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音乐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并对加强音乐教育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音乐教育,和谐社会,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明确地提了出来,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决定》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就是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整个和谐社会的灵魂。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在提高人的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发展人的身心和智力,建设和谐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优秀的音乐能够激发人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的热情,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能有助于开发人们的智力,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有助于增强学习和工作的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发挥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功能,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中蕴涵着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
在音乐中任何一个音都有其和谐的伙伴,而且什么音与什么音放在一起就和谐是有声学规律的,这个规律谈的就是不同的音之间的距离。传统理论中最近的不同音是半音关系,这是最不和谐的音程之一。如果两个音相距纯四,纯五,纯八度等等反倒很和谐。如果两个不同的音距离很远,往往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不和谐的,但也很难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了。音乐本身是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音响与时间、体验与想象、情感与理智、活动与思维、感悟与表达、倾听与动作的统一体,是一个多次创作的过程:包括音乐家创作的作品、歌唱家把曲目用多种唱法表现出来、音乐爱好者鉴赏批评音乐等多个环节。音乐本身要和谐,关键在于音乐家创作的作品要表现出一种和谐美。从根本上说,音乐是六律的和谐。
音乐的和谐之道或许和社会和谐之道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比如构成音乐的细胞是一个个流动的乐音,构成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个活动的人;乐音的音色、音品好坏相当于人的品质,素养高低;音乐中的主旋律可比我们以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为主的社会中坚力量,多条副旋律就是多种并存的社会成分;音乐的节拍节奏对音乐的运动起规范节律作用,使其变得有序,这作用有点像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法规;和谐的音乐讲究声部平衡,音色协调,和谐的社会更需要统筹协调发展。音乐之和谐同时也能影响周围人和环境的和谐。音乐和谐之要求与和谐社会之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音乐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音乐所具有的审美、认识与教育方面的基本功能,集中反映音乐艺术对于人的精神生活及其与自然、社会的诸多关系状况,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高校“音乐•艺术•人生”的主题讲座时指出:“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造就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重视音乐。”
1、音乐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健全的体魄和精神思维能力;二是人的心理文化结构。其中包括智力结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审美能力。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环节,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它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使人不断获得最美好的“高峰体验”。它能够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丰富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态度。音乐教育,引人向善,纯净心灵,让人暂时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使人舒展,内心充满美感,从而达到自身和谐,进而有与世界紧紧融为一体之感。健康向上的“细雨润物细无声”式的音乐教育,能培养具有丰富而深刻爱心的人,能培养一个个和谐的人,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2、音乐教育是建设和谐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塑造人的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教育在塑造人的精神、促进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音乐教育具有歌颂和张扬美好品德、揭露和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的功能。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通过歌颂美好善良的品德,激发人们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促使人们道德的完善。它使人们在自觉不自觉的参与中获得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因此,健康的音乐教育,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民族大团结教育,增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心,使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建设和谐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建设和谐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3、音乐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音乐教育把培养“情深文明,气盛化神”的人作为其最高境界,不仅包括审美情感教育,也包括审美经验或审美体验教育,即通过人类长期的审美活动中所积累的音乐审美经验,去培养新一代人的音乐感受力和审美意识,使其日常感性不断升华为音乐感性,使其审美自由展开、创造力与想像力充分延展,从而使其人生达到澄明之境而走上审美超越之途,成为多向度的人。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音乐,加大对音乐的投入力度,采取各种方式和渠道大力支持音乐界,把优秀音乐发扬光大。比如合唱对于群体音乐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通过合唱,人们对一系列音乐元素有了实际的了解,通过音色、声部的平衡,主副旋律的相互配合,伴奏与人声的协调,指挥与歌队的默契,人们对为什么叫和谐有了更深切的体会。通过合唱,人们的团队意识,纪律性得到加强,因此,广泛开展群众合唱和歌咏活动对促进社会和谐作用很大。礼仪音乐在社会生活中营造局部和谐的功效是直接而有效的,不仅仅营造了一种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使人懂得自重和尊重以及养成适应环境的习惯。这是一种和谐社会的成员需具备的素质。流行音乐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运用和发挥流行音乐积极的社会功能增进社会和谐是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环境音乐则更像千百条小溪,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缓缓流淌,在当今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普遍感受到精神有压力的情况下,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的意义是直接。
三、加强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1、我国音乐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的音乐教育还是比较薄弱,国民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在社会文化环境下,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音乐教育发展的因素。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得不到普遍重视,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品不多。在不少场所中,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被庸俗的或格调低下的艺术形式所取代。
目前看,我国普通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的整体状况并不乐观,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一时还难以改变,音乐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在美育上整体素质不高,审美意识淡薄,观念欠缺,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了解的很少,音乐素质大多处于较低水平。虽然他们大都喜欢音乐,但由于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加上音乐知识的欠缺和对民族音乐知之甚少,他们的音乐活动大多是“自发性”、“偏食性”的,流行音乐一统校园的现象十分严重。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受到良好的艺术素质教育,加之高中阶段艺术教育断层,升入大学后,其文化底蕴、艺术素质、审美能力等严重的先天不足,发展失衡。这种趋势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2、加强高校音乐教育的对策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通过教授音乐这种听觉艺术,来反映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高校应深化音乐教育改革,加快发展音乐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促进校园和谐、社会和谐。
(1)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音乐教育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
(2)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3)学校应积极开展具有适应大学生特点的艺术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消费和不健康的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
3、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加快发展音乐教育事业,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文化环境,唤起更多人关心音乐教育。
音乐对社会的和谐作用主要是通过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艺术修养来实现,这方面还有很多如艺术的、古典的、民族的,现代的优秀音乐,他们对社会和谐的作用会更持久、意义更深远。好的音乐能促进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加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基础。重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运用,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生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是显而易见。如何利用和发挥好音乐的种种功能来不断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这是我们广大音乐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积极实践的。
参考文献:
[1](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杨业治,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德)卡尔•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M].杨燕迪,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李岚清.音乐笔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我国当代大学生普及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向跃华《音乐教育与创作》2007.4
[5]《浅谈在普通高校开设交响乐欣赏课的必要性》周婷《音乐教育与创作》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