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卢武铉是韩国的前任总统,他在2009年的五月下旬在自己的老家跳崖自杀。这位韩国的前任总统为什么要自杀呢?韩国的检查局追查了大半年也没有给公众一个明确的答复,至今没有公布调查结果。本文将对其选择了自杀进行相关的行为分析。
关键词:卢武铉,自杀,韩国,行为分析
卢武铉――这个名字第一次被我们记住是因为他被当选为韩国的总统。这个名字被我们重新记住是因为他的自杀。他在2009年的五月下旬在自己的老家跳崖自杀。
卢武铉,这位韩国的前任总统为什么要自杀呢?这就要从一则很震惊的新闻说起。自从卢武铉卸任后,有关媒体就报道了卢武铉的妻子权良淑在2007年从韩国制鞋企业老板朴渊次那里收取过100万美金,卢武铉的侄女婿延哲浩从朴渊次那里收取过500万美元。真是无风不起浪,卢武铉再次成为焦点人物。这个事件也被称为“贪污门事件”。虽然事后这位韩国前总统表示其不知情,但是即便如此,这也成为了其无法擦掉的污点。韩国的检查局追查了大半年也没有给公众一个明确的答复,至今没有公布调查结果。跟过去的几位韩国前总统贪污金额相比较卢武铉的这点钱不算什么也就是小巫见大巫罢了,但是他的这个举动是和他的头衔所不相衬的。这在世界范围内是罕见的。
一个总统竟然想到了自杀,而且实施了其目的这是不可思议的。卢武铉为什么会自杀呢?这就要从他的个人的经历和他的心理来分析了。先来介绍一下这位自杀总统的成长经历。卢武铉是历届总统中学历最低的一个,他的最高学历是釜山法律商业高中毕业,就相当于高中学历。他没有政治背景,从一个律师慢慢成长成为了一个政治家甚至成为了韩国的总统,这是多么的不容易。他是个贡献良多的贫民政治家,出身贫寒、自学成才,支援弱者;在其执政期间特别是促成了南北朝鲜的和解的“阳光政策”他被人们亲切的称为“草根总统”。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正面的形象,走的是亲民路线,在人们的心目中他的形象是阳光的、健康的。可是这个丑闻报道后他的阳光的、健康的形象顷刻间被摧毁了。他选择了自杀。在自杀背后来分析一下他的行为。
一、社会认知学说。社会认知理论为我们分析产生特定行为的人类认知提供了一个框架,它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直接分支。它认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行为、个体特点、环境因素三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尤其强调人类具有象征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省能力和潜在学习能力。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都非常强调观察学习,一个人要观察别人的行动及其结果,并从他所观察到的东西中学习,而且记忆中的行为可以被观察者再现,即模仿,而且人们这种模仿不仅仅是对观察到的行为的简单模仿,新环境会产生基于既定行为准则的新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将储藏在记忆中以便于今后在新环境下调整,即抽象模仿。模仿有两种不同的效果:克制效果与放纵效果。内在的冲突引起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按照既定模式行动的动机。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许多强度不同的因素决定着个人的行为,单一因素不能解释人的各种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卢武铉的自杀行为可以解释为他在进入新环境中(当上了韩国总统)产生了新的行为方式,在新的环境下进行行为的调整,受到前总统的贪污受贿的影响,他身边的人也开始了贪污行为,这种行为是在他的总统这个头衔下运作的,应该是在他的默许下进行的。他没有产生克制效果而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放纵效果,新的行为方式产生了,虽然还是“为人民服务”但是他的动机已经开始改变。多种因素决定了他的自杀的行为――他的个体特点、自我调节能力、自省能力等都在起着作用,这些因素就决定了他的这个自杀的行为。他的个体特点就是很爱惜自己的名誉,很在乎自己在公众中的地位加上他又没有很好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自己的心情,自我的谴责占了主导地位,以至于导致了他自杀的行为。
二、人格心里学说。《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将人格解释为“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人格的形成有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组成。内在的特质是固定的不容易改变的,即人格结构;外在的特质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而改变的,即人格经历,它受环境的影响较多。卢武铉出生于平民家庭,没有什么政治背景,家庭经济环境也不是很好的。他的人格经历应该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当律师开始一直到当选总统都赢得了公众的支持,所以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亲民心里,他很在意大众对他的支持,在他的总统任职期间也走的是亲民路线――促成南北朝鲜的关系缓和。亲民心里占到了他的人格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他卸任时韩国的公众也很敬爱他、尊重他。可是他身边的亲人被“糖衣炮弹”打倒后,他的人格经历被重创了,公众对他的尊重和敬爱大打折扣了。这让他的内心受到了伤害,人格上的挫伤和内心的打击让他走到了自杀的境地。
三、舆论理论。舆论是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态度,但是舆论不是个人或者小群体的意见,而是大群体在特定时间里所共有的见解。因此,舆论在很多情况下又被称为公众舆论。公众舆论可以让一个人一夜成名也可以使他瞬间臭名昭著。卢武铉总统很在意舆论这个载体。他借助舆论的力量树立了自己光辉的亲民形象,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成为韩国的一届总统。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水可载舟,也可覆舟”,还是舆论这个载体把他推到了无底的深渊。从一个被众人尊敬的前总统变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他无法承受舆论带给他的巨大的压力,不论从外部的环境还是内心的承受能力上都使他无法承受。在这种舆论压力下他选择自杀这种行为也属于意料之中的,但是他实施了自己的选择却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现在的社会舆论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它攻击的是人们脆弱的内心世界,即使心理承受能力很强的人也可能会被它屠杀的。
四、群体压力理论。所谓的群体压力是指群体对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的特有的约束力。群体压力是通过大多数人的意见左右个体的行动。群体压力随人不具备强制性,但群体的这种作用使个体在心理上很难违抗。所以群体压力必然引起个体的心理冲突,迫使个体在归属群体和坚持独立之间做出选择。用这个理论解释卢武铉的自杀行为:当“朴渊次门"事件被媒体报道之后,韩国民众都知道了这则新闻,检查局进行了大半年的跟踪调查也没有得到卢武铉贪污的确凿证据,所以也就没有给他下定论,但是不下定论民众就会认为卢武铉也可能参与了贪污事件。这时韩国民众这个群体迫切想知道事实的真相所以给了他巨大的压力。他要做出两难的选择,要么就是承认自己默认了家人的贪污行为,要么就和家人划清界限。在亲情和他的名誉这两者之中要做出选择是很困难的。两难状况下他最终是选择了不去选择,而是用死的代价来挽回自己在韩国民众心目中的原有的地位,这也达到了保护家人的目的。群体压力这种特有的约束力真是不能小看了,咱们的老祖宗在很早的时候就懂得这个道理的。尤其是唐朝的明君李世民最懂得这个心理学的理论,而且实施的也很好。他的大臣们对他的约束力使他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群体压力下他治理国家方法得当,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唐景象。
参考文献:
(1)叶亦乾《人格心理学》第12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美]普汶《人格心理学》第43、245、451页,郑慧玲译,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版。
(3)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著作选编》第65、278、356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