要刊登论文的人士提供相关服务,提供迅速快捷的论文发表、写作指导等服务。具体发表流程为:客户咨询→确定合作,客户支付定金→文章发送并发表→客户接收录用通知,支付余款→杂志出版并寄送客户→客户确认收到。鸣网系学术网站,对所投稿件无稿酬支付,谢绝非学术类稿件的投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