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美国新兴预测委员会和日本科技厅等有关专家的预测,未来十年间,全球在能源、环境、农业、医药等领域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其中有关垃圾处理的新兴技术排在第二位。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技术,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利用方式。
关键词:建筑垃圾 再利用 管理
一、建筑垃圾的来源及特点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建筑垃圾主要以混杂固体物为主,主要在施工或者是拆除建筑物过程中产生。
据了解,每1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就会产生建筑垃圾500-600吨;而每拆除1万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7000-13000吨建筑垃圾。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垃圾日正日益增多并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目前的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我国的建筑垃圾除了少部分有进行回收处理外,大多数是运送到特定场所进行填埋或者堆放。这种处理方式不但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会因建筑垃圾内有机物的分解造成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
进行回收处理的少部分建筑垃圾,主要用来生产建筑垃圾再生砖,但产量不高,质量也不稳定,应用工程很有限。再者,国内从事建筑垃圾再利用的专家学者也很少。
三、国外一些国家的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国际上经济发达的国家正在积极探索将垃圾变为一种新资源并将其打造成一个新兴的大产业。他们建立了一个以技术方法、科学和组织结构的新模式,确保对主要废弃物流动的控制和对大部分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对实现建筑垃圾就地消化经济效益显著。
日本:建筑垃圾要首先控制源头。通常建筑材料的原料价格要比再循环的材料价廉,由于国土面积小、资源相对匮乏,日本的构造原料价格要比欧洲高。因此日本人将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可再生资源而重新开发利用。197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并相继在各地建立了以处理混凝土废弃物为主的再生加工厂,生产再生水泥和再生骨料。1991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规定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木材、金属等建筑垃圾,必须送往“再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日本对于建筑垃圾的主导方针是:尽可能不从施工现场排出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要尽可能的重新利用;对于重新利用有困难的则应适当予以处理。
美国:开始推广资源保护屋。美国政府的《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在源头上限制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促使各企业自觉的寻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途径。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住宅营造商协会开始推广一种“资源保护屋”,其墙壁是用回收的轮胎和铝合金废料建成的,屋架所用的大部分钢料是从建筑工地上回收来的,所用的板材是锯末和碎木料加上20%的聚乙烯制成,屋面的主要原料是旧的报纸和纸板箱。这种住宅不仅积极利用了废弃的金属、木料、纸板,而且比较好的解决了住房紧张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法国:制定废物管理整体方案。废物管理整体方案有两大目标:一是通过对新设计建筑产品的环保特性进行研究,从源头控制工地废物的产量;二是在施工、改善及清拆工程中,通过对工地废物的生产及收集作出预测评估,以确定有关的回收应用程序,从而提升废物管理的层次。企业以强大的数据库为基础,使用软件工具对建筑垃圾进行从产生到处理的全过程分析控制,以协助在建筑物使用寿命期内的不同阶段作出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经济发达国家都对废弃物的管理和废物再利用进行了立法,有了一套完整全面的措施、政策和法律,使废弃物再利用有了法律保障和支持,并且享受国家政策上的优惠,这就客观上起到了积极倡导的作用。到21世纪初发达国家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已经达到6000亿美元。欧盟国家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超过90%,韩国、日本已经达到97%以上,而我国再生利用率仅为5%左右。
四、解决我国建筑垃圾问题的管理方式
首先,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建筑垃圾的处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的部门非常多,需要进行组织协调。政府应加强指导作用,为建筑垃圾的再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其次,应转变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从以前的末端治理改为两头齐抓,注重源头上的控制。一方面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的建筑新技术和新工艺,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另一方面对产生的建筑垃圾先进行分拣、集中,将其中可作为原材料再生利用的成分进行回收再利用,其余可加工后回收利用的进行深加工,提高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率。
最后,国家应逐步立法,规范建筑垃圾生产主体的相关义务,并在社会上积极宣传,以便全民参与,共同治理建筑垃圾。
参考文献:
1LauritzenEK.Emergencyconstructionwastemanagement.SafetyScience,1998(30):45~53.
2陆凯安.利用建筑垃圾减少环境污染.北京节能,1999,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