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以满足人们追求神秘、新奇心理为目的的“民族文化游”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是影响旅游客源市场的主要因素,成为旅游业的主流方向。民间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在旅游中得到广泛的开发与利用,我们可以借助旅游这一特殊的载体,科学地发掘、传承、保护和利用好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并合理地运用于旅游业中,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促进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拉动地方经济与民间音乐文化的繁荣。
关键词:民间音乐,旅游景区,推广
中国民间音乐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史载,更是中国成为东方文明古国的象征之一。本文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有效利用于旅游景区中进行探讨。
一、民间音乐的内涵及其保护属性
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在民间流传的各种音乐体裁,包括民歌、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等。伍国栋先生对民间音乐有这样的界定:“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创造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承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用、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早在远古时期,民间音乐就已伴随华夏民族的先民们与自然的搏斗而萌发,穿越数千年的历史,几经朝代的兴衰更替,民间音乐不断地顺应历史变化、发展,不断丰富更新,以歌舞为例:从原始的歌舞,至汉代的胡和歌、叙事歌,唐代更穿声了以讲故事为主的说唱音乐,再到宋代集歌、舞、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戏曲,元朝的散曲音乐……直至今天,中国的民间音乐不但在内容上丰富饱满,在形式上更是新颖多样。由此可见,民间音乐不是静止的、凝固不变的。然而,在中国古代得以保存、传承得较为完整且具合理发展变化的民间音乐,在当今社会,许多宝贵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却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尴尬境地。
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政治局势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从人们关注的视线中淡出,许多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历史底蕴与民族特色的中国民间文化或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正遭受巨大的威胁,现代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觑,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在黔、桂、湘交接地区、座座青山深处的古朴侗寨里,蕴藏着一多充满迷人气息的艺术奇葩——侗族大歌,它是中国民歌能为之骄傲、自豪的民间多声部音乐。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在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世界阶段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纲领性文件里,中央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中提出了16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保护与推广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已无须多言,对于如何保护推广,众说纷纭,各地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实施,譬如,建立多级制民间音乐培训基地、出台鼓励政策措施使民间音乐优秀歌手脱颖而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普及侗族大歌等。笔者认为保护文化不仅要在专业圈内进行深刻、深入的宣传,更多的是要将保护民间音乐文化的理念推向社会、推向大众,并且融入大众生活,如此一来,才能不受局限,才能真正地做到将其宣传开来,达到抢救和保护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目的。然而,如何将民间音乐融入大众呢?通过媒体、旅游景区等具有宣传推广能力的媒介来推广是不错的途径。第13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大会不但延续原生态唱法,并且在提问环节中设置了大量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这样的做法,无疑能有效地向普通百姓介绍、宣传包含民间音乐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音乐,在无形中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舆论宣传上、从榜样的力量上,对刺激民间艺术的生存机制和有效保护民间音乐文化起到非常有益的促进作用。
二、民间音乐经济属性及其对旅游景区发展的促进作用
1.从旅游者角度分析。作为旅游市场的购买主体,旅游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偏好,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消费能力看,旅游者可自由支配收入越来越高,单一旅游享受已不再能成为刺激旅游者作出选择的首要因素。他们更看重旅游过程中获得的整体感受,更看重旅游企业和产品的品牌与特色。而从消费偏好看,旅游者变得越来越讲求个性,在旅游过程中越来越强调自我存在和自我的价值。而以民族民间音乐特色产品就迎合了旅游者的双重变化,因而,从市场需求角度看,旅游企业“贩卖”民间高雅音乐已属水到渠成。
