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实,高血压是脑卒中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其血压水平控制是否适当对患者预后具有重大影响。高血压变化较持久,也是易改变因素,有效降压措施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降低脑卒中复发率 [1]。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变化规律,分析其与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患者185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02例,出血性脑卒中83例,观察分析两类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并评估一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判定其恢复状况。
结果:随访一个月,死亡21例(11.5%),存活161例(88.5%),随访六个月,死亡/致残26例(15.7%),存活139例(84.3%),其余失访。
结论: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增高的血压对日常活动无显著性影响,且有自发下降趋势,脑出血患者血压水平比脑梗死者高。
关键词:临床医学论文,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预后
临床对脑卒中急性期血压调控尚未明确,故观察分析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对脑卒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现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3 年12月收治的患者185例,探讨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变化规律,分析其与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入选的185例患者中,男性93例,女性92例,患者年龄42-69岁,中位年龄59.7岁。高血压病史1年-36年不等,患者入院时经头颅 CT或MRI证实,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排除患者其它系统严重疾病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患者均为发病24小时内入院治疗,首次测血压:SDP>215mmHg/DBP>117mmHg。
1.2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右臂与心脏保持水平,采用标准水银柱台式血压计测量观察对象右上肢肱动脉血压,并记录。入院2天内,每四小时测量一次,待患者情况稳定后,每天测量三次,计算血压平均值。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对比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第1天和第7天时动态血压变化。
用SSS脑卒中量表判定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记录治疗后随访1个月和6个月情况,以生存、死亡/残疾分类。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185例脑卒中患者随访情况
3 讨论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得到广泛认可,但其确切关系仍有待证实。本次探究收集了我院住院患者的血压信息,真实可靠,对脑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观察记录,我们发现,6个月内,脑卒中患者血压呈先降后升的关系,血压值不稳定的患者预后较差,尤其是过低或过高的患者,脑再灌注损伤或脑水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本组患者入院血压均较高,给予降压处理后,患者预后结果不一。从死亡病例来看,急性期内血压下降过多则死亡风险升高。故我们分析,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降压时需谨慎选择降压标准,缓慢降压。
入院后一周内的血压均值与一个月死亡率无显著相关,但与6个月死亡(致残)明显独立关,说明近期死亡率与血压变化值无相关性,但初期血压变化可影响预后,也可预测患者6个月死亡(致残)率。若患者入院第1天的平均收缩压>159mmHg 时,则随访期死亡率明显升高,收缩压<119mmHg时,随访死亡率稍有增加。患者发病后一周以内舒张压<90mmHg时,预后更差,死亡率 /致残率更高 [3,4]。
充分说明脑卒中急性期血压低者预后更差,对患者影响更显著,相反,血压高者风险性有所降低。故临床上,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一周内的血压控制要谨慎选择控制水平,最好选择缓慢降压,维持在安全水平内,不可过低 [5]。
对比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两组患者,除以上共同点外,缺血性卒中组患者分界值低,脑出血组分界值更高,预后相对较好。入院后24h内血压对脑出血患者影响更明显,血压过高者预后不良,下降太多预后更差。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增高的血压对日常活动无显著性影响,且有自发下降趋势,脑出血患者血压水平比脑梗死者高。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降压过程中,需谨慎、缓慢进行,密切观察,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古豫.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3):74-76
[2] 谭燕,刘鸣,王清芳.脑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M].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10-12
[3] 张年萍,刘腊平,任序东.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31(5):465-467
[4] 谭燕,刘鸣.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关系及对血压处理的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4):3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