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儿科抗菌药物学的应用现状,评价其使用的合理性。方法:收集我院儿科2008年5~12月出院病历2403份,回顾性分析其抗菌药物学应用情况文章。结果:抗菌药物学使用率为76.41%,病原菌检测率5.28%,头孢唑肟使用频率最高为45.43%,联合用药均为两联,联合用药率为46.57%,更换抗菌药物学占6.75%。结论:我院儿科抗菌药物学应用基本遵循了《抗菌药物学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有些联用方案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在抗菌药物学的配伍和病原菌检测上还需提高。
【关键词】抗菌药物学论文,联合用药论文,合理用药论文
临床广泛应用抗菌药物学已是医院十分突出的问题。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学,可增加细菌耐药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此,对我院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学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论文
1.1临床资料论文
收集我院儿科2008年5月~12月出院病历2403份,其中男1487例,女916例,年龄1d~13岁。原发病:肺炎685例、支气管炎361例、上呼吸道感染749例、化脓性扁桃体炎38例、疱疹性咽峡炎88例、手足口病39例、小儿腹泻203例、轮状病毒性肠炎94例、其它146例。
1.2调查方法论文
分别记录住院病历号、患者年龄、疾病诊断、住院天数及使用的抗菌药物学名称、药物溶媒的选择、单次用药剂量、规格、给药途径、用药天数、病原菌检测情况、联合用药情况、疗效、出院带药、抗菌药物学的更换等。根据《抗菌药物学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调查病例抗菌药物学的使用情况及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论文
2.1一般情况
在抽查的病历中有1836例使用抗菌药物学,抗菌药物学的使用率为76.41%,其中肺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100%使用抗菌药物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小儿腹泻等有指征者使用抗菌药物学治疗。在使用抗菌药物学的患者中有97例做细菌培养,送检率5.28%,13例检出病原菌并做药敏试验,病原菌检出率13.4%。
2.2抗菌药物学的选择论文
患儿住院期间使用抗菌药物学全部为静脉滴注,静脉用药为头孢唑肟、头孢曲松、红霉素等。在本次调查中,875例出院带口服抗菌药,药物的选择多为阿奇霉素或头孢菌素类。各种静脉、口服抗菌药物学使用频率见表1。
2.3抗菌药物学的联合应用论文
联合用药全部为两联,共855例,联合用药率为46.57%。其中,685例肺炎患儿采用大环内酯+头孢菌素类,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83例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类,48例使用克林霉素+头孢菌素类,39例使用大环内酯+头孢菌素类。
表12008年5~12月儿科抗菌药物学使用情况(略)
2.4抗菌药物学的溶媒选择论文
在所调查病历中有42例在红霉素配伍中习惯以5%GS为溶媒而未使用NaHCO3调节溶液的pH值。
2.5抗菌药物学的更换及出院带药情况
有124例更换抗菌药物学,更换率为6.75%,其中106例是经抗菌药物学治疗2~3d症状无改善或一度改善而又复发者。出院带药904例,带药量一般为3d用量。其中892例采用序贯疗法出院后口服抗菌药。
3讨论论文
3.1用药指征
我院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治疗100%使用抗菌药物学。儿科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抗菌药物学在儿科应用较普遍。我院儿科用于抗菌药物学治疗其指征较明确。但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治疗100%使用抗菌药物学,有悖于《抗菌药物学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学,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药物学治疗[1]。上呼吸道感染100%使用抗菌药物学,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大多数患者曾在外院就诊治疗,来我院时多数病情较重,即便是非细菌感染,由于病情严重,为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临床医生采取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学的方法;(2)患儿家属要求使用抗菌药物学治疗;(3)不排除有的医生在对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治疗中仍然依赖抗菌药物学的现象。
3.2病原检测论文
在调查中儿科病原菌检测率很低(5.28%),抗菌药物学的选择仍以经验用药为主,分析原因有:(1)部分患儿在入院前已使用过抗菌药物学,错过了采集标本的最佳时机;(2)患者疾病治疗时间短,一般住院3~7d,而细菌学检查一般需要4~7d;(3)患儿不配合,标本难以留取;(4)临床医生习惯性经验用药。
3.3抗菌药物学的选择论文
β内酰胺酶有较高的稳定性,对肾脏毒性小,它对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厌氧菌有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者大部分在院外经过抗菌药物学治疗,疗效不佳,因此选用抗菌谱广、作用强的抗菌药物学治疗。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代表药物,是对青霉素过敏者的替代药物,此外对衣原体、支原体、嗜肺军团菌抗菌活性强。近年来研究发现大环内酯类除了抗菌活性外,还有免疫调节作用[2]。在儿科收治的患儿中肺炎比例较大,因而红霉素使用频率较高。
3.4给药途径论文
患儿住院期间抗菌药给药途径100%静脉滴注。这与患儿年龄小的特点有关,因为其它给药途径依从性差及不适合病情较重患儿,因此临床倾向于起效较快的静脉用药。但我们还是要提醒临床医师,静脉输液应注意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它可引起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过敏反应、血栓、组织坏死、肿瘤样反应等[3]。
3.5联合用药
我院儿科联合用药指征明确,一般控制在单一抗菌药物学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方式是:(1)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此联合方式基本集中在肺炎疾病的治疗,符合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4]。(2)青霉素+头孢菌素类。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化学结构均属于β内酰胺类,其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相同,均为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一般认为作用机制相同的抗菌药物学不宜联用,因为这种联合应用的疗效不一定比单用好,反而会增加药物的毒性反应,甚至因共同竞争作用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5]。目前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联用的治疗方案尚无确切的循证医学依据,但在临床经验用药中,采用此方案治疗的确实较为普遍。对此临床医师与药师尚未完全达成共识,我们希望医学、药学专家共同探讨此联合用药方案的优点与缺点和采用此方案的必要性,以进一步促进抗菌药物学的合理使用。
3.6药物的溶媒
红霉素
在酸性输液中破坏降效,一般不应与低pH的葡萄糖输液配伍[6]。红霉素滴注液的配制有两种方式:(1)先加灭菌注射用水10mL至0.5g乳糖酸红霉素中至溶解,然后加生理盐水稀释;(2)若以5%或10%葡萄糖溶液代替生理盐水稀释,必须每100mL溶液中加入4%NaHCO31mL,保持红霉素在中性溶液状态下的稳定性和疗效。因此建议临床在红霉素的配制中要参照说明书的要求执行。
3.7药物的更换及出院带药
抗菌药物学频繁更换容易产生耐药。我院儿科对抗菌药物学的更换较为谨慎,从调查数据分析,临床对抗菌药物学的更换基本遵循了抗菌药物学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病人应观察72h,重症病人观察48h后再进行必要药物品种与方案调整的原则[1]。
出院带药一般是因为患儿在住院治疗时,疾病基本治愈,患儿家属急于要求出院,为巩固治疗医生采用序贯疗法给患儿口服抗菌药物学。此种治疗方法符合抗菌药物学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学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h[1]。
从本次调查情况看,我院儿科在抗菌药物学使用上基本符合《抗菌药物学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使抗菌药物学的应用更进一步达到安全、经济、有效,建议临床医生在抗菌药物学联合应用的方式上还需谨慎。对抗菌药物学溶媒的选择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点,选用能使抗菌药物学达到有效、稳定的溶液做溶媒。积极进行病原菌检查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合理指导抗菌药物学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学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2]翟介明,张静.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我国呼吸科临床的应用价值[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10):725726.
[3]梅丹,李大魁.静脉滴注抗生素粉剂中不溶性微粒考察[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670672.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79381.
[5]李端.药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5.
[6]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