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职称论文范文CT图像特征分析及临床意义

所属栏目:基础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4-08-26 15:50 热度:

  本院于2009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了早期周围型肺癌病人32例,以其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CT图像的显示结果,对病人的病灶位置、病灶形态以及边缘特征、密度特征、内部结构等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基于早期周围型肺癌的CT图像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资料选自2009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后转至上级医院治疗的早期周围型肺癌病人32例,本人通过追踪病理检查和手术治疗后,均已确诊早期周围型肺癌。以所有病人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CT图像的显示结果,对病人的病灶位置、病灶形态以及边缘特征、密度特征、内部结构等进行研究,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所有早期周围型肺癌病人中,其CT图像的显示结果表明,肺癌位于右侧的病人有18例,位于左侧的有14例,且肿瘤的直径在1cm-3cm之间,病灶类型全是单发病灶,均呈现为肿块型或者是孤立性结节。结论:基于早期周围型肺癌的CT图像特征分析,可发现病灶位置、病灶形态以及边缘特征、密度特征、内部结构等都会影响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准确诊断,其应用价值非常高,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医生职称论文范文,早期周围型肺癌,CT图像特征,分析,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09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后转至上级医院治疗的早期周围型肺癌病人32例,男女比例19:13,年龄在41-80岁之间,平均年龄(52±4.15)岁。其中,12例病人为鳞癌,13例病人为腺癌,2例病人为鳞腺癌,3例病人为肺泡细胞癌,2例病人为低分化癌。所有病人均出现了气短、乏力、咳嗽、咯血、消瘦以及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

  1.2方法

  给予所有病人CT检查,本院所用仪器为德国西门子欢星,以常规扫描作为主要检查方式。层厚为10mm,间隔为10mm,扫描范围为胸廓的入口处到肺底部之间。针对病灶位置,需要加以CT薄层扫描,且将层厚控制为 2mm,间隔控制为2mm。所有病人均采取纵膈窗、肺窗对病灶进行检查。

  1.3 CT图像特征的标准

  ⑴分叶征:肿块的边缘有明显的隆突;⑵毛刺征:肿块周围呈放射状与粗线状影;⑶肺癌血管集束征:肺门侧有一条或者是多条索状的阴影;⑷小泡征:肿块内有含气的低密度区;⑸胸膜凹陷征:肿块及其周围的胸膜之间存在着放射状细线影;⑹棘状突起:肿瘤边缘朝着肺野所伸出的阴影为尖角状的软组织密度影[1]。

  2.结果

  2.1病灶位置

  CT图像的显示结果表明,肺癌位于右侧的病人有18例,其中有10例为上叶,5例为中叶,3例为下叶。而位于左侧的有14例,其中有8例为上叶,3例为中叶,3例为下叶。

  2.2病灶形态

  肿瘤的直径在1cm-3cm之间,且全是单发病灶,均呈现为肿块型或者是孤立性结节。

  2.3内部结构

  有9例为空泡征,所占比例为28.13%,8例为空洞,所占比例为25.00%,6例为钙化影,所占比例为18.75%。

  2.4边缘特性

  25例有毛刺征,所占比例为78.13%,25例有分叶征,所占比例为78.13%,22例有胸膜凹陷征,所占比例为68.75%,7例有棘状突起,所占比例为21.88%,16例有肺癌血管集束征,所占比例为50.00%。

  3.讨论

  肺癌在临床医学中属于恶性肿瘤类型,且在恶性肿瘤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6%左右。早期周围型肺癌又属于常见肺癌,主要发生于机体肺段以下的支气管至细支气管之间,常见于鳞癌或者是腺癌[2]。由于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肺癌体积相对较小,且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非常晚,因此容易出现错诊和遗漏的现象。而早期周围型肺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严重威胁病人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所以提升早期诊断准确率显得极其重要。