2.从民族民间音乐本身魅力分析。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永恒的话题,其魅力也是永恒的。中国是个拥有65个民族的大国,各民族又有各自的特色和展示手段,可以通过演唱、演奏、舞蹈和轻音乐等表现方式展示各自的特色,这些特独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项目给旅游者提供了广阔的选择和欣赏空间,迎合了不同旅游者的心里需求。民间音乐的魅力还源于各个风格的“明星”。如演奏民乐的女子十二乐坊、陕北歌手阿宝以及杨丽萍(云南印象)等等,往往是万人瞩目的焦点人物,他们的出现也成为民族民间音乐吸引公众眼球的关键所在。
3.民间音乐特色推动旅游景区发展。民间音乐可作为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的特色文化,促使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当地的旅游内涵更加丰富、饱满。譬如,在民族民俗风情景区,民间音乐可以通过表演多种形式,并让游客参与到其中。
4.游客量的增长有益于推广民间音乐。旅游发展增加了当地的游客量,能向更多的游客介绍、演绎民间音乐,提高人们对民间音乐的认知和兴趣,并通过了解一个目的地的民间音乐特色,让游客形成对民间音乐文化的认知意识,为宣传推广更多的民间音乐文化作铺垫;同时,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环境的改善,进而改善民间音乐所依托的发展平台,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可见,民间音乐与旅游业之间的发展相得益彰,效益双赢。
三、在旅游景区中推广民间音乐的对策
1.让民间音乐成为旅游景区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旅游主体,即旅游者,旅游者寻求差异,旅游经营就是要创造差异,差异形成一个目的地的特色。如何形成目的地的特色呢?吸引力是形成特色的主要因素。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力的形成,其根本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地域特色,吸引力的来源是区域差异,创新则是产生区域差异最重要的基础。
2.利用地域性风格音乐吸引游客。中国地大特博,民族诸多,民间音乐具有浓厚的地域性风格,民间音乐的的个性差异,最鲜明之处往往表现在其地域性风格差异上。地域性风格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而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稳定的经济结构;更直接源自以上几点原因导致的方言文化。比如,河南因地处黄河中下游,大部分为平原地带,其民歌特点呈现语言音韵和生活化特点,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和云南的《小河淌水》、陕北《信天游》等。因而,地域性音乐自身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民族气息,民间音乐的异地性特征能引起游客的好奇心,对其产生兴趣。
3.建立健全良好的发展机制。民间音乐的推介,需要拥有一批专业的民间音乐家、作家和音乐工作队伍,用经济杠杆刺激方式,通过给经费、定任务的运作模式,形成宣传、推广民间音乐的长效机制。开设各地民间音乐的培训基地,不仅培养专业演员,也可让当地的旅游导游也加入学习,以便更好、更生动地向游客推广。此外,当地政府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宣传民间音乐,改变文化投入没有经济效应的心理。
4.谨防旅游的盈利性质影响或破坏民间音乐生存环境。旅游业追求短期利益,易破坏民间音乐生存环境,影响民间音乐的原生态特性。以张家界将土家民间音乐与旅游结合发展为例。湖南张家界的土家族民间音乐由于当地旅游业的影响,其功用、传承与传播方式等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与其传统的定义有了很大的不同,当地土家族民间音乐已离“原生态”相去甚远,但它们却依然保留着社会价值。
5.避免文化泡沫。在通过旅游景区大力发展民间音乐的同时,要避免部分为商业利益而产生的文化泡沫现象。比如,前几年出现的“纳西古乐”事件,应引为前车之鉴。在旅游景区中运用推广民间音乐需切忌类似事件的引发,不能为图一时的利益,歪曲民间音乐文化精神,将其表面化、肤浅化。
总之,中国民间音乐文化广博精深,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尽言,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大众对民间音乐文化的认知、保护意识尤为重要。旅游业的兴盛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对民间音乐的传承、推广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但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民间音乐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形式一样,都处在与外界的不断交流、融合、渗透、或者冲突、排斥之中,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好旅游景区这一传播媒介的优点,良好地结合二者的特点来发展,必然能很好地推广民间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肖常纬.中国民间音乐概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2]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5.
[3]刘亚虎.天籁之音——侗族大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9.
[4]曹本冶口述,陈婷婷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音乐艺术2006.9.
[5]姜金富.时代呼唤民族音乐.民族音乐,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