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碎.非碎”是针对荆州宝塔河湾“10.24”事件而设计的一个景观概念设计,它要求参与设计者从专业层面去思考景观设计中如何有效的避免不必要事故的发生,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来契合游览者多样的景观需求。本设计从基地环境出发,通过分析不同人群的行为方式,以“空间体验”为着手点,试图设计一个兼具景观、警示、救援、纪念为一体的公园景观规划设计。通过空间情节的体验,达到对此地块“场所性”的确定。
【关键词】 行为心理,景观设计,空间体验,场所
1 缘起——基于对空间体验的探讨
“碎.非碎”是针对2010年荆州“10.24”事件而设计的一个濒临长江的景观公园设计。该设计基地位于荆州宝塔湾河段,是一个事故频发的危险濒水地段。其本身的景观资源非常丰富,到由于其基本服务设施的缺乏和不利的管理,导致人们的行为方式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经过我们的分析,现有的景观资源与参与者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得矛盾,它缺少人们的空间体验,所以我们决定从人们的行为心理方面着手。
2 大众行为心理——空间体验的来源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环境的现代内容。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1]所以,合理的分析人们对于景观的需求,从而达到更为合理的规划目的。由此可见,空间体验的前提是解释清楚人们的体验逻辑,而体验逻辑的推断来源于行为方式的积累,继而影响到承载空间情节的景观规划实体本身。
3 立意——场所记忆
“铺成大地,创造山川,其远近高卑,曲折深浅,皆令各得其势而不背,则格制定矣。然后相其地势之情形......”——《画法新法问答》[2]
立意是景观规划的总意图,即设计思想。在保证基地环境完整性和整体性的同时,我们首先对基地进行宏观的立意。在找不到基地文脉的切入点之后,我们决定从感性方面着手。通过回顾整个“10.24”事件,结合分析当时那种破碎的心情和基地本身存在的众多破碎的环境,我们提取出“碎”的概念。通过碎的形式来契合参观者对于此块基地的过去的感受,来完成体验的承接环节。正如卒托姆所言:记忆包含了我所知的最深的建筑体验,它们是作为建筑师的我试图在工作中探索的建筑氛围和形象的丰富源泉。[3]记忆作为体验的先决条件,即为景观的参与提供了空间定位与空间情节。
4 景观轴线与功能分区——“碎”的呼应
基地本身存在着众多的隐形条件,通过对轴线的提取,来完成对基地的打碎,又通过合理地对功能体块进行分区,来保证基地的完整性和景观游览的整体性。所有这两方面的努力,就将基地重组成为网状的不规则结构,不论从平面还是空间,为了达到我们定义中的“碎”的定义,这样就需要有强烈的景观引导轴线来贯穿联系整个基地。
5 碎的建筑——基于空间情节的气氛的营造
“什么是气氛?读一段我在笔记中写下来的,为大家提供我试图表达的:我在这里,坐在阳光下。一个在阳光下显得十分美丽的宏伟而高大的拱廊。那个广场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景——住宅的立面,教堂,纪念物,身后是咖啡店的墙,不多不少的人们,花市,阳光。十一点钟,广场的对面在阴影中,令人愉快的蓝色。奇妙的不同声域的噪声:临近的对话,广场上的脚步声,踏在石头上的声音,鸟语声,人群中传来的有节制的脚步声,没有汽车、没有发动机声,偶尔从某个建筑工地传来的噪声......“——卒托姆[4]
对于景观设计中的建筑主体以及建筑小品的处理,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体验,通过设计符合人们记忆产物的氛围来达到和参观者的互动。参观者通过从景观外围进入建筑的过程当中,体验到经过阳光打下的斑驳的光影来体会那令人破碎的心情,通过参观者忽明忽暗的穿梭,体会生命的曲折变化。
6 “碎”的景观规划道路——基于体验的丰富性
纵观整块景观规划,所得的成果颇具动感。彼此相交的直线最为明显的就是设计中充满穿梭感的道路。通过隐性的轴线控制,道路顺应建筑形体自然的布满整个基地,在连接各个景观节点的同时,是整个规划具有一种整体感。应该说是道路服务更完善了整个景观设计。为了丰富绿化,我们在沿江的一面种植低矮的灌木和小型花草,在靠近大堤的一面种植高大的常青树,用来抵挡冬季北方吹过来的北风,而夏季吹过来的季风则可以轻而易举的通过江面到达建筑,理结合高低树木,达到符合景观公园的休闲与愉快目的。在靠近大堤的干道旁种植更高的树木,以呼应城市干道的快节奏。在种植物相互掩映的绿地内,布置有若干纪念小品和纪念雕塑。通过如此丰富的植被布置,在或肃穆或活泼中满足参观者多样的景观需求,相关体验也就丰富起来。
7 场所的建立——基于秩序的空间体验
如果将秩序作为外部知觉,现象看作是内在知觉,那么在一个物质的营造中,外部知觉和内在知觉交织起来。从这点上说,体验的现象是将概念和感觉结合起来理由的材料。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外在知觉和内在知觉被合成在空间、光线和材料的秩序中。——霍尔[7]
通过将理念和设计手段结合起来,将历史记忆与生活情节结合起来,将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观结合起来,那么这个景观设计所营造的地点就成为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场所,从而更加正确的认知场所和完善场所。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建造的本质就是对家园的营造。[8]所以,当这个场所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家园的时候,它还兼具保护功能,而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本设计不是一个纯粹的景观设计,而是一种对已有不安定场所的安定化改善。
参考文献:
1.著作:卢新海. 杨祖达. 《园林规划设计》. 60页.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著作:沈克宁. 《建筑现象学》. 目录页.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著作:沈克宁. 《建筑现象学》. 66页.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期刊:陈洁萍. 《建筑师》. 96页.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