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们对景观的认识变化的理解
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是人类尺度上,具有空间可量测性,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是具有观赏审美价值的景物。它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园林景观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人类具有不同的需求,体现出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改造和创造对象、不同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农业时代的指导理论和评价标准是唯美论,包括西方的形式美和中国的诗情画意,同时强调工艺美和园艺美;代表作有中国的皇家园林和法国的雷洛特式宫苑。工业时代的指导思想和评论标准是以人为中心的再生论,绿地作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和体育空间及作为城市的肺。强调覆盖率、人均绿地等指标;代表作有纽约中央公园。后工业时代的指导思想和评论标准是可持续发展论,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强调能源与资源利用的循环再生性、高效性、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代表作有欧洲的景观生态规划。
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违天地之格局与过程,便用心中的宇宙模式来设计神圣的景观,以祈天赐福;中世纪的欧洲,神权高于一切,万能的上帝成为人类生活和设计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和乡村的布局形式;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和科学,因为有以人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对古希腊和罗马贵族奢侈与肉欲生活的向往,因此才有了几何对称和图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和随后的巴洛克广场及景观设计,甚至于将自然几何化;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设计美学,因此才有了柯布西耶的快速城市模式。
景观,犹如散落在茫茫大千世界的璀璨星辰,装点着人类的环境。它们有的是鬼斧神工的天然生成,有的是精雕细琢的人为创造,焕发出不同的奇光异彩,成为人类共享的艺术珍品。
二、人们对各景观要素特征的理解
景观要素是景观镶嵌体水平上可以辨识的空间要素或相对均质单元。根据各景观要素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1)斑块-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2)走廊-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3)本底-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三者的关系是动态关系:走廊即是带状的斑块;斑块和走廊是与本底相对应的,斑块和走廊都是被本底所包围;在斑块与本底相连处,边缘相对应斑块呈凸形,对应本底呈凹形。
斑块可按照起源和结构特征分类。斑块按起源分类:干扰斑块-由局部性干扰(如树木死亡、小范围火灾)事件形成的与周边基质不同的斑块;残余斑块-在大规模干扰事件影响下,动植物群落在本底上残留下来的斑块,其成因机制与干扰斑块正好相反;环境资源斑块-是一种相当稳定且与干扰无关的斑块,主要是由于环境条件或资源的不同,斑块内的生物与周围基质有所不同;引入斑块-是由于人为活动将某些物种(动植物或人类自身)引进某一地区时所形成的斑块,实际上也是一种干扰斑块。斑块按结构特征分类:(1)大小-最容易看到的特征,对人视觉刺激最大,通过物种数量与生境面积之间的关系来表现。一般而言,斑块数量的增加常伴随着物种数的增加。(2)形状-形状系数,通过斑块周边长度和斑块面积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形状系数值越大,表明该斑块周边越发达。斑块的形状对于生物的散布和觅食具有重要作用。(3)密度:斑块的数量或面积(绝对值或相对值)。(4)格局:斑块在空间上的构图、分布、位置、排列等;格局不同,其美学特征和功能表达不同。
走廊起着运输、保护、生产(资源)、美学观赏作用。走廊按起源分-干扰走廊、残余走廊、环境资源走廊、种植走廊;按宽度及边缘区与中心区的情况分-线状走廊、带状走廊;按与周围景观要素的空间高度分-高位走廊、低位走廊;几种特殊类型的走廊-林带、河流、河岸带、网络:多条走廊相交叉且相连。走廊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1)弯曲度或通直度,中国传统园林中一般大于1;(2)连通性-以走廊单位长度中裂口的多少来表示。一般在走廊的狭窄处,或走廊间或走廊与斑块的相连处,或斑块与本底的交汇处,常常是判别景观中的某些关键性点,亦即景观战略点。
本底的标准是在景观中占面积最大、最广,连通性最完全,对景观动态控制作用最强的景观成分。具体来说,本底面积占景观面积50%以上;连通最大,空间上不被两端与该空间的周界相接的边界隔开;对动态的控制作用更大。本底的特征:(1)孔性:闭合边界的斑块数;与隔离程度和边缘效应有关。(2)连通性:分连接完全与连接不完全两种情况;描述森林景观格局的主要指标可采用:斑块大小、边缘长度、分布格局和森林覆盖率。
景观多样性由不同类型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是对景观水平上生物组成多样性程度的表征。景观多样性可区分为景观类型多样性、景观斑块多样性和景观格局多样性。景观类型多样性是指景观中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性。类型多样性多考虑景观中不同的景观类型(如农田、森林、草地等)的数目多少以及它们所占面积的比例。景观斑块多样性是指景观中斑块(广义的斑块包括斑块、廊道和基质)的数量、大小和斑块形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景观格局多样性是指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及各类型之间以及斑块与斑块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联系。格局多样性多考虑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同一类型间的连接度和连通性,相邻斑块间的聚集与分散程度。
三、人们对景观多样性的理解
景观多样性是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被提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第四个主要层次。这四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遗传多样性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多型性的生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聚合并相互作用又构成了景观的多样性。一个理想的景观质地应该是粗纹理中间夹杂一些细纹理的景观布局,即景观中既有大的斑块,又有小的斑块,两者在功能上有互补效应。质地的粗细是用景观中所有斑块的平均直径来衡量的。在一个粗质地景观中,虽然有涵养水源和保护林内物种所必需的大型自然植被镶嵌,或集约化的大型工业、农业生产区所建成的斑块,但景观的多样性不够,不利于某些需要两个以上生境的物种的生存。相反,细质地景观不可能有林内物种所必须的核心区,但在尺度上可以与邻近景观布局构成对比而增强多样性,但在整体景观尺度上则缺乏多样性,而使景观趋于单调。
维持景观多样性的意义可从世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维持景观多样性的意义、描述指标、设计应用四个方面来理解。1、世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包括:(1)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化;(2)引入物种;(3)植物和动物种的过度利用;(4)土壤、水和大气污染;(5)全球变暖;(6)工业化的农业和林业。2、维持景观多样性是自然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1)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才能保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2)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并与异质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景观的总体生产力达到最高水平;(3)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才能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并使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的水平。3、描述指标:(相对)丰富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相对分块性。4、在设计中的应用。
搜论文知识网致力于为需要刊登论文的人士提供相关服务,提供迅速快捷的论文发表、写作指导等服务。具体发表流程为:客户咨询→确定合作,客户支付定金→文章发送并发表→客户接收录用通知,支付余款→杂志出版并寄送客户→客户确认收到。鸣网系学术网站,对所投稿件无稿酬支付,谢绝非学术类稿件的投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