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论文范文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分析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5-01-04 15:17 热度:

  [摘要]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是我国取得未来发展先机的关键。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分析对实现经济转型、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契合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保障。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城市发展论文范文,创新驱动,知识产权战略,契合,路径

  一、从“创新经济增长理论”到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

  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要素创新和组织创新五种创新活动方式打破均衡,刺激增长。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增长理论奠定了创新理论发展的基础,经过学者们的传承与扩展,形成了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国家创新系统等不同研究侧重点的理论学派。创新内涵的丰富,提供了推动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有助于认识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即“一种由公共和私人部门共同构建的网络,一切新技术的引发、引进、改良和传播都通过这个网络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活动和互动得到实现”。根据弗里曼的解释,国家创新体系在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上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制定计划和颁布政策,能够引导和激励企业、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相互作用,从而加快技术创新活动,推动科技知识的产出、传播、扩散和应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将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分为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在创新导向阶段,国家依赖生产要素而形成竞争优势的情形越来越少,产业通过创新表现出锐不可当的竞争,并且带动产业集群从垂直与横向不断深化与扩大,国家经济对外来因素影响的免疫力也最强,国家的竞争优势依靠产业的创新与升级。

  创新是现代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化市场下,传统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已不再是竞争优势的关键部分,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因子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科技创新无疑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现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可靠力量。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同时包括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宽广意义的概念。科学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应用,为企业生存带来生机,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企业通过创新活动赢得产品的高附加值,从而获取经济效益。国家层面建立的创新体系,起到推动创新活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作用,也是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制度保障。因此,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内涵是指“一个国家依靠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诃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二、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意义

  我国在工业化阶段,依靠自身优势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但随着人口红利的下降、资源能源的有限容量,优势逐渐消退;伴随工业化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愈演愈烈,过去粗放式的发展难以维系;与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产业结构低水准,制造业处于低端,大而不强的产业体系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其切入点就在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相对于生产要素驱动发展而言,创新驱动发展“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模式,而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从而解决了要素供给不可持续的难题”。“创新驱动作为新时代的创新理念,突破了传统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进行科学发展的观念,将要素和投资两个驱动源替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突显时代科技发展水平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科学、技术、信息等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与传统要素不同,创新驱动发展更多依靠人的智力型创造性劳动。科学上的发现拓宽了人类的认知能力与思维模式,对科学规律的深刻把握有助于知识创新,进而激发创造性劳动,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各种社会层面。

  创新驱动发展必须依赖自主创新,利用科学技术的革命力量,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凭借高人力、高资源的投入实现,但只有将创新作为生产的原动力,才能使发展的力量不会枯竭。因此,创新驱动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根本目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其核心在于通过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原始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目前,我国已拥有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制造业能力,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是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关键。从世界范围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孕育、突破,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创造新的机遇。各国围绕科技创新的比拼与竞争愈发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创新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目标,也足以证明科技创新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是我国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就是要将科技创新导人经济发展轨道,优化经济结构,刺激新的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举措就是实现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中心的战略发展道路,有利于打破我国依靠传统生产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固化模式,改变过去僵化的经验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转而依靠科技日新月异的革新,以创新突破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通过大幅度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和长期依赖国外核心技术的现状,才能在全球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将科技创新应用于生产体系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我国产业竞争优势,而且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过去不合理的生产模式,改变工业化发展道路中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现状,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进行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的创新,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三、以知识产权战略视角分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

  (一)知识产权战略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保障

  自主创新是获得知识产权的前提,反过来,知识产权制度中的良性循环机制是持续激励创新和保护智力成果的制度保障。知识产权制度以创造性的智力劳动为对象,围绕科技革新和产品商业化的发展需求不断完善,为创新活动提供激励、保护、整合等功能。“知识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的激励与保护制度,以及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机制,它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法律保障,也是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推进技术创新的核心政策与有效机制。”

