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国家级期刊《华西医学》,《华西医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其办刊宗旨是:报道医学各专业以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临床医学 各科诊疗经验,医院管理经验,医学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与经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主要刊登医学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临床研究成果, 以及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基础研究、实验研究成果与进展。以从事医药卫生工作的各级人员和医学院校的师生为主要读者对象。本刊设有述评、论著、短篇论著、临床 护理、临床新技术、病例报告、综述等栏目。特色栏目“循证医学”,反映国内外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对诊疗技术、临床药物的系统评价,对临床医 学文献的综述及系统评价等。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腹部埋藏法治疗手指末节断指,使再血管化提供额外血供的术后护理及疗效。方法:对12例(17指)腹部埋藏法治疗手指末节原位再植术,所实施的系统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天后取出患指,可见除2例2指因挫伤严重失败外,其余10例15指均成活。结论:埋藏法治疗末节断指再植存活率较高,经过系统护理,功能恢复满意。
【关键词】埋藏法,再植术,指损伤,术后护理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手指末节断指患者共12例17指,男9例,女3例。损伤原因:切割7例,挤压伤2例,机器剪伤3例。按Elsaly分区[1],Ⅰ区3例,Ⅱ区5例,Ⅲ区2例,Ⅳ区2例。本组除2例2指因挫伤严重坏死外,其余10例15指成功,断指完全表皮化,外形及长度与健侧相似,感觉恢复至S2~S1以上[2],Ⅲ、Ⅳ区断指因甲床损伤无指甲再生,10指外形良好。
手术方法:仰卧位臂丛麻醉后,上气囊止血带、常规消毒、铺巾,0.02%碘伏溶液浸泡指离断远、近端后,拔甲、锐刀切除离断指近端2mm及断指之皮肤表皮至真皮层,直径0.8mm克氏针逆行钻入断指,指尖出针,直视下复位,顺行钻入克氏针,针尾留3mm并折弯,皮肤原位缝合;在同侧下腹部,患手舒适位作2cm长之切口,钝行分离并形成皮下囊袋,将指埋入;在离断平面近侧5mm处与供区切口皮肤缝合,敷料包扎;固定18天后,局麻下取出患指,网眼油纱及敷料包扎,缝合腹部切口;6周后拔除克氏针,加强功能锻炼。
一般护理:应扶助患者起卧,避免无意识牵拉患手,引起疼痛或脱出。耐心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加强对再植指的动态观察,给予安慰、鼓励。对其中3例使用暗示疗法,很好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
血液循环的观察与护理:患指固定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如固定不牢,体位移动可妨碍血液循环,也可由于慢性牵拉将手指撕脱出;如包扎过紧,可压迫影响血运。故如有过松或过紧应及时调整。
药物治疗:①抗凝治疗: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5%葡萄糖250ml+红花注射液20ml静滴,1次/日,一般用药5~7天。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mg、潘生丁25mg,3次/日。②扩血管药:一般采用罂粟碱30mg肌肉注射,用药1次/8小时,3次/日。③抗生素:术后为预防感染选用广谱抗生素。④对症处理。
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术后3周即可开始再植手指的关节主动或被动功能练习,练习的幅度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每次以感疲劳为度。待指骨连接、拔克氏针后练习3~5次/日,20分钟/次,并逐渐加大活动量。要求患者用伤手作握、抓、捏练习[3],术后6~8周,应加强受累关节各方面的主动活动,配合理疗、中药熏洗等,促进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因再植成活的手指骨折愈合需2~3个月,故出院后要嘱患者继续加强功能锻炼,注意保护手指,防止意外伤害,并定期复查。通常术后3个月患者生活可自理,伤手功能恢复较满意。
讨论
一般认为,手指末节组织量少,稍有灌注即能成活,且神经为单一感觉纤维,再植后恢复极佳。手指末节耐缺氧能力强,血管网丰富,去表皮之断指埋入皮下,通过拔甲,裸露表皮的断指再血管化,提供额外血供,提高了再植的存活率。加之断指近端创面的血供,从而扩大了血液接触面积,为断指提供更多血供。
【参考文献】
1王炜.整形外科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35-1336.
2潘达德,顾玉东,侍德,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适用标准.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130.
3程国良,潘达德.手指再植与再造.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