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至2005年2月我院采用静吸复合硬膜外麻醉施行胸腔内手术124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24例中,男68例,女56例,年龄26~71,平均(48.44±15.5)岁,ASA分级Ⅰ~Ⅱ级,病种:肺癌、肺结核、食管癌、自发性气胸、喷门癌、胸部外伤、严重支气管扩张、胃底、喷门及纵隔肿瘤。术前伴高血压10例,冠心病6例,慢性阻塞性疾病2例。
1.2麻醉方法先行T6~7硬膜外腔穿刺,头向置管3cm,试验量用2﹪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1:1)混合液3~5ml,全麻诱导前再注入混合液5~8ml,以硫喷妥钠(5~6mg/kg)、芬太尼(0.2mg)、琥珀胆碱(1.5~2mg/kg)或异丙酚(2~2.5mg/kg)、芬太尼(0.2mg)、阿曲库胺(0.3~0.6mg/kg)静注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以10%葡萄糖溶液500ml、芬太尼0.5mg、琥珀胆碱500mg复合液静滴或异氟醚吸入,芬太尼静注进行麻醉维持,手术全过程控制呼吸,按需硬膜外腔追注局麻混合液3~5ml,手术结束前20分钟停滴全麻复合液,手术结束后,硬膜外腔注射0.5%布比卡因4~6ml,施行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
1.3临床观察分别于硬膜外阻滞前、诱导前.、开胸、关胸、拔管后5分钟测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频率(RR)、潮气量(V)、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停止麻醉后的呼吸及意识恢复时间,呼吸完全正常时间及拔管时间。数据用方差分析配对比较,检验处理,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124例胸腔内手术麻醉前后的临床观察结果
麻醉前后的临床观察结果(x±s)
2.1 DBP.HR 于手术全过程平稳,气管导管拔出10分钟后,RR略低于硬膜外阻滞前及诱导前值,P﹥0.05,开胸时SBP与麻醉前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
2.2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18.75±12.09)分钟,意识恢复时间(22.92±8.97)分钟,拔管时间为(38.29±14.43)分钟,1例于拔管后5分钟出现呼吸停止,经再予插管后送苏醒室,继续呼吸支持1小时后把管,无后遗症。
2.3术后随访2天,除2例,用曲马多100mg,3例用哌替啶50mg止痛外,余均未用任何麻醉性镇痛药。
3讨论
3.1常用的静脉普鲁卡因麻醉或静吸复合全麻,易因血药浓度比较难合理调控,麻醉深度不易掌握,麻醉中常有知晓及血小板凝集.心肌抑制或血粘度升高等弊病[1]。本法在改变复合液基础上,兼用硬膜外与全身麻醉的长处,使麻醉效果增强。据报道,胸段硬膜外阻滞或全麻硬膜外复合麻醉,可改善冠心病(CAD)患者氧供需平衡及缺血区室壁功能,控制心绞痛,减少CAD的潜在危险[2],本文观察到老年人并未出现MAP大幅度下降,有人证实SV(每搏量).CO(心输出量)仍能保持阻滞前水平或有增加[2,3]这可能与心脏后负荷降低.硬膜外用药量相对偏小,严格控制平面有关。即使血压降低,通过及时补液也容易恢复。心肌血流灌注可保持正常,心率.心律无明显变化。有人报道,阻滞平面若超过T5以上,则右房压.肺动脉平均压可明显降低,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对严重冠心病或心功能明显减低患者,若采用本法,硬膜外麻醉的剂量应严格控制,掌握分次小量用药,严防血压下降和心肌舒缩功能抑制。
3.2本组静脉复合液中含有芬太尼,有术后呼吸抑制的顾虑。但本组患者,停滴后平均18分钟左右出现自主呼吸,23分钟左右意识逐渐恢复,32分钟左右RR及T.V均接近正常水平。因此认为一般只要在手术结束前20分钟停止滴复合液,可不发生呼吸抑制,且也不会因停药过早而出现疼痛.躁动等现象。
3.3术后疼痛常明显影响通气功能,致血氧饱和度过低,有潜在危险,对老年人的影响尤为明显。胸段硬膜外腔镇痛(TEA)虽不能逆转术后膈肌功能减弱,但对改善呼吸功能,保持血氧饱和度接近正常的功效尤为显著。推测这与并用TEA可减少全麻药用量,致术后残余作用小有关。本组还观察到,拔管后10分钟及术后48小时内的SPO2均高于麻醉前水平。从而起到“先发”阵痛的效应。总之,采用静吸复合硬膜外联合麻醉实施胸腔内手术具有麻醉可靠.改善冠脉血流.苏醒迅速.便于术后镇痛等较多优点,在临床上可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方志源,王惠伯,田家骏等。中胸段硬膜外阻滞对老年人循环功能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1987;7(4):214~216.
2 邓建中,院建春。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冠心病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及S-T段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9(9):564~565。
3 王建,王泉云,田奇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9(10):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