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代建筑思潮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2-04-24 09:58 热度:

  摘要:近20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许多国际著名建筑大师的作品成为中国建筑师和青年学子模仿的对象。正确借鉴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中的积极因素,有赖于对西方当代建筑思潮的源流、发展方向及其积极因素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当代,建筑,思潮
  
  1. 当代建筑理论的进展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Hegel)阐述“艺术美的类型”时,就依据形式和内容相对关系不同,将艺术类型划分为浪漫型艺术(形式<内容)、古典型艺术(形式=内容)与象征型艺术(形式>内容)3种类型。作为艺术的主要类型,建筑形式和内容也具有如此关系,这在现代建筑理论中表述为“形式追随激情”、“形式追随功能”与“形式追随表达”等理念。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理念提出受到时代背景的需要,彼此排斥,但实际情况应是:三者分别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不同建筑类型的涵义,即情感、功能与象征。
  1.1内容>形式:情感范式。在情感范式中,形式是服从内容,即服务于情感的表达。情感范式要求在建筑设计中以情感为导向和目标进行创作。建筑创作与艺术类似,情感在两者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的要义在于:一个人自觉的通过某些外在的符号,把亲身感受到的一些情感移交给旁人,使旁人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也感受到那些情感。”这也适用于情感范式,在该范式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中,设计好坏取决于该建筑是否充分与真挚地传达出人类情感,是否使观者受到了这些情感感染,感受到这些情感。此处,情感分为三个逻辑层面,即个人情感、历史情感和自然情感。
  1.1.1个人情感的归属。情感的第一个层面是个人情感,其对应的建筑类型有住宅、地域民居、古镇与老街等,以住宅最为典型。住宅是“市民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自己的场所之上。”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对老屋的描述很好诠释出这一点:“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因此,在住宅设计上,如何充分地营造个人情感的归属感,便成为设计的主旨。在这层意义下,相对于内容而言,形式处于第二位,只能是服务于功能,服务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1.1.2历史情感的认同。情感的第二个层面是历史情感。历史情感就是对涵盖社会、民族与文化的认同与尊重。事实上,历史就是人类自身的完善史,如雅斯贝斯所述:“为什么有历史?因为人是有限的、不完善的并无法完善的,他必须在其贯通时间的变化中逐渐认识到永恒……人的不完善与其历史性是同一桩事情。”历史情感具有过去、现今与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分别对应着建筑的三个代表类型:博物馆、展览馆和科技馆。
  1.1.3自然情感的依恋。情感的第三个层面是自然情感。我们对于自然的情感,源于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因为“自然往往是我们的第二情人,她对我们的第一次失恋发出安慰。”中国园林无疑是诠释人类对自然情感依恋的典例。师从造化、取法自然的私家园林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于体宜”作为设计中建筑与自然之间达成和谐统一的营造法则与最高境界。而园林中“移竹当窗,分梨为院。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的诗意,也出于对自然万物的依恋与感悟:拙政园中的留听阁,取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意境,而雪香云蔚亭则有品梅花“暗香浮动月黄昏”之谐趣。
  1.2.1内容=形式:功能范式。在功能范式中,形式是匹配内容,即形式与内容统一——形式服务于功能,功能外化为形式。功能范式要求在设计中以功能为导向和目标进行创作。在该范式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中,设计的好坏取决于该建筑类型是否真实、准确履行建筑既有的功能。此处功能所涉及的层面既有对效率的追求,也有流线的顺畅,及人自身感官的愉悦。
  柯布西埃在《走向新建筑》中论述到:“工程师的美学与建筑艺术本来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两件事……工程师有自己的美学。”这种工程师的美学就是“机器美学”,就是建筑物的形式与内容相互统一,共同服务于该建筑物的功能的良好履行,在“视而不见的眼睛”一章中,柯氏通过轮船、飞机、汽车与建筑相对照强化该论证,甚至得出房子就是“居住的机器”的论断,尽管该论断略显偏激,但追求形式与内容统一在功能范式仍然合宜。
  1.2.2内容<形式:象征范式。在象征范式中,形式是主导功能的,形式是建筑象征意味的载体,也是表征诸关系的载体,正是这一“有意味的形式”以及“表示关系的一套适当的符号系统”表达出特定建筑类型所蕴含的社会、宗教、政治与文化内涵。象征范式要求在建筑设计中以象征为导向和目标进行构思和创作。在该范式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中,设计的好坏取决于该建筑类型是否准确、有力地表现出了符号的象征意味,表达出人与诸神、人与上帝、人与他者、人与科技理性间的相互关系。
  诚然,形式和功能(内容)之间的相对关系是现代建筑理论中值得研究的各异议题和切入点,情感范式、功能范式与象征范式,“形式追随功能”、“形式超越功能”、“形式追随表达”只有依据具体语境才能准确把握两者间的相对关系在建筑中所起到的作用,从而充分诠释建筑应有的含意和魅力
  2.回归的诠释
  回归:回到原来的地方,是带着全新的视角回到过去离开的地方,再次进行认识——寻根意识。尽管空间一样,但是经历了不同的时间。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晚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反现代→回归过去→回归历史主义→折衷主义(后现代主义又名历史主义,非常令人深思!)
  古典主义(理性主义)与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新理性主义
  民族风格与新乡土主义(Neo-Vernacular)、新传统派
  在现代主义的冲击和反思下重新审视原先的民族主义和乡土文化。
  结构主义与解(建)构主义
  3. 建筑美的泛化
  美到底是什么?毕达哥拉斯:美就是和谐(寓整齐于变化)。赫拉克里特:美源于对立与斗争。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中产生最美的和谐,一切源于斗争(现今:张力,并置,tension,)。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有害就丑(政治学)。柏拉图:理式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艺术世界。其中艺术世界是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和真实隔着三层。亚里士多德:有机整体说(开端、中间与结尾)
  4.哲学理论的嵌入
  4.1时间的划分
  4.1.1西方。古典时期:古希腊、古罗马→诸神→英雄→神庙
  中世纪:欧洲→上帝→圣人(信望爱)→教堂与修道院
  近代:欧美→公民(自由、平等、博爱)→市政厅、市民广场
  现代:技术理性(操控与僭越)→高楼大厦
  4.1.2.中国(东方)
  儒家:入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道家:出世→无为而无不为
  佛(释)家:精神的永恒——安详
  4.2后现代主义
  a.什么都是,也什么都不是(it’severything,andit’snothing)→边界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中,边界已经消融了(衣冠楚楚的人上网后可能成为“禽兽”)。
  b.后现代是空间(space)的概念,而不是时间(time)的概念(有正才有反,有立才有破)
  c.对理性(功能)的排斥,对反理性(感性)的推崇。
  对身体的重新关注(身体与精神的对立被打破)→达达主义,行为艺术。

文章标题:谈当代建筑思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1180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