  基于早期周围型肺癌病人的检查与诊断,较为常见的方式是X线影像诊断以及CT扫描,但是X线影像诊断通常应用于肺癌早期,机体的瘤体面积小,可能会出现肺部小淡片状密度增高影,且密度分布不均,其边缘极其模糊,容易出现误诊[3]。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大医疗机构先后引进了CT扫描诊断技术。结合早期周围型肺癌的CT图像特征,可选定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最佳诊断方式,再结合病人具体情况,给予其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提升病人的治疗有效率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及重要价值。

  笔者将早期周围型肺癌病人32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病人CT检查,按照CT图像的显示结果,对病人的病灶位置、病灶形态以及边缘特征、密度特征、内部结构等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⑴病灶位置。肺癌病灶多见于右侧,且为肺上叶居多。

  ⑵病灶形态。病灶类型全是单发病灶,均呈现为肿块型或者是孤立性结节,且肿瘤的直径约在1cm-3cm之间,癌肿边缘普遍呈现为不规则状。根据生长方式的不同,早期周围型肺癌可分为伏壁型以及实质型两种。其中,伏壁型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且肿瘤细胞的生长位置为肺泡与肺泡壁的间隔处。实质型的生长速度普遍偏快,且肿瘤细胞的生长方式为堆积式,病灶边缘偏于光整,病灶的边缘密度和中心密度没有区别[4]。

  ⑶内部结构。主要有空泡征、钙化影与空洞。其中,空泡征的CT图像表现是结节状低密度影,即为肿瘤早期的改变征象。空洞的CT图像表现是壁厚薄并不均匀,内壁多为凹凸状、结节状,且外壁为分叶状、波浪状。而钙化影的CT图像表现是瘤体内含有高度密影,呈现为弥散性砂砾状分布,或者是偏心斑点状分布[5]。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在判断病灶为良性或恶性时,钙化并不会起到任何帮助,病灶内的钙化形态却显得更加重要,且微小点状的钙化通常都是典型性肺癌钙化。

  ⑷边缘特性。边缘特性主要有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以及棘状突起、肺癌血管集束征等。其中,毛刺征的CT图像表现是肿瘤周围有线状影,不仅短细僵直,且排列方式为放射状。分叶征的CT图像表现是病灶边缘的轮廓为花瓣状,且不具规则性。胸膜凹陷征的CT图像表现是肿瘤及其邻近的胸膜间存在着放射状细线影、三角形影,或者是喇叭口影。棘状突起的CT图像表现是肿瘤边缘朝着肺野所伸出的阴影为尖角状的软组织密度影,且数量不一。排列偏于密集的棘状突起会表现出锯齿状,再转换为肺窗之后,棘状突起会不断向外延伸,变成毛刺。肺癌血管集束征的CT图像表现是肿瘤附近的血管会朝着病灶位置集中。通常情况下,肿瘤细胞能够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进而产生肿瘤血管,若恶性肿瘤的生长偏于活跃,其内部的血管会十分丰富,而肿瘤供血的血管可以代偿性的增粗。但是,肺癌血供比肺内孤立性结节病灶整体血供更丰富,因此肺癌血管集束征的诊出率相对较高。

  经研究表明,基于早期周围型肺癌的CT图像特征分析,可发现病灶位置、病灶形态以及边缘特征、密度特征、内部结构等都会影响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准确诊断,其应用价值非常高,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戚焕鹏,等.基于主动呼吸控制辅助3DCT与4DCT扫描确定周围型肺癌内大体肿瘤体积比对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3,33(02):142-145.

  [2]王利宁,等.勾画者及勾画标准对基于4D-CT周围型肺癌靶区勾画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2,32(05):494-497.

  [3]陈明辉,等.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50例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27(27):90-91.

  [4]牟坚,等.周围型肺癌CT图像特征的临床观察――附100例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147-148.

文章标题:医生职称论文范文CT图像特征分析及临床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yixue/jichu/2249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