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象是中国古诗中不可缺或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诗歌意境的砖石。意境“空白”是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本质的展现,是对审美意味世界的充分建构,体现出中国诗哲学的精神内核。该文从古人所使用的意象这一概念的涵义出发加以整理、引申和发展,揭示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并用它来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规律。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涵义;意境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意象是中国古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诗歌意境的砖石。意象是诗人感情、客观物体同社会历史背景的结合,也许有人以为意象是一个外来词,并把它和国外的意象派诗歌联系起来,其实这个概念也象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其它一些概念一样,既没有确定的涵义,也没有一致的用法。
有的指意中之象,如:“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匠,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1】“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选化已奇”。【2】刘勰所谓意象,显然是指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刘勰用《庄子.天道》中轮篇斫轮的典故,说明意象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轮篇斫轮时,头脑中必定先有车轮的具体形象,然后依据这意中之象来运斤。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头脑中也必然先有清晰的形象,然后依据这意中之象下笔写作。刘勰认为形成意象是驭文谋篇首要的关键。司空图所谓意象较费解,但既然说“意象欲出”,可见是尚未显现成形的,也即意念之中的形象,这意象虽有真迹可寻,却又飘渺恍惚,难以捕捉。当它即将呈现出来的时候连造化也感到非常惊奇,以上两例的意象都是尚未进入作品的意中之象。
有的意象指意和象,如:“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心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曰生思”。【3】王昌龄说“未契意象”,后面又说“心偶照境”,显然意即心,象先即境。意象就是意和象,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有的意象接近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如:意象大小远近,皆令逼真(方东树《昭眯詹言》特意象孤峻,天气不无斫削耳。(沈德潜《说诗碎语》)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拿攫之形;执蛟螭,见蚴盘,旋之势。探彼意象,如此规模。(张怀瑾《法书要录》)
这几例意象都可以用艺术形象替换,它们的函义也近似于艺术形象。
如上所述,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意象这个概念,虽被广泛使用,却没有确定的涵义,我们不可能从古人的用例中归纳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把意和象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而形成这个词,又让我们觉得它所表示的概念是其他概念所不能替代的,借助它可以比较方便地揭示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能不能将古人所使用的意象这一概念的涵义加以整理、引申和发展,由我们给它们以明确的解释,并用它来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规律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从意象的生成形式,意象和其它近似概念的界限比较,从比较中规定它的涵义,但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而是从诗歌创作的实际出发,联系诗歌作品的实例来说明问题,下面就试着用这种方法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加以论述。
一
(一)意象的生成可分为两种形式
其一是主观意象;其二是客观意象。意象的表现形态可分为两种创作倾向:其一为静态意象派,以艾米、奥尔丁顿、杜立特尔为代表,崇尚古典美,有浪漫派风格,意象宁静美丽,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幅。其二是动态意象派,以庞德、叶赛宁为代表。认为:“意象不是观点,而是放亮的一个节或一个团,它是我能够而且可能必须称之为漩涡的东西,通过它,思想不断地涌进涌出。”追求意向的流动性,创作上追求多意象跳跃的复杂效果。意象派作家的美学观念和艺术风格虽然各有差异,但他们在创作上却形成了某些一致的倾向。无论是庞德、艾米,还是叶赛宁,意象派诗都表现一种感伤、苦闷和充满希望的情调。意象派诗短小、清新、细腻、深情。
(二)、先看意象和物象的关系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衰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的加工的构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创造。
(三)、再看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至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在又说意象是主客观的交融契合,那么意象和意境有什么区别呢?
我认为可以这样区别它们: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形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把意象和意境这样区别开来并不是没有依据的,依据就在“象”和“境”的区别上。“象”和“境”至相关连却又不尽相同的概念,《周易.系辞》说:“圣人主要以尽言”。壬弼《周易略例》说:“无象者出意者也言者以象者也”。象,本指《周易》里的卦象它的涵义从一开始就是具体的,而境却有境界,境地的意思,它的范围超出于象之外。
(四)、明意象与词藻的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炼,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而古诗文中所见的典型意象,都是在经过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审美文化心理意象,在诗人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都浸透着人的情感,且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给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
那么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渐走向明晰,由飘忽渐趋定型,同时借着词藻固定下来。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词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创作与欣赏过程中,词藻和意象,一表一里,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
诗的意象和与之相适应的词藻具有个性特点,可以体现诗人的风格。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屈原的风格与他诗中的香草,美人以及众多取自神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李白的风格与他诗中大鹏、黄河、明月、剑、侠以及许多想象、夸张分不开;杜甫的风格与他诗中一系列带有沉郁情调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李贺的风格,与他诗中那光怪陆离,幽僻冷峭的意象相关。各不相同的意象和词藻,体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它们虽然只是构成诗歌的砖、瓦、木、石。但不同的建筑材料正可以体现不同的建筑风格。意象和词藻还具有时代特点。同一时代的诗人,由于大的生活环境相同,由于思想和创作上相互的影响和交流,总有那个时代惯用的一些意象和词藻,时代改变了,就不会有新的创造出来。
二
确定了意象的涵义后,就可以进一步研究意象之间的组合规律并从这个角度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
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联缀;从艺术构思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在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和词里,意象可以直接拼合,无须中间媒介,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如:介、连可以省略,因而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而连一个画面,有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效果,例如:《过华清宫》中两句“一绮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这两个意象中间没有任何关连词就那么直接拼在一起,它们是什么关系呢?诗人没有交代,可以说“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两个电影新蒙太奇镜头的叠印,这两种理解似乎均可的。但又都不太恰切,诗人只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允许把它凝固起来,一凝固起来就失去了诗味。
再如:欧阳修《蝶恋花》,它写少妇的孤独迟暮之感。“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皆春往”“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关连词,它们的关系也是不确定。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因为她估计今天丈夫不会回来了,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内,关住春光使它不要离去。或许三方面意思都有,诗人本不想把读者的想象固定在一处,我们也就不必把它讲确定,反正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而这个动作正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虽可以有直接拼合,意象之间似乎没有关连,其实在深层上却互相勾连,只是那起连接作用的纽带隐蔽,并不显露,这就是前人所谓峰断云连,辞连意属,也就说,从象的方面去看好象是孤立,从意的方面寻找却有一条纽带,这是内在、深层的联系,意象之间以离、实、合,似断实续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余地和进行再创造的空间,因而读起来便有一种涵咏不尽的余味。
李白的词《忆秦娥》也是一个好例子:“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雨风夕照,汉家陵阙”这首词的意象跃动那么大,秦楼月,霸陵柳,乐游原汉家陵阙,光是地点,就换了这么多,所以浦江清先生说:“几幅长安素描的合订本(《词的讲解》)如果再问一句,把这些孤立的意象连在一起的线索是什么呢?我想就是对长安这座古都的凭吊对古代文明的追怀,对盛世的流连和对前途的迷茫。作者仿佛是站在历史长河中间的一座孤岛上正问着,遥远的时空,茫然举目四望,同时把他的一些破碎的回忆与印象纺织成这首词。
除了感情的线索外,上阕“秦楼月”和下阕“音尘绝”的重复,也起了连接意象的作用。
一些传统的艺术技巧可以起到组合意象的作用,如:乱山横翠幛,落月澹孤灯(苏轼《太白山下早行》)每一句都含两个意象,意象之间就借助“比”连接起来。对偶可以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组合起来,让人看了这一面习惯再去看另一面,如:“红颜弃轩冕,白手卧松龙“(李白《赠孟浩然》)。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涵义是复杂多变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能机械的照搬照套。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2】司空图《诗品》
【3】《唐音癸签》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