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人群心理行为研究

所属栏目:心理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8-25 09:35 热度:

  摘要:如何评价居住区外部空间的好坏更重要的是看居住于此的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待它的态度。通过使用者的心理及行为需求,找出真正适用性、具有滞留性的居住区外部空间。并结合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找出其适用的空间特性,使居住区外部空间真正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心理需求,行为需求,年龄段,居住区,外部空间
  
  一、居住区外部空间现状分析
  人居环境是永恒的话题!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证明:人类的需求呈递增状态,永无止境。当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对精神需求提出更高要求;反之,精神需求的递增,必然带来物质层面的递增。
  居住区外部空间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往往更多的追求其奢华度、品质感,利用大量的高档小品、名贵树种等来彰显小区的档次,而往往忽略其最重要的一点——满足居民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富有文化气息的小品雕塑和多元素多层次的水景设计是近年来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的主流,而往往这些大型的雕塑和喷泉,以及剪裁优美的绿化,让人可远观而不可亲近,小孩子喜欢的场所?老年人又喜欢怎样的环境?年轻人需要什么?中年人要在小区内的休闲方式?在此试图对居住区外部空间适用性存在的问题的成因进行探讨。
  二、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者心理行为研究
  1.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者心理需求
  1.1安全感
  人们对环境最基本也是最本能的需要就是安全感。缺乏安全感即使在美的环境也不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安全感不光体现在防护设施上,还应该有良好的环境围和来满足人的私密性活动。人们在公共场合往往希望能够隐蔽自己而能够看到大众,这样会使自己有种安全感。
  1.2舒适性
  舒适性是空间评价中最主要的综合性因素。是否舒适通常体现在人对空间的静态和动态体验中,其中包括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环境空间的舒适性主要体现在设施的设置方面。
  1.3社会交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现代的居住模式已经彻底颠覆以前的邻里交往模式,人们被高层建筑分散到不同的平面,而人们的平面距离又被街区的划分急剧拉开,人们的日常接触逐渐减少,在城市的各类公共绿地中,随处可见各类交往的人群。
  2街旁绿地使用者行为需求
  2.1活动类型
  主要指发生在居住区外部空间中使用者的行为。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丹麦著名的城市设计专家扬•盖尔中将人们的日常户外活动分为三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城市公共绿地使用者的活动类型中,这三类活动交汇发生,而街旁绿地作为市民游憩空间,最多发生的多是自发性活动。
  2.2活动方式
  (1)个体活动
  个体活动指一个人的活动,单个的人一般成游离状态。这种活动主要随时空条件和心情变化,无固定内容、目的和路线。可能是来此休憩片刻,或者是在此等人、或者是心情烦躁时候散心,或者是饭后锻炼身体等,由于一个人在此停留的时间都不会太长,可能是几分钟,原地等人或者在街旁绿地中绕一圈;也可能在街旁绿地中的各种服务设施旁发呆或者驻足观赏休闲,但时间一般不会过长。
  (2)成组活动
  若干人成组在绿地中活动。这个时候人的活动类型往往是由双方或者多方共同参与下达成的,而非个人意愿可以达成的。这类活动多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目的性,且样式丰富。一般为聊天、遛鸟、游戏、唱戏、打牌等。由于在绿地中停留的时间较长,因此在场地环境方面要求也比较高。不仅要求绿地内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及优美的人文景观,最重要的是能提供相应的空间场所和活动设施。
  (3)群体活动
  众多人有组织地开展具有同一目的的活动。这类活动的特点为人数众多,且目的性和秩序性都较强,由于人数较多,往往成为街头绿地的焦点,且易引人围观,并对周围人起着吸引与感染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时段性,如绿地中早晚的健身活动,在南阳的街头绿地中这种群体互动多体现在跳舞或是唱戏等。
  三、不同年龄段人群心理行为活动特征分析
  景观设计中应考虑从不同年龄层面入手,找出其对外部空间的不同要求及设计导向。因此,在此节里将使用人群分为以下五个年龄段进行分析。
  3.1儿童
  儿童活动场地属于居住区外部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作为儿童的一个主要活动空问,外部空间能够很好激发儿童创造力的同时为儿童交往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儿童活动场地中,游乐设施容易使儿童进行积极的、自发的、具有创造力的各项活动,从而对其身心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街头绿地内以小型、噪音小的游乐设施为宜。游乐设施的设计需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设施的尺度、色彩、形象、材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此外游乐设施的个体造型、整体摆放方式应考虑使之成为一组雕塑性的艺术品,为环境增添亮丽的色彩。
  3.2少年
  一般被分为小学期和中学起,这个时期的少年,通常开始具有一定的思维逻辑能力,能够判断外界环境的好坏,也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小学期的少年,正处于独立意识萌发时期,开始有选择性结交朋友,具有一定的思想。他们结交三五好友一起玩耍,由于自身活动能力的逐步完善,对一些有一定难度或富于挑战的项目,例如跳跃性、攀爬性等活动项目比较感兴趣。户外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放学后和周末。
  3.3青年
  这个年龄段的青年除少部分已经参加工作外,多数在学校中学习。年轻人是有冲、有理想并且具有独特看法的群体。青年人更多的会关注街旁绿地的整体效果,整体的品位享受,注重追求其生活情趣。在功能上不仅要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而且还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既有趣味性又舒适宜人的休闲空间。而在街旁绿地的使用中多数可能是等候,偶尔的散步。要求有较多的休息设施。
  3.4中年人
  主要是指结婚成家到退休这一段时期的人群。中年人可以说是对街头绿地利用相对最少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于外部空间更多的看重其人文气息,整注重其内涵、文化文脉、品质的内容,他们都为工作和家务忙碌,户外休闲大部分时间安排在晚饭后或周末,而晚饭后相对多一点。
  3.5老年人
  老年人最常遇到的问题是感到孤独和乏味,对他们来说,走出家门,在绿地空间中散步,是最佳休息方式。老年人一般退休在家,他们又大量的时间享受生活,老年人一般重视养生,大部分的时候他们会打太极、唱戏、遛鸟、散步等,多会选择在早上或晚上,比较安静空气比较清新的时间段,白天,根据不同兴趣爱好老年人经常有自己的小群体,一些老人喜欢聚集在一起下棋、打牌,一些老人则喜欢三三两两的聊天,还有一些老年人喜欢独自坐着回忆过去或散步,一些老人则喜欢和结伴一起唱歌、健身、打太极、跳舞。由于活动能力有限,在场所安排上要有近距离的休息场所。
  
  四、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居住区外部空间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在居住区外部空间中形成两大类主导休闲群体,白天,一般为退休老年人和一些看护小孩的女性人群为主,而青少年和中年人多在上学或上班,因此在居住区外部空间中一定不能只注重平面效果,而应当讲究对实体空间的亲身感受以及适用性。
  小结:
  把使用人群的心理行为活动,作为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使居住区环境变成滞留性极高的场所,充分分析居住区外部空间的活动人员以及主要活动类型,结合人们的生活、休闲特点,设计人性化、具有针对性的高品质居住区外部空间。
  参考文献:
  [1] 崔宇皙.城市街头绿地的设计艺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但迪.街旁绿地的场所人性化设计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高晓杰.浅谈公共环境与人的行为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山西建筑,2011.
  [4] 王敏.现代生活方式与城市街旁绿地系统演变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7
  [5] 吴永婷.对城市居住区老人与儿童户外空间环境的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7
  [6] 陈运桥.西安城市住区老年人户外休闲空间发展变迁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6

文章标题: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人群心理行为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xinli/1313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