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低血糖引起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或)意识障碍在临床上较多见,特别容易误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所以在临床上遇到此类病人时,应行头颅CT检查,当结果阴性或症状与病灶坏相符时,应考虑到脑系统以外的原因,详细了解既往史和服药情况,早期检测血糖,纠正低血糖状态,可使病情迅速改善,否则会延误治疗时,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本文选自《中国临床医生》。《中国临床医生》杂志创刊于1972年,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的国家级医药卫生专业期刊。以面向基层、突出实用性、规范继续教育为特色(与中国医师协会培训部共同主办继续教育栏目,答题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学分),为没有进修机会的医务工作者搭筑一个适宜自学提高的学习平台。
关键词:低血糖,低血压,中国临床医生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例患者男10例,女14例,年龄58~83岁,平均73岁;23例有糖尿病病史,初治者15例,均给予降糖治疗,服用优降糖或消渴丸8例,同时服优降糖和降糖录2例,服格列吡嗪4例,同时服格列吡嗪和二甲双胍4例,服格列齐特1例,皮下注射胰岛素4例。1例无糖尿病史,饮酒后进食少发病。既往有高血压史10例,脑梗死7例,遗有肢体治疗障碍4例。
1.2临床表现发病时间<12小时17例,12~24小时5例,>24小时2例。夜间睡眠发病22例,饮酒后发病1例,运动中发病1例。表现为肢体瘫痪21例,原有肢体瘫痪加重者3例,其中,伴言语障碍7例,伴意识障碍2例,伴浅深感觉减退者2例。
21例病无典型心悸、大汗及无力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3例有心悸、恶心、大汗症状。
1.3辅助检查:全部病例均行头部CT检查,结果阴性11例,腔隙性梗死6例,大脑半球梗死4例,小脑梗死2例,脑干梗死1例。其中:陈旧病灶11例,另2例为新鲜病灶,但非责任病灶。实验室检查发病时血糖均低于<3.0mmol/L其中0.91~2.5mmol/L11例,2.5~3.0mmo/l9例。
2诊疗经过及结果
所有病人化验确诊低血压症状后,立刻滴给予50%葡萄糖60~120mL静注及其它对症治疗,16例患者在3~15分钟内肌力恢复正常,2例原有瘫痪病人在15分钟内恢复把柄前水平。3例患者在15分钟1小时恢复。2例在2小时恢复发病前水平,2例意识障碍均在15分钟内恢复清醒。其中有2例病人病情好转后再次出现同侧偏瘫,急检查血样均<3.0mmol/L,给予50%葡萄糖60mL静推后10%葡萄糖维持后未再复发。
3讨论
维持正常脑功能必须有足够的、持续的能量供应做保证,而且组织能量来源主要是葡萄糖的有氧氧化,所以当脑组织血流中断,减少,血氧降低或血糖降低时均能造成脑功能障碍,引起偏瘫。本组病例是由于低血糖引起的偏瘫,低血糖症状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神经过度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扰乱症状。
绝大多数有出汗、颤抖、心悸、无力、恶心及意识障碍等。本组病例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不典型,考虑为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并发植物神经系统病变,使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不典型,而以大脑本球定位体征和意识障碍为主。其发病机制可能为:①低血糖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脑血管痉挛,引起脑供血不足,局部缺血,造成脑功能障碍,出现偏瘫,昏迷等症状。②低血糖引起脑血管内膜损伤,神经系统不同区域对神经损害反应不同,可能有选择易损伤区,此区内细胞血液供应存在差异,一旦失代倦,即出现相应症状及体症。③老年人多有脑动脉硬化,脑血管局部狭窄,脑组织处于低湛灌注状态,低血糖引起能量供应失代偿,因而引起偏瘫等局部定位症状。④长期高血糖导致微血管病变,神经内膜血管狭窄,管壁增厚,在出现应激时,更易发生脑损害。另外,本组病例夜间发病为主可能与拮抗胰岛素的内分泌激素如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在夜间分泌减少,且夜间胰岛素抑制肝糖源转化为葡萄糖的作用增强有关。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口服磺脲类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是引起低血糖最常见的原因,特别是有些降糖药半衰期长,在治疗上必须静推高糖后,持续静滴5%~10%的葡萄糖维持24~48小时,以免再次发生低血糖。当病情稳定后重新调整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
低血糖引起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或)意识障碍在临床上较多见,特别容易误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所以在临床上遇到此类病人时,应行头颅CT检查,当结果阴性或症状与病灶坏相符时,应考虑到脑系统以外的原因,详细了解既往史和服药情况,早期检测血糖,纠正低血糖状态,可使病情迅速改善,否则会延误治疗时,增加致残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石永革,赵拥军中老年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症的临床特点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4(1):26~27
[2]许曼音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13~422
[3]陆伟锋以偏瘫为主要表现的低血糖反应10例误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0(5):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