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延安市志丹县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取得了很大提高。但是长期以来形成城乡二元结构至今未被打破,管理模式也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依然存在一个失衡问题,。尽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已经成为志丹县当务之急。
关键词:城乡统筹论文;城乡一体化论文;志丹
1志丹县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2010年6月,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印发了《延安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构想》、《关于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新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以转变方式、统筹城乡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改善民生为主线,全面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志丹县隶属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川道型城镇为主,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制约市域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发展的最大先天制约因素。由于延安地区自身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产业结构形成了严重资源依赖型的特点。这样的产业结构使工业与农业之间严重脱节,进而拉大城乡差距。
2志丹县统筹城乡发展现状论文
志丹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西北部,2009年是延安市域中唯一一个GDP破百亿的县,在延安市域内处于第一位,是延安市人均GDP的3.23倍。志丹县在延安市域中的经济优势十分明显,但其经济与社会、城乡发展之间的发展步调并不协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二产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2009年志丹县一、二、三产业结构为2:93.9:4.1,比例严重失衡,属于严重资源依赖型,即以石油资源的开采为主,产业非常单一,产业链条较短。石油产业超速发展的同时,与地方农业经济联系紧密,但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加工工业却相对滞后。该产业结构,一方面受资源储量的影响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另一方面造成工业与农业之间的严重脱节,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2)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差距大。
2008年,志丹县职工年均工资为34916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3447元,比上年增长2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96元,比上年增长26.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98元,同比增长30.5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年末人均达12242元,同比增长25.90%。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增速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由2.83:1扩大到3.71:1,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3)城镇化水平情况
近几年来志丹县域经济虽发展加速,但城镇化发展却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2008年,志丹县城镇化水平为43.00%,高于延安市(40.50%)和陕西省(42.10%)水平,但低于45.68%的全国水平。此外,志丹县人口较少,乡镇数量多而规模偏小,城镇难以发挥其规模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
3推进城乡统筹的基本原则论文
3.1规划引领、改革推进。
树立全域规划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五规”融合,高起点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增强对城乡空间结构、城镇体系、土地利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的统筹调控能力,建立新型城乡关系。通过深化配套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跟进保障措施,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3.1政策普惠、资源共享。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政策措施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普惠性,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机制,用发展城市的理念发展农村,缩小城乡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和收入差距,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平等的发展机会,使城乡居民更有尊严地生活创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3.1转变方式、科学发展。
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一样化”,用科学的方法促统筹、谋发展。
3.1政府主导、社会联动。
强化行政推动作用,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长远目标与当前发展、政府主导与社会联动相结合,通过抓点示范、典型引路等办法,着力在户籍改革、土地流转、新型社区建设等方面先行突破,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4构建志丹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4.1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加快构建以石油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体系,把县域工业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动力,强化石油工业支柱、切实做好石油资源争议区块的协调工作,实现多方共赢和谐发展,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实施规模强企、科技强企、品牌强企,培育石油配套产业集群、围绕石油勘探开发,鼓励发展探、采、修等配套服务产业,壮大发展规模。积极培育以绿色无公害为标志的特色农业产业,按照“兴果、强畜、扩菜、精粮”的思路,着力扩大农业产业规模,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依托独特的红色文化和黄土风情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培育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4.2统筹城乡基本建设,提升区域发展支撑保障能力
1.做强县城。加强县城管理、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县城品位。
2.做大集镇。全面修编小城镇建设规划,撤销乡级设置,成为区域性经济、文化、信息中心,进一步加强城镇规划,突出区域特色,扩大城镇容量,完善城镇功能,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增强城镇集聚产业、承载人口、吸纳就业、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3.做好社区(村)。按照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的目标,推行“多村一社区”和“一村一社区”模式,所有中心村全面推行社区化管理。制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
4.做实基础。优化城乡交通网络、优化城乡饮水用水网络、优化城乡供电网络、优化城乡信息网络、优化城乡清洁能源供给网络。
4.3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论文
全面提升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融合,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之间的差距;加快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认真做好城镇居民住房需求调查,制定切合实际的住房建设计划和住房保障政策措施,逐步实现进城农民居有定所;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按照“办好幼教、巩固小学、加强初中、提升高中、发展职中”的思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城镇居民医保达到应保尽保;加快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以打响叫亮“将军故里”和“革命红都”特色文化品牌为龙头,主打红色文化,整理民间文化,培育旅游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4.4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实行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大力拓宽就业渠道,继续加大与石油企业的协调力度,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
5小结
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志丹县经济高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在志丹县城镇化的进程中,广大农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却没有更多地享受城镇化带来的成果,农民生活并没有随着城镇化、城市化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志丹县统筹城乡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陶德凯,彭阳,杨纯顺,黄亚平,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规划思考,小城镇建设2010(07)
[2]李琳.统筹城乡发展的外延.企业导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