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通过对我院住院老年患者的观察,了解其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以我院同期住院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将其分为餐后低血压组和无餐后低血压组(对照组),对比两组血糖、凝血D-二聚体,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PH组心率变异性指标相邻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和极低频功率(VLF)有显著差异,[SDNN:PPH组(118±47.3)ms,对照组(101±36.5)ms;VLF:PPH组16385±13098,对照组10842±9607;均为 P<0.05]。PPH空腹血糖较对照组低,组间有明显差异[PPH组(5.7±1.7)mmol/L,对照组(6.7±2.0)mmol /L,P<0.05]。早餐后1.5~2.0h和晚餐后2h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午餐前和餐后血压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在早餐后和晚餐后易出现低血压,空腹血糖低是危险因素,通过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和VLF的检测可以更好地预测PPH的风险。
关键词:核心医学期刊,餐后低血压,老年,危险因素,心率变异性
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 ,PPH)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国外报道PPH的发病率是36~70%,住院患病率高达87%[1]。PPH与晕厥、跌倒、心脑血管事件等严重的临床问题密切相关,是老年人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2],但该病在临床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发病机制也尚不明确。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同期在心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及心电监测,以及对血糖和动脉硬化指标的检测,明确PPH在老年综合医院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以及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等,提高对PPH的认识,尤其是老年合并多种疾病的情况下PPH的发病特点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5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老年的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59例,年龄61~92(69.82±12.5)岁。100例患者中 2型糖尿病6例,冠心病和或高血压病46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和或高血压43例,其他疾病的有5例。排除标准:病情不稳定者;血糖控制未达标者;既往有体位性低血压或晕厥病史者;电解质紊乱者;疾病急性病程或应激状态者;监测期间临时药物干预者;不能配合24h血压和心电监测者。
1.2方法 通过24h血压监测,确定PPH的诊断,分为PPH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同时监测空腹血糖和三餐后2h血糖并计算出餐后血糖平均值,同时抽静脉血测D二聚体(D-D),通过24h心电监测采集心率变异性各项数据,其中包括:①时域分析指标: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DNN);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②频域分析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极低频功率(VLF);LF/HF比值。比较两组患者在血压特点,血糖变化,凝血指标以及心率变异性数据上的差异。
1.3 PPH诊断标准 通过测定餐前血压和餐后2h内血压(每30 min测1次,以最低血压值作为餐后血压),并符合下列3条标准之一者诊断为PPH:①餐后2h内收缩压比餐前下降≥20 mmHg;②餐前SBP≥100 mmHg,而餐后SBP<90mmHg;③餐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出现头晕、晕厥等症状的也属于PPH[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应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实验中,PPH早餐检测率66.7%,午餐检出率6.6%,晚餐检测率26.7%,糖尿病合并PPH占42.2%,高血压合并PPH占 71.1%。与对照组相比,PPH组患者年龄、性别、早晨空腹血压、早餐后1.5h血压,早餐后2h血压、晚餐后2h血压、空腹血糖、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体重,餐后0.5h血压,早餐后1h血压,午餐前及午餐后血压,晚餐前血压上无显著差异,两组在餐后平均血糖和 D-二聚体的指标上无显著差异,见表1,表2。
2.2与对照组相比,PPH组在心率变异性中的SDNN和VLF指标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其余指标未见统计学差异,见表3。
2.3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H的发生与早餐前血压、早餐后1.5h收缩压、晚餐后舒张压、性别以及极低频功率(VLF)有关P<0.05,见表4。
3讨论
PPH作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潜在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可因短时间内血压的迅速下降而导致严重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但临床上多数患者多无临床表现,容易被忽视而导致不良后果,所以更需要引起医务人员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从本实验中可以看出,PPH在住院的老年患者中,尤其是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的老年患者中高发,本研究发现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且女性患者更多,餐前血压偏高,空腹血糖偏低者更易出现PPH。从PPH检出时间上看,PPH早餐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余两餐,这与其他文献报道一致,血压最大下降幅度出现于餐后1.5~2h,早餐后1.5h收缩压降幅最明显,其可能与高龄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晨间服用药物影响血压与餐后引起的血压下降效应叠加有关。其次,患者PPH在晚餐后检出率也较高,晚餐后2h舒张压与PPH关系密切,但这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不同,有研究认为早餐和中餐后PPH检出率更高,分析原因可能与住院患者午休时间固定,进餐后平卧有关,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证实。
PPH的发生机制的一个重要原因:交感神经功能代偿不全所致的压力反射迟钝引发PPH。相对于平均的日常活动而言,进餐时交感神经的活性需增加200%才能代偿[4],而PPH患者可能存在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不全,其交感神经活性在休息状态下已接近最高水平,进餐后交感神经活性已不能相应增高,致使餐后交感神经活性反应不足,不能对餐后内脏血流量增加作出相应代偿反应,导致PPH。通过心率变异性的检测也支持这一判断。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是反应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平衡的重要指标,在迷走神经活性增高或交感神经活性减低时,心率变异性增高,反之相反。HRV可作为检测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功能的一项无创性指标,测定方法有两种。时域测定法,常用指标:[1]SDNN:所有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2]。r-MSSD:所有邻近窦性 RR间期长度差异平方均值的平方根。频域分析法,常用指标:[1]高频带(HF,0.15~0.40Hz):有迷走神经介导,主要代表呼吸变异[2]。低频带(LF,0.04-0.15Hz)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影响[3]。极低频带(VLF,0.01-0.04Hz):可作为交感神经活动的指标 [4]。LF/HF:代表交感-迷走神经张力的平衡状态。本研究中,两组研究对象均同时对HRV各项指标进行测定。PPH组的SDNN和VLF两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餐后低血压者存在心血管交感神经调节功能紊乱,相比于其他指标,VLF和SDNN与PPH关系更密切。另外老年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如B受体阻滞剂对交感神经功能也有一定影响,故建议有PPH的老年患者少量多餐,餐前饮水,进饱餐后休息2h再活动,体位变化时注意动作要缓慢,这样可以避免PPH的发生。
本实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中可见年龄、性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高龄患者PPH发生率更高,与文献报道一致[5]。PPH者中女性比例较高,可能与住院老年患者女性比例高,女性较男性更耐受PPH的不良影响等有关,可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明确其是否存在相关性。
参考文献:
[1]蹇在金.餐后低血压--老年人常见而特有的疾病[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7,23(9):641-642.
[2]卢水焕,莫云秋.老年人餐后低血压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13):2387.
[3]唐祖胜,屈红,刘伟,等.老年餐后低血压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7):3091-3094.
[4]唐祖胜,屈红,刘伟,等.老年餐后低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2):25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