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概括总结了高职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类型;提出了克服常见心理障碍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障碍,心理健康
在校期间的高职学生多为20岁左右的青年人,在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力还不强,由于刚刚步入新的环境,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挫折、困惑等,这时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严重的甚至影响影响健康,找到有效克服心理障碍的办法,对高职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十分有益。
一、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
1.自负型
这种心理障碍类型的高职学生,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地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不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2.忌妒型
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时,便产生一种嫉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
3.多疑型
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想象。
4.自卑型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有些高职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己短不知己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这样的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5.恐惧型
恐惧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高职学生,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他们在言语上支支吾吾,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6.敌视型
这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强于自己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更谈不上深入交流。
二、心理障碍的克服
高职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个人认知差异、情感冲突都为成功交流埋下了隐患。只有克服了这些心理上的障碍,人际关系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1.克服个人认知的心理障碍
个人认知中影响交流效果的因素有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固定的社会心理等。如果总是以第一印象来决定与对方交流的结果,那就有些武断,因为第一印象只是了解对方的初步,并不能显示出对方的全部信息。所以一定要结合交流中对方的表现来验证第一印象,这时结论才是全面可靠的。固定的社会心理也会影响到交流的效果。如果对对方有一些种族、政治、宗教上的偏见,对某些职业有一些概念化的印象等,那么在交流中一定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对对方的态度和评价,从而使交流达不到良好效果。要克服它首先要客观地看待这些事物,或者把这些分歧暂时忽略掉,使交流在平等、友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2.克服情感冲突所造成的交流障碍
人都是有感情的,交流中适当的感情表露能增加双方的信任感,促进进一步的交流。如果感情表露不当,或者感情失控,交流就无法顺利进行。所以在交流中要会驾驭自己的感情,根据交流中的具体情况,表达出恰当的高兴、同情、理解等,要把握好感情表露的程度。如果在交流中由于对方的一些优势而惧怕对方,或者因担心交流结果对己不利而感到紧张,可以先做一下深呼吸,调节紧张的情绪,同时还要保持镇静,表现自信。还可以进行一些积极的想象,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和对方平等交流,甚至可以战胜对方,取得令人满意的交流效果。
3.克服认识他人的障碍
(1)光环效应
一位演讲者在一所大学两个班级分别做了内容相同的演讲。演讲结束后,一个班的学生与演讲者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同一个人结果何以相差悬殊?原来,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做的一个心理实验。演讲前凯利对一个班的学生说,演讲者是如何热情可亲、平易近人,而对另一个班则说,演讲者是如何冷峻严肃,不易接近。结果,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眼镜去观察演讲者,演讲者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光环,学生们看到的都是他们期望看到的,这就是“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在认识他人时影响很大,这就提醒我们高职学生,在真正了解一个人前,切不可太重于事前得到的印象。
(2)首因效应
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这一效应提示我们:一方面在初次和人交往时应尽量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另一方面,不能太受对别人首次印象的影响,而应把它仅仅看成是一次感觉而已。
(3)定势作用
在一所小学里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真实的笑话:一个班长欺负了班上一个小同学,这个同学向老师报告,老师一听,马上说:“你说其他人欺负你我还相信,说班长欺负你,这不可能!”这是一种典型的定势作用,就是拿以往对一个人的印象去代替他的现实。当我们对某人形成了稳固的印象时便很难改变,好的白璧无瑕,坏的一无是处。所以在认识他人时,应当灵活一些,防止定势作用禁锢了我们的头脑。
(4)自比作用
人们有一种常见倾向,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相同。当经济地位、文化水平、年龄相仿时尤其如此。自己肚子饿了也会相信其他人也饿了,其实,其他人感到今天开饭时间早得不可思议。自比作用在估价与自己相类似的人时,准确性当然会高一些,但也不是完全可靠的,因为两个人不可能完全一样。而遇到和自己不相似的人时,危险性就更大了。误解往往由此而产生。我们往往不能理解和满足与我们不同的人的需要和愿望,去越俎代庖。所以,在认识他人的时候,要防止成见和偏见,也必须注意克服自比作用的影响。
高职学生应学会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自己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具有健康的心理,这是高职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邹新.浅析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王俊红,祁麟.高职学生心理障碍表现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3]崔永华.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综合干预体系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