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论文发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熟度模型构建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4-12-31 16:02 热度:

  [摘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熟度模型不仅可以对政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能力做出评价,而且可以为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出持续改进的方法与途径。文章首先回顾了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然后提出了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熟度模型,将成熟度划分为4个等级(萌芽级、发育级、优化级、完全级),并对每一级别详加描述,最后提出了成熟度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省级论文发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成熟度模型,模型评价

  成熟度模型能够为某种过程管控能力提供一个阶梯形的改进框架,适用范围较广。将成熟度模型与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对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问题等做出正确评价,而且能够针对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所处的成熟度阶段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将借鉴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理论,结合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构建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熟度模型(Maturity Model For Equalization of the Urban-mralBasic Public Serrices,EURBPS-MM),旨在为决策者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一个引导性的框架。

  一、文献分析

  (一)成熟度模型评述

  成熟度模型最早是由美国卡耐基一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在1987年组织开发的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中提出。这个模型将一个组织软件开发的管理水平分为五个渐进性的等级。希望通过这个模型帮助软件开发的组织者正确评估当前的管理水平,并且准确发现软件开发的过程中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明确为了达到更高的水平,哪些关键方面需要改进。通过成熟度模型,引导组织不断改进,提高软件开发的管理能力。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要准确把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首先必须对“基本公共服务”与“均等化”这两个概念做一透彻梳理。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使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各项服务的总和。基本公共服务就是公共服务中最基础的部分,是政府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最低要求。目前,学术界在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观点上不一致。常修泽(2007)认为,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公益基础性服务”以及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丁元竹(2007)认为,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不宜太宽,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应当包括医疗卫生、基本教育、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和养老保险等五项内容。安体富、任强(2007)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指与民生紧密相关的纯公共服务。基本认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列为基本公共服务的提法。

  均等化就是平均、大体一致的意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取得的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上大体一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必须考虑我国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殊国情,遵循普遍性、循序性、公平性的原则。本文在研究过程考虑我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上的差异性,同时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需求分类,选择了城乡共性特征较强的生活类基本公共服务进行研究,即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生活类基础设施。

  (三)公共服务均等化测量标准确定

  由于我国城乡之间提供公共服务在财力、能力、服务结果及基本消费存在的不均等现象,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测量必须要有符合客观实际、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笔者对其中的主要研究观点进行了梳理。

  安体富、任强(2008)利用综合评价方法,从地区公共服务产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指标体系,并利用该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刘德吉(2010)采取主客观标准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公共服务从财政投人、产出到效果视角,重点围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类公共服务设置评价指标体系。

  骆永民、樊丽明(2011)从政策敏感度和福利效果的比较分析角度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构建了工业反哺农业、政策与居民行为之间存在的活动关联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

  张乐(2011)对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进行了评价。论文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内涵结构确定为个性指标的8个方面(教育、卫生、交通、文化体育、生活、住房、医疗、就业)及共性指标的4个方面(投入、产出、过程、结果)。

  另外,部分学者认为可以用城乡人均财政支出的方差、标准差来衡量某一地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并试图与人均GDP的指标进行对比,但对评价体系中具体指标的选择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大多数是借鉴已有的政府绩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本身是否适合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评价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指标体系的选择也是需要研究的重点。

  二、国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熟度模型

  目前,我国学界对区域城乡公共服务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出现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从成熟度角度研究此类问题的基本处于空白。本文以 CMM的开发思路为方法,根据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条件,借鉴各位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坚持模型的导向性功能,构建国内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熟度模型(如图-1)。   (一)均等化萌芽阶段(萌芽级)

  这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初始阶段。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别造成的矛盾突出,进而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政府意识到这种矛盾,并开始有意识地通过政策来进行城乡之间的平衡,但是仅限于理论上的探索和局部的实验。具体表现在:中央政府逐渐加大对“三农”事业的转移支付力度;区域间政府工作重心在城市;区域城乡财政分配体制不完善;区域间城乡在教育、医疗保障、基础设施、就业等方面的差距明显。

  (二)均等化发育阶段(发育级)

  这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第二个阶段。区域内部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0%的水平,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政府有财政能力向农村居民提高更多更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政府开始就影响城乡居民自由移动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医疗、保险等统筹范围扩大,农村居民获得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快速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城市的差距开始逐步缩小。

  (三)均等化趋于成熟阶段(优化级)

  这个阶段是制度建设和整合阶段。区域内部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者建立了城乡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除了少数几个城市之外,城乡之间的户籍藩篱被清除,城乡居民基本可以在区域内部自由迁移;城乡的社会保障水平趋于一致,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实现全国统筹;建立和完善旨在促进城乡居民民生保障平等的法律体系;区域间城乡财政体制机制合理,区域基础设施趋于完善;不同区域之间居民获得的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平衡。

  (四)完全均等化阶段(卓越级)

  这是国内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的最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区域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城乡差别消失;居民可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自由迁徙,基本公共服务完全与居民的户籍脱离;区域财政体制实现了城乡趋同,从而能够对区域内部的财政支出实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保证区域所有社会成员间能够获得相同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公共服务;区域内部城乡基础设施完善,几乎无差异,部分农村地区甚至优于城市。

  三、国内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熟度评价

  国内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熟度评价,有助于政府决策者认识当前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为制定改进计划提供客观的依据。

  (一)国内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是进行均等化成熟度水平测度的重要依据,是帮助政府找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评价指标科学合理才能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应该按照可靠性、有效性和必要性原则,使评价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见表-1)。

  (二)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权重是综合评价的重要数值,其科学性关系到整个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可使评价结果科学合理。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ehv Process,AHP)能够对一些较模糊、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处理,利用相应人员的主观判断进行指标赋分,通过判断矩阵计算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然后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从而克服两两相比的不足。基本步骤如下:首先建立递阶层次机构模型,然后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分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求得层次单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求得层次总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三)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成熟度的指标

  通过专家参照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系数,按评价标准对各单项评价指标进行评分,通过各级指标逐级加权计算,进行汇总,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总评分,把该评分视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它由5个一级指标、22个儿级指标组成。

  E=∑[B1*B2],E表示均等化指数(总评分);B1表示i个评价指标在j方面的评分;B1表示i个指标的权重,∑B1=1。

  根据上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和方法,可以对国内某一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进行评价,得出该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据此指数数值大小确定该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熟度。

  例如:E综合评分(均等化指数)0.9-1分,为完全均等化阶段;E综合评分(均等化指数)0.7-0.9分,为均等化成熟阶段;E综合评分(均等化指数)0.4-0.7分,为均等化发育阶段;E综合评分(均等化指数)0-0.4分,为均等化萌芽阶段。

  (四)评价结果使用

  综合评价的结果能体现国内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水平,但最终确定国内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熟度要与关键过程域评价法结合起来。国通过综合评价法得出的评价结果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宏观性,而关键过程域评价法是从国内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整体构成中各分支所代表的微观侧面定性的评价。在评价成熟度时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如果一个区域通过综合评价得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熟度水平达到某个等级,但是该区域还没有实现该等级的所有关键流程域,那么,就不能认为该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这一成熟度级别。

  四、结束语

  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熟度模型是借鉴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思想,研究国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从萌芽到逐渐向成熟演变的规律。该模型为评价国内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在的状态和提升到更高的成熟度水平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文章标题:省级论文发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熟度模型构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2464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