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聋哑学生残余听力状态和助听器佩带、语言训练效果。方法对某特教学校164名学生中语训班28例、手语班93例共121例聋哑学生进行纯音测听,并统计佩带助听器及语训康复效果。结果语训班28例中听力80~89dB22例,90~115dB6例,手语班93例中听力<89dB36名,90~110dB46名,>110dB无反应11名,语训班佩带助听器语言康复1级13名、2级7名、3级5名、4级1名,随语言训练时间增加语言能力增强。结论聋哑儿通过听力检测早发现残余听力早期佩带助听器并进行语言训练可得到部分语言康复。
【关键词】聋哑;听力检测;助听器;言语康复
我国现有听力语言残疾人2千多万,每年新生聋儿发病率为3.1‰,新产生聋儿3万余名。通过听力检测对有残余听力的聋儿配备的合适助听器并语言训练是听力康复的关键。2008年3月,我们对西北某地区聋哑学校164名学生残余听力及助听器佩带、语言训练情况进行调查,借以探讨聋哑儿童言语康复中听力检测及助听的临床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调查聋哑学校学生164名,分手语班126名、语训班38名。对语训班38名中28名(10名不能配合)其中男12人,女16人,年龄4~9岁,平均7.6岁,进行纯音测听检测。对手语班126名学生听力调查,根据其班级老师平时教学交流,主观行为听力表现,认为有残余听力的93名,其中男48人,女45人,年龄8~20岁,平均14岁,进行纯音测听检测。共121例聋哑学生进行纯音测听。
1.2检测方法纯音测听,由于所有测听学生听力都在60dB以上,该校远离闹市相对静僻,使用其独立安静相对隔音的房间作测听室。使用madsen622电测听及madsenINTRAⅡ电测听。2台电测设备均经出厂正常校验,并比较测听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测听结果双耳听力均输入电脑保存,统计结果以好耳气导听力为准。
2结果
2.1听力情况语训班:80~89dB22例,90~115dB6例。手语班:<89dB36例,年龄10岁~16岁。90~110dB46例,年龄8~20岁。>110dB无反应11例。
2.2助听器佩佩戴戴情况手语班93例中现有或曾佩戴助听器30例,均>10岁,因听力康复及语言康复效果差,均不愿黏膜,19人未经过语训,11人经过语训年龄>10岁后转入手语班。语训班:仅开班3年,分大中小班,按入学时间先后分班,入学时7岁以下全部配助听器,助听器为本地区政府福利机构免费提供,瑞声达,西门子、丽声等提供“助残机”(双耳数字6通道以上机型)。前期学生中有4名佩带助听器经语言训练后离校,进入普通学校,未在此调查中。
2.3语言训练情况语言能力评估方法:采用中国聋儿康复中心《聋儿听觉言语康复评估方法》[1]。评估内容:本试验包括语音清晰度(言语矫治效果)、词汇量、模仿句长、听话识图、理解、表达和使用诸项语言能力进行测试。测试标准见表1,测试在安静的房间内进行,并由有经验的老师专人负责实施。结果由表2可见,随语言训练时间增加语言能力增强。
表1语言能力评估标准(略)
表2语言能力评估情况(略)
3讨论
聋哑学校及其学生受关注程度与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密切相关,该特教学校语训班仅3年,在此以前的大部分有残余听力儿童均未得到语训机会而进入手语班。由于助听器价格贵昂,除接受国家免费提供助听器外,自费购置的很少。在接受国家免费提供助听器的学生中,由于缺少语言训练,助听器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学生不愿意佩带,闲置、损坏甚至丢弃。因此在资助残疾人事业中还需要全社会的更多关注并献出爱心,同时也需要对现有的资源合理的分配和管理。临床军医杂志(ClinJMedOffic)2009年6月第37卷第3期
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在手语班126例聋哑学生中,经过老师的长期教学、交流等行为测听,主观认为有残余听力的93例进行客观及主观的听力检测,有65%(82例)有残余听力。可见正确的听力检测对聋哑学生十分重要。能否掌握语言与听到声音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正常儿童每长大1岁,就多听1年的声音。也就是说,他们的实际年龄与听觉年龄同时增长。聋儿不同,他们的听觉年龄总是比实际年龄增长得慢。所以,语言的掌握也会比正常儿童慢。正因为如此,充分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显然,听觉训练是充分利用聋儿残余听力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听觉训练是十分漫长而复杂的,从判断声音的有无,养成聆听的举止和习惯,听觉定向、识别、记忆,到听觉概念的建立,都要以听力为基础,这也就是强调要早期发现残余听力者,早期康复训练的原因。据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婴幼儿听力中心统计的资料报告,如在新生儿时期复查出有听力障碍的患儿并给予训练,至3岁时可掌握500个单词,可接近正常儿(750个)。但如果到2岁才发现并给予训练,到3岁时只能掌握几十个单词[2]。这说明对听力障碍的患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有残余听力的学生中,通过听力检测早发现残余听力,早期佩带助听器,通过长期的语言训练,部分儿童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语言康复,进而脱离聋哑学校,进入普通学校。这样可以造福于聋儿、家庭和社会,使聋儿而不哑,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使孩子的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
虽然近年来我国聋儿康复有了长足的发展,本地区对7岁以下有残余听力的聋儿免费提供助听器,但据最新统计全国聋儿实际语言康复入普幼普小率只有26%,远远达不到我们的康复需求,大多有残余听力的聋哑儿童未能得到有效的助听及语训,聋哑学校中多以手语训练为主,助听及语训较少,提高聋儿康复质量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聋儿康复中心,全国聋儿康复工作协调办公室.聋儿听觉言语康复评估方法[M].长春:吉林省教育出版社,1995:5-15.
[2]林建云,赵生全,张铁松,等.聋哑学生听力检测和助听效果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0,14(8):36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