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人们在注重鲁迅作品“政治”观点的同时,也把注意力转向了鲁迅作品中的纯粹的文化的审美中去。鲁迅的作品中,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都深深侵入了他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活经历。特别是小说的创作,鲁迅大多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更加贴近于自身情感的表达,法郎士说:“所谓小说,就是作家的自序传。”要想研究以为伟大作家的心理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他作品本身入手。鲁迅在作品中有很多是对自我形象的刻画和描写,通过对自我的刻画,深刻的剖析自我,展示自我,以此来找到与大众的共通性,来警醒自己,提醒自己,从而达到人格上的升华。
关键词:职称论文发表,鲁迅,作品,自我形象
一、鲁迅作品中的自我形象
1、知识分子的觉醒――《彷徨》和《呐喊》
1926年,鲁迅出版《呐喊》、《彷徨》,这反映了时代的变革特色。鲁迅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进行艰难的蜕变的时代,中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下,他作为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中国知识青年,开始反省一些问题。他反省为什么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中国没能找到出路,为什么各个阶级都没有帮助中国真正的强大起来。鲁迅敏锐的观察到,在这一时期的中国,无产阶级还不够壮大,不足以影响历史的发展,而中国的资产阶级具有中国传统的封建性质,其思想也深深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两个思想的极端,使得社会思想出现几大的差别。鲁迅用他敏锐的感知能力对这两个阶级加以描写,同时,由于鲁迅经历了自己家族的兴衰,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很熟悉,因此在创作上也有一定的便利。在作品中一些形象更是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共同性,如被封建思想毒害,可怜又可恨的“孔乙己”,以及《药》里的“血馒头”的故事;在五四精神影响下的《伤逝》中,子君与涓生的迷茫青年,最终不得不走向毁灭的现实;《狂人日记》和《啊Q正传》里传达的麻木的国人思想等等,让人读起来都如同在读自己,产生一种强烈的自省意识。鲁迅毫无偏差的描写,让读者起到共鸣,哪怕是时代变化的今天,我们也能深深感到鲁迅文笔的犀利。
2、中国的“摩罗诗人”
鲁迅曾发表过一篇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他说:“盖诗人者,撄人心者也。”“摩罗”就是撒旦的意思,有叛逆的意思。从这一点上来看,可以看出鲁迅身上充满着强烈的个人战斗精神,他认为诗人应该是时代的引领者,号召着时代的精神力量。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的现代意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人民深深的热爱,对过国民劣根性的反省都深刻的表现在诗歌的创造当中。他的诗歌有很多的种类,古体诗、现代诗、打油诗,然而在这些创作中,能够清楚地看到鲁迅对自身剖析的影子,他用犀利的语言和个性化的思想表现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鲁迅文学自我形象的成因
1、 文学创作的根本规律――自我剖析意识
每一个文学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体现出个人的思想特征,这是避免不了的事实,这些思想的差别也决定了作者在作品中与其他作品的差别之处。鲁迅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的自我剖析的现象也是他在进行思想的探索的过程,他用自身当做研究对象,对时代进行思考,对国家的命运担忧,这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为国为民作出的作家应有的表现。如在《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本身想要为国家寻找出路,可是在现实中,他去城隍庙与别人一起“商议改革中国的方法”,却打了起来,这从一方面也说明了鲁迅早年在革命中饿激进思想。后来吕纬甫却变得混沌迷茫,为自己小弟迁坟。煞有介事的抓了一把土,甘心教富家子弟《孟子》和《孝女经》,他开始变得随随随便,一切都满不在乎,在他思想中已经消解掉了自己的民主主义反抗意识,也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迷茫,对未来的毫无头绪之感。
2、 时代与个人经历所赋予的产物
1881年鲁迅出生在一个官商大家族之中,他经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有着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五四精神对他来说无疑不是一次心灵上的冲击,鲁迅也自始至终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他原本认为学医也不失为救国救民的一种途径,但是,当他留学日本之仙台后,他才深深地体会到,就算治好了身体,可是灵魂该拿什么来救赎?他的世界观彻底得到了颠覆,弃医从文,明白只有唤醒国民的灵魂才是真正的救国之道。然而,在现实中,鲁迅在生活上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家庭生活的枯燥乏味,与朱安的失败婚姻,兄弟失和,严重的肺炎,以及社会各界的文化骂战,无疑不让鲁迅感到苦闷。他在生活中承受着各种问题的挤压,在创作上总会有所表现,这说明,鲁迅的创作于他的经历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结语:
鲁迅是我国自剖意识和个性意识强烈的现代作家之一,他一生都在为国民的灵魂复苏做着伟大的贡献,他用自身特有的自剖意识一针见血的之处中华民族的发展问题所在,作为一个作家,他用独特的表现形式表现个人的思想观念。本文通过研究鲁迅在作品中的自我形象的塑造,了解到他在创作中的强烈的自剖意识,读鲁迅的作品如同在读另一个潜在的“自己”,这是鲁迅创作的伟大之处,也是值得后人所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王晓东.自剖意识下的鲁迅你文学创作[D].河北大学,2005.
[2]毕绪龙.无法完成的自我-鲁迅自我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王合军.解读鲁迅文学中的自剖意识[J].作家杂志,3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