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黄芪辅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论文

所属栏目:药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1-11-08 09:14 热度: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学黄芪辅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左室射血(LVEF)、心电图,心肌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病毒抗体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文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儿CKmB、cTnI降低更明显(P<0.01),心电图恢复更快(P<0.05),心功能改善显著,病毒抗体转阴明显(P<0.05),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D8较对照组降低(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中药学黄芪结合传统治疗药物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黄芪论文,病毒性论文,心肌炎论文,小儿论文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儿科临床常见后天性心脏病之一,病原以柯萨奇病毒B型(CoXB)最为常见。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早期由于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后期与体内的免疫反应损伤有关[1]。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但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措施。本文拟观察黄芪佐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论文
  
  2005年1月~2007年2月住院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50例,均符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2]。50例患儿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黄芪治疗组(治疗组),其中对照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1岁3例,~3岁5例,~7岁10例,~12岁7例;治疗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1岁2例,~3岁6例,~7岁11例,~12岁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论文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抗病毒及保心治疗(1,6二磷酸果糖、ATP、辅酶A、VitC),14d为一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予中药学黄芪颗粒(四川百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口服,幼儿2g/次,儿童4g/次,2次/d,14d为一疗程。
  1.3研究方法论文
  1.3.1常规观察所有患儿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进行X线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测,并做详细症状、体征变化记录。
  1.3.2血清心肌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测定采用试剂盒测定CKmB(上海科华东菱诊断用品有限公司)、免疫比浊法检测cTnI。
  1.3.3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试剂盒由第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提供。
  1.3.4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
  1.4疗效判断标准[3]
  
  显效:疗程结束,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异常消失,心肌酶谱恢复正常,心脏扩大消失,CoX病毒IgM抗体转阴,免疫指标正常;有效:疗程结束,症状体征好转或减轻,心电图异常减轻或偶见异常,CoX病毒IgM抗体转阴,免疫指标好转;无效:疗程结束,仅心脏扩大恢复,其余均无变化。
  1.5不良反应观察论文
  
  注意用药后有无皮疹、发热、腹泻、呕吐及心脏症状加重等不良反应。
  1.6统计学处理论文
  
  计量资料结果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谱、病毒抗体及X光检查变化情况见表1。
  2.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KmB、cTnI及心功能变化
  
  结果见表2。治疗后治疗组CKmB、cTnI显著降低,而LVEF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转化情况(略)
  表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KmB、cTnI、LVEF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u=0.36、0.47、0.54,P均>0.05;*u=10.4、14.2、10.8,P均<0.01;与治疗前比较+u=14.6、15.8、9.3,P均<0.01;++u=0.61、0.40、0.58,P均>0.05。
  2.3两组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3。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和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02,P<0.01)。
  2.4治疗前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
  
  结果见表4。治疗后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两组疗效比较(略)
  表4治疗前后两组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比较(略)
  注:*两组治疗后比较u=9.56、10.75、8.97、10.36、9.28、9.32、9.55,P均<0.05。
  3讨论
  
  VMC是儿科常见疾病,部分病例可致严重心肌损害和急性心力衰竭,也可演变成扩张性心肌病。近年来研究证明其发病是由病毒和免疫双重机制所介导。免疫抑制、免疫调节、保护心肌和抗病毒治疗是控制VMC和防止其演变成扩张性心肌病的主要措施,目前尚无有效和特异治疗方法。黄芪是我国传统中药学,系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为常用补气药物,中医认为具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芪含有黄芪皂苷、黄芪多糖、异黄酮类化合物及硒等微量元素,富含21种氨基酸,参与机体的多种代谢,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动物实验证明,黄芪对大鼠心肌细胞感染CoxB3后,具有明显抗病毒、降低心肌细胞内病毒滴度及保护心肌等作用,显著抑制病毒感染心肌细胞的Ca2+内流,减轻病毒感染细胞的继发性Ca2+损伤[5],改善VMC小鼠心肌细胞的异常电活动。
  
  VMC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弥漫性或局限性心肌炎性病变,对VMC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已取得了一定疗效。黄芪可改善心肌细胞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振幅等异常电活动;黄芪皂苷能使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增高,使波幅、波宽、阈电位、最大舒张电位及最大除极速度等参数减少。因而黄芪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VMC患者心电图恢复正常更快。黄芪具有补气升阳作用,能益气行血,大剂量应用黄芪能推动气血的正常运行,改善心功能,消除体循环障碍,其机制可能与稳定细胞膜,改善心肌营养和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有关。黄芪具有明显免疫调节作用,能显著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调节T细胞亚群的分布,增强细胞免疫,减少心肌酶的释放,降低心肌病理变化[6]。本组资料显示,黄芪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心肌酶恢复更明显,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较对照组明显升高,CD8较对照组降低,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因此,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VMC患者,增加了心肌细胞抗氧化能力,保护心肌细胞,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从而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易岂建
  钱永如,张渝美,等.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及心肌钙蛋白I的动态变化[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1,17(3):108.
  
  [2]吴铁吉.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75
  
  [3]陈宝义.病毒性心肌炎疗效判断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4):216
  
  [4]杨英珍,熊丁丁.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现状[J].中国新药与临床,1998,17(5):307309.

文章标题:中药学黄芪辅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yaoxue/1059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