  创新驱动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增长,获得经济利益是驱使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直接动力。知识产权制度无疑是给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以最直接的经济利益补偿研发的投入成本,回报创新投入的劳动力,从根本上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成为激励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产权化的创新成果,使其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对抗一切假冒、仿制和剽窃的侵权行为,保障创新主体的成果在产业化、商业化的过程中获得合法的利益回报。同时,知识产权制度明确主体的权利界限,促使创新者借助其形成利益分享格局,从而促进通力合作,实现创新的协同机制。知识产权以合法的垄断换取公开,为技术的交流合作提供前提保障,从而避免了大量重复研究和研发投资,使创新活动不断在新的台阶上向前发展。

  (二)知识产权战略各环节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途径

  知识产权战略环节包括创造、保护、管理、利用四个方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保障。自主创新是从新知识的提出发展到商品化的整个过程,包括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知识产权战略融人科技发明、开发、扩散的整个过程中,战略的不同环节对科技创新各个阶段的作用不同。

  首先,知识产权创造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的过程,也是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商业化的前提。知识产权创造战略的目标就在于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法律和政策机制,形成有利于知识产权产生的创新环境,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形式。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权利归属等法律机制激励创新成果的产出,通过自主创新获得的知识产权对科技的发展有巨大牵引作用,同时给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带来重大变革。

  其次,知识产权保护为权利持有人的利益提供有效保障。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力度要适应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通过国家法律体系和行政执法体制,形成维权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公正、合理地维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此外,“科技创新主体为了防止核心技术的溢出,也面临着自我封闭的恶性循环”,有效保护创新成果能够激励知识产权的创造并维护知识产权的流转和运用,保障产业主体拥有持续创新的活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为本国创新资源、科技资源提供有力保障,不仅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间开展技术、信息交流合作的前提。

  再次,自主创新的经济效益是实现科研成果商业化,包括自主知识产权从创造到利用的全过程。知识产权利用战略以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为目标,通过转让、许可等知识产权利用形式,打破技术封闭和垄断,依法促进知识、信息等资源的流动。以有限的垄断换取公开是知识产权法的内在价值,知识产权利用有助于增加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促进技术扩散从而增加社会知识资源总量。

  最后,知识产权管理是战略主体对知识产权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组织和整合的方式,用以提高知识产权资源的利用效益。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向创新主体提供全面的知识产权服务,使创新目标更加明确,避免重复研究投入的大量资源,提高创新研发的起点。

  (三)知识产权战略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组织模式提供全面保障

  我国地区间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应采取适合自身条件的创新模式。产业结构的不同特点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小也决定创新应采取更多方法。目前,创新驱动发展的方法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和协同创新。对于具有科技优势的地区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应当以原始创新为重点,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对于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和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学习、模仿的方式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推动协同创新,并且依靠现有资源,实现集成创新,发挥自身产业结构的特点,带动经济增长。

  创新驱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模式选择决定知识产权的政策不可能一刀切,知识产权战略应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从战略主体角度看,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包括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地区知识产权战略、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首先,国家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全局的指挥者,国家战略从宏观角度提供指导方略,是实施各类知识产权战略的出发点和指南。政府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起到引导、调控和扶持的作用,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制度,并且完善相关科技政策,将知识产权充分运用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当中,培养民族创新意识,调动全社会投入创新活动。

  其次,行业间的战略和地区间的战略相协调,从横向上扩大了知识产权制度作用于创新活动的有效范围,也有助于战略整体的纵向实施,充分发挥出连接国家与企业的纽带作用。行业战略的目标在于保护某一行业内独有的知识产权战略资源以应对外部知识产权的挑战,从而培育行业内企业的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对外竞争力并影响相关产业形成竞争优势。地区战略则有利于我国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根据地区环境和文化氛围结合的产业开发可以有效利用地区资源,降低技术外溢构成的威胁,保护地区创新优势的同时加强地区间产业的交流合作,以地区创新战略布局实现国家整体创新驱动发展。

  最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属于企业战略的范畴,又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企业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来谋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创新是获得技术优势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则是形成市场优势的关键。企业既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也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体。离开了企业知识产权,任何形式的知识产权战略都将失去依托和保障。   四、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困境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嫦娥奔月、蛟龙下海”充分证明我国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正在不断提高。但是,要全面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必须要认识到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创新驱动发展对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提出新要求

