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思政课05方案执行以来,各高校对新的教材都已基本适应,并相继探索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本文对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和改革进行研究分析,主要从研究现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展现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现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研究现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从思政课05方案执行以来,各高校对新的教材都已基本适应,并相继探索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下面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和改革做一个研究分析。
一、国内高校《原理》课程及研究现状
随着05方案的实施和新教材的启用,国内高校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研究掀起了新的热潮,研究这门课程的文章,单在中国知网上能搜到的就有近500篇之多。就近几年关于《原理》课的研究基本上是缘于教师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而引发的一些思考。
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一、最普遍和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教学内容多和教学时数少的矛盾,这就要求进一步明确重点和难点。二、在具体教学中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上也各不相同,划分的专题各异。这与教师的理解,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有关。如何把统一教材转变为个性化的教学大纲和教案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还有学者认为新教材没有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简单叠加并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容和深邃精神。
由于全国高校使用的指定统一教材,使得“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学生认知体系的转化”就变得尤为重要。除了在内容和方法上的问题外,《原理》课教学中的两对矛盾也加大了“转变”的难度。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抽象性与学生思维能力之间的矛盾。《原理》课程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性最强、最抽象的一门课程,教学内容充满着概念、范畴和原理等,对还不太擅长理性思维的大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确有难度。二、意识形态功能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矛盾。《原理》课的教学不同于专业课,不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而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深刻理解和自觉认同马克思主义所表达的崇高价值理想,并将这种价值理想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最高价值取向。
如何解决这两对矛盾,中山大学林滨副教授指出,“原理”课程教学在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再转化为学生认知体系的过程中,要自觉遵循和追求理论逻辑、认知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我是认同这种看法的。
除此还有在教学方法上、考核方式、实践课教学上各校也是各不相同,百花齐放。
二、对《原理》课教学内容的探讨
从新教材来看,还时能明显的看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相对独立。如何重组、整合,各学校各显其能。面对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确定教学重点就更重要。关于“原理”课程重点内容的界定,上海交通大学黄伟力教授对目前理论界存在的三种看法作了概括:一是确定“原理”课程重点内容时要回到经典作家,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核心内容,授课时要突出阐述这两个学说。二是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相区分。建议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把握“原理”课程重点内容。三是从教学对象培育需求出发,考虑到学生接受什么,培养成什么样人,进而确定“原理”课程讲授重点内容。【1】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能看到的基本上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往前迈了一步,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整合了内容,以解决共性和个性的矛盾问题。相当一部分院校在教学中不能做到重点突出,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上没有大的突破。
从各大学的《原理》课教学大纲会发现,大部分院校还是按照教材的绪论加七章内容来设计的。有一些院校在章节的内容上会有顺序的调整,或者是明确几个问题,基本的原理向学生讲清楚。比如武汉大学就确定了全书的17个重点问题,具体是:绪论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即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第一章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为什么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第二章的重点是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价值和价值观。第三章的重点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要讲清楚社会意识的本质和特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四章的重点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规律。第五章的重点是垄断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进一步讲好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及其历史走向问题。第六章的重点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第七章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阐述的方法论原则,即如何把握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等等。
也有一些院校分设不同专题,比如:东北师范大学设计了十四个专题:第一专题,马克思主义与青年大学生成长;第二专题,世界观与人的存在方式;第三专题,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第四专题,辩证法的生存智慧和人生态度;第五专题,反映、选择、建构与人的认识能力提高;第六专题,认识中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第七专题,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谜的破解;第八专题,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人类社会形态的运行规律;第九专题,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第十专题,从《宣言》到《资本论》,第十一专题,经济全球化——发达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历史走向;第十二专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必然性;第十三专题,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第十四专题,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川理工学院设计了十六个专题。在此不再罗列。
具体到每个老师,因其专业背景,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时也是各有侧重。因其这个原因,也很难打通三个部分,形成一个整体。
三、对《原理》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我们经常说,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了形式。看起来内容是主要的,也应该是如此。但同样是山东科技大学在2010年6月对本校学生做的关于《原理》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被调查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地位突出,仅有26%的文科生和21%的理科生认为教学内容比教学方法重要,认为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或两者同等重要的学生比例为73%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本课程现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满意程度不容乐观,有54%的文科生和58%的理科生表示:一般、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绝大多数同学认可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的教学方式大学生最喜欢的互动教学方式。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案例分析式、讨论点评式及问题引导式教学法,选择以上三种教学方式的学生比例接近90%【2】
从中我们能看出,在学生的眼里,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教学方法山,比较著名的有:北京大学的专题教学法、清华大学的探究式教学法、大连理工大学的案例式教学法、上海大学的多媒体教学法。另外,启发式、开放式、讨论式、实践式、PBL教学法等也受到了推崇。呈现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有一些教学方法虽然很具有典型性,却并不能普遍使用,因为他们的教学方法多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实际设定的。我们看到最多的是“混搭式”,大多数院校并没有明确以某一种方式为主。
在艺术院校、新兴院校则更加注重个性化的教学形式,以适应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生。比如: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普遍采用了“画说哲理”的这一教学方法。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关于实践教学
《原理》课教学的现状是,理论课教学时数普遍减少。为了避免因理论课的减少而削弱思政课教育的力度,减少的部分必然要通过实践课来完成。实践课这几年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也有不少论述,但很难从中看到具体的操作方案,大多是一些操作的原则,且多直接与学团工作结合。如何结合,如何指导,思政课教师该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实践的效果如何都尚待进一步研究。
(二)关于课程考核
大多院校还都比较传统,保留着期末考试,形式相对多样,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大论文等。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平时成绩的比列相对较高,从30%-50%,甚至60%,这充分说明各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也力争使考核过程化。
(三)其它问题
1、应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和考试目的。“05方案”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立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开展科学发观的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的教育等。在“05方案”的教学要求下,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及考试目的。这些目的应该明确化、具体化,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目标定位于考核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掌握基本理论和原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确立一套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2、重视课程考核的反馈功能。我们现在的教学基本上在考试结束后就算告一段落,但往往在教学结束后,师生之间才互相熟悉起来,才可能更深入的交流。有很多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老师想告诉学生,学生也很想知道,却没有很好的途径。无论对于平时考核还是大考核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反馈就像从量变到质变中的质变环节,时间不长,效果很好。
3、加强具体研究、教学性研究。有研究表明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专业、性别、年龄,与老师的专业、性别、年龄等都有直接的关系,而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
4、真正做到使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思政课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目的。山东科技大学在2010年6月在对本校学生做的调查中显示:对本课程持排斥态度的学生比例不高,对课程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也未超过半数,而过半数学生对课程兴趣不足甚至缺失。【3】这能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教学并未达到这一目的。个人认为,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处理好意识形态功能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矛盾。在更大的程度上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7期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课程与教材》2011年第5期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课程与教材》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