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的活性与体积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所属栏目:基础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10-07 08:12 热度:

  【摘要】对9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PLT体积(MPV)、PLT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与健康成人作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患者PLT明显降低(P<0.01),MPV明显升高(P<0.01),PDW亦有增加(P<0.01),P-LCR明显升高(P<0.01)。结论:MPV与CI密切相关,血小板相关参数有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是脑梗死的重要因素。PLT数量与MPV呈反比,MPV与PDW呈正比,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活性标志物的检测可尽早干预脑梗死的诊断。
  【关键词】脑梗死,血小板体积,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血小板参数在脑梗死患者中有变化,尤其是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变化最明显。本文对以上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脑梗死早期诊断、发展预后、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1脑梗死的始动因素——血小板活化
  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多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后,由于血管壁及内皮细胞受损,血管胶原暴露,胶原与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活化反应,从而参与凝血过程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血小板活性增强,不但是脑梗死(CI)的始动因子之一,同时也是造成CI后缺血性损害加重的重要因素[1]。正常循环中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在受到生物或物理因素刺激后血小板胞浆内颗粒膜糖蛋白释放与质膜融合,使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发生数量重排和构象变化而成为活化血小板[2]。血小板活化后释放出各种分子标志物,如血小板第4因子(PF4)、β-血栓球蛋白(β-TG)、GMP-140等,血小板活化时则表达于血小板表面并释放入血浆。这样,对外周血MPV增大的患者,有条件的医院可及时检测这些血小板活性标志物。若这些指标明显增高可尽早干预,避免发生急性脑梗死[3]。在CI时患者血小板处于高度活化状态,活化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及病理性血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本组98例,均为我市某医院诊断明确的病例。男51例,女47例,年龄46~72岁,平均59岁。正常对照组100例,为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职工,男54例,女46例,年龄25~54岁,平均39.5岁。
  2.2方法全部住院病例均于入院后次日晨7∶00,正常组在早晨8∶00—9∶00,肘部静脉采血1ml,注入含EDTA-K2抗凝管中,于2h内完成标本参数测定。采用日本东亚医用电子公司生产的Sysmexk-45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PLT、MPV、PDW、P-LCR。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
  2.3结果见表1
  表1.jpg
  
  表1中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PLTt=4.32,P<0.01;MPVt=6.29,P<0.01;PDWt=3.23,P<0.01;P-LCTt=3.47,P<0.01。
  3分析讨论
  本组病例说明,脑梗死(CI)患者的MPV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依次是PDW的升高及PLT的减少。PLT数量与MPV呈反比,MPV与PDW呈正比,MPV的分析必须结合PLT的变化。这表示血小板体积的异常比血小板数量的减少明显而且重要。MPV与CI密切相关,MPV增大多发生在脑梗死之前,它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CI的危险性[4]。血小板相关参数也是脑梗死危险程度的参数,有助于CI的早期诊断。
  在临床,血流变学的异常出现通常在疾病发生之前,随着PLT检测仪器的不断改进,PLT参数,如MPV、PCT、PLT、P-LCR等测定日益引起临床重视。故定期动态监测血流变学指标,尤其是血小板参数变化,及时检测血小板活性标志物,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预防和提早诊断。
  
  参考文献
  
  [1]、丁志祥,张乐之•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4,25(4):316318
  [2]、NanclS,MessmoreH.Hemostasisinmalignancy[J].AmJHematd,35:45~55.
  [3]、李世雪,张学勇,何东华•血栓性疾病276例血小板体积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11)
  [4]、邱昕•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的观察•华中医学杂志,2002,26(4):210~211

文章标题:血小板的活性与体积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jichu/443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