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及其周边区域改造模式探讨之城市管理论文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2-02-04 10:29 热度:

  摘要:城中村是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它的产生虽然带来了一些问题,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城市新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存需求。在对其改造时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在城中村产生的初期,它是以一种叙述城市化过程中某一特定现象的中性语义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而现在它所代表的语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建设论文,语义论文,改变,改造
  1谁建设了城中村
  1.1城中村形成的背景
  所谓的城中村原本只是城乡交接处的自然村落。随着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城市的规模快速的成长,面积不断变大,原本的城乡交接处的自然村落不断地被吞噬到城市之中。在这个同化的过程中,城市所采取的态度是“包容”。它允许村落在它的范围内继续存在而没有去改变它消化它,这便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土地与户籍制度的两重性,使得城中村的居民成为了城市中的特殊群体。这些居民虽然生活在城市中却因农业户口而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保险医疗等相应福利,但另一方面由于村落中土地不属于国有土地而是集体所有,所以村民们在土地政策方面比一般城市居民们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利。
  1.2城中村成长的催化剂
  土地性质的两重性使得城市规划缺少对其控制。在用地限制、建筑高度等各方面,城中村都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面对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大量人口,城中村低廉的生存成本使其成为城市新生市民相对集中的生活区域。而于此相对应的被城市所包围而失去土地的城中村居民便成为他们最大的房东。
  1.3语义的转变
  从传统村落被纳入到城市范围内开始,它便摆脱不了城市整体规划的控制。在被纳入到城市地域以前,村落和其中的居民基本上都是以正面的形象和中性的含义出现在大众面前的。但是随着城中村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它的自由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状态并不相符,与整个城市的利益也并不复合,随之而来的政府对待它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这种态度表现在舆论上,国家机器通过主流媒体对人民意志的影响能力,成功地操控了城中村及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的社会形象,从而协助国家完成了对城市中所有空间的控制。
  2改造的问题和可能性论文
  城中村产生后确实为城市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由于居民的流动性较大和居民的平均文化水平有限,使其中的犯罪率相对较高,人员构成较为复杂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空间城市设计使得城中村基本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个节点后与整个城市的格局互不相容;由于经济利益影响使得城中村中生活环境较差,垃圾处理,城市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较差,建筑密度过大带来的卫生环境等其他问题也难于处理。这些问题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并且由于媒体的宣传而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但是在我们看到其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找出其存在的合理性,这样才能为城中村的合理改造提供更好的意见。
  在改造城中村问题的过程中,经济问题是最根本的。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其改造,相关部门与居民的主要矛盾存在于经济补偿。在现有环境下,城中村的居民可以通过房租获得稳定的收入,对其的改造无论从时间和空间上都改变了城中村的现有的生态环境,使居民的收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居民的抵触。从而激化了种种矛盾的产生。
  3改造可能性提出论文
  3.1语义的回归
  在城中村问题中,政府部门首先应做的是对其语义的回归。正确的分析城中村存在的合理性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语义的回归重点在于充分考虑到其居民的利益。无论城中村的居民还是其外的居民都是城市市民,他们所享有的权利应该是相同的,不应该加以区别的对待。是否愿意参加对城中村的改造是居民的权利,相关部门不应该加以强制性的拆迁和改造。应该更加合理的与居民加以协商而解决存在的问题。
  3.2生态因素和改造方式
  现阶段我国城中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居民的户口问题和相应的土地性质。对于这一点政府应该统一加以规划解决,将城中村中的居民统一转变成为城市户口享受城市居民相应的福利待遇,对城中村的土性质与改造应该根据其不同的时期加以区别的对待。
  首先,对于即将纳入城市的村落加以预防性质的统一规划。在其形成新的城中村之前合理的改变其土地性质由农业用地的集体土地性质转变为新的城市用地,同时对村民生活方式加以合理的指导和安排,使其提前为生活角色的转变做好准备。对于城中村,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对新的城中村产生的预防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规范办法堵截源头才能有精力更深一步的解决现有的问题论文。
  对于已经生长为一定规模的城中村,我们应该根据其发展情况的分类,由初期阶段到成熟阶段的顺序进行分类处理。
  在城市周边形成的初期城中村,应该优先解决土地性质的转变问题。通过与村民协商使其转变为可被城市规划系统所控制的土地性质。在城中村产生的初期,由于位处城市边缘地带,其建筑密度等相应指标还处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改造的难度要容易的多,通过土地性质转变使其接受城市的影响,将其用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城市相联接,在城市的控制的下避免城中村的产生。
  对于规模较大,现阶段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的城中村,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首先,在较长的时间内城中村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作为较为独立的城市节点它小型社区的功能已经形成。在其改造过程中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城中村中居民如何安置和补偿。一方面是房屋业主的经济赔偿问题,政府应充分的制定相应的计划,在整个改造过程中充当中间人和推动者的角色,均衡各方面的利益并尽到政府相应的责任。在整个过程中,政府应该是经济方面的付出者为城市中的纳税人服务,考虑在改造过程中他们的总体经济损失,并通过与其协商合理的通过现金支付,房屋面积转换等方式确保其利益,而后进一步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使得他们在改造过程后能够面对市场直接获得利益。最后使得居民能够在改造后成为受益者,使得他们在经济利益能够得到保障的同时享受到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健康卫生的生活环境。这才是我们对其进行改造的初衷。现在的改造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却往往以政令的方式进行强制性的改造,而对居民的赔偿也大多是较少的,这种方式的改造受益的是与政府有直接关系的开发商,而使得居民的利益无法获得保障。
  此外,在改造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城中村中的大量租房者去处问题。在一个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往往是大量的租房者由一个城中村涌出,而涌入另外的城中村,这个过程一定程度上有促进了其他城中村的成长。所以在改造过程中,政府应该为大量的城市新生市民和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相应的廉租房,能够使其能够真正的融入到城市中来,而不是因为城中村的改造而在城市中不断的流动。
  在整个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是最为重要的。它一方面应该充分的保障居民的相应权力和利益,另一方面还要改变职能将他们和市场联系起来承担起相应的服务和联接作用
  城中村问题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由于我国土地和户籍管理政策的双重性所带来的。虽然是产生于郊区城市化的过程中的问题,但其深层面上的矛盾还是源于各方面的利益不均衡,其后的经济问题是最根本的。而如何保障其中居民的利益便成了城中村改造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并且避免和解决各种矛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段川饶小军.空间档案:“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权力控制与抗争.[J].住区,2008,1:14-23
  [2]汤桦.极限生存与未来憧憬.[J].住区,2008,1:32-37
  [3]戴松茁.深圳“城中村”城市设计能够做些什么.[J].住区,2008,1:38-44
  [4]张凡.城市历史记忆的留存于发扬.[J].住区,2008,1:54-58
  [5]魏婷.走进深圳大新村.[J].住区,2008,1:68-76

文章标题:城中村及其周边区域改造模式探讨之城市管理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1115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