  制度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保障。创新活动依赖于制度的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能够改变过去不适应生产力的旧体制,从而激发人的创造力实现社会创新变革。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以及运行机制将不利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只有创新主体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权利从而得到精神与物质上的满足,才能持续调动创新活力,激励主体从事创新活动。

  知识产权制度本身就是在保护知识资源过程中的制度创新。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保护作用就要根据科技水平和发展需要做出适时调整。一轮又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致使知识产权保护客体不断扩大。国家间频繁的贸易往来与技术流通无疑给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落后的知识产权制度以及运行机制意味着外部环境不利于人们从事创新活动,不仅削弱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也阻碍经济社会前进的脚步。

  (二)创新驱动发展中自主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不足

  自主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石。我国作为技术赶超型国家,长期以来通过引进、吸收、模仿和利用先进国家的技术成果,避开了自主研发阶段的高额成本与市场风险,利用国外的研发经验缩短技术赶超的时间。技术的引进通常以生产要素、资金的高额投入为换取代价,可是核心技术通常掌握在知识产权权利主体手中,因此通过牺牲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等方式获得的技术,无法真正提升我国科技水平。自主创新力不足直接决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少。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无法在国际上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无力保护本国科技创新成果以及传统资源。核心技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并且形成知识产权才能摆脱发达国家在关键技术上的垄断,从而形成科技竞争优势,突破制约创新活动与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创新驱动发展中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力低

  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则主要存在于企业、科研机构内部,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建立起以高等学校、企业、科研机构为一体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协同创新的关键。协同创新即“在科研系统中,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协同支持创新活动,形成创新合力,为了共同目标,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取得根本性实质性创新产出的过程”。企业技术创新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的革新提高产品的数量、质量,而高等学校则主要停留在知识创新阶段,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脱节降低了社会的创新效率。知识的协同是协同创新过程中实现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互动交融的关键,知识产权则是协同创新的前提。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未能搭建起有利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公共平台,有关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导致未能形成有效知识共享格局,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迫使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要符合创新的时代要求。

  五、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知识产权法是整个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是维护创新驱动发展良性竞争的制度保障。要完善与统一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消除单行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修改现有知识产权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根据科技发展的现状修改、扩大知识产权保护客体,解决新技术领域中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围绕知识产权制定配套的激励创新、促进创新产业化的法律体系,使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主体获得更多的知识产权激励。应紧紧根据我国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现状实施法律保护,维护知识产权持有人的合法权利与促进创新的利益平衡。

  (二)促进自主知识产权创造激励自主创新

  知识产权创造与自主创新紧密相连。自主知识产权是自主创新的法律表现形式,客观反映自主创新能力。应围绕知识产权建立创新能力评价绩效体制,将获得知识产权作为考核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重要指标。确立企业创造知识产权的主体地位,降低对企业技术引进的限制,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展开技术合作。明确划定知识产权权利归属界限。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综合采取投资、财税、政府采购、信贷等政策措施优先扶持重点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创造。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知识产权申请的质量并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成果产业化。提高我国遗传资源、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知识产权创造及保护。

  (三)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推动协同创新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需要构建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为依托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咨询、产权交易与信息、知识产权法律等服务业务,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增进行业内部乃至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具有高度的公益性,它既是政府宣传知识产权意识、传播知识产权信息和弘扬知识产权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外部支持条件。”此外,以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推动高新技术孵化器的建设,以明确的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格局建立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创新体系。

  (四)发展知识产权教育与创新文化培养事业

  创新依靠人的智力劳动,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也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需要。人才培养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各领域中挖掘高水平专业知识型人才;另一方面,培养懂法律、懂专业、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知识产权意识培养要从基础教育开始,逐渐提升到高等教育阶段的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将知识产权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扩大社会培训规模,加强知识产权普及。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鼓励创新企业思维。加强发展文化创新事业,提升民族创新意识,营造出崇尚创新与尊重他人劳动的知识产权文化环境。

文章标题:城市发展论文范文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2465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