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如何面对民间话语论文

所属栏目:文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1-05 14:40 热度:

  [摘要]文学批评应该建立在对批评对象研究的基础之上,不同的文本性质对应着不同的批评话语及其批评范式。批评对象研究的匮乏导致当代民族文学批评及其对象间存在“两张皮”现象,并导致其滞后于民族文学创作的问题日趋严重。全面分析当代民族文学与其民间话语的内在关联,关注其过渡性文本形态的成因及艺术特征,并以此审视民族文学批评盲点,是确立批评的价值取向和理论视域的前提。
  [关键词]过渡性文本形态论文;文学批评论文;民间话语论文;
  民族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性符号表达,具有迥异于主流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或非规约性的文本特征,但当代民族文学批评却以类似于殖民话语的本质主义或中心主义范式出发,压制或取代民族文学的自我叙述权力,并以权力话语的想象性编码方式创造出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他者”,民族文学内部的多样性和多源性构成、文学文本蕴含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被遮蔽在主流话语规范之外,制约着民族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进程,彰显出主流话语对民族文学文本特性研究的轻视和武断。切合了格拉德尼曾指出的现象——少数民族固定化的客体肖像,是主要民族汉族的构造中甚或是中华民族本身建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效地参与着某种“内部殖民主义”或“内部东方主义”,成为确立主流文化领导权的有效方式,真正的民族文学主体性正是在这种类似于后殖民话语的命名中被扭曲或遮蔽。
  从根本上看,不同的批评话语和批评话语范式对应着不同类型的文本。质言之,文学批评实质上就是对文学文本的批评或者是以文学文本为基础。文学批评的阐述有效性和话语向度都需建立在对文学文本特性研究的基础之上,并以此为批评依据。正是因为对民族文学文本特性研究的匮乏,当代民族文学批评无论是集合性对象的综合分析还是单篇作品的个案评论,都因缺乏文本的结构性把握而导致大量的研究都存在表面化、简单化和模式化等现象,遮蔽了当代民族文学全新而多维的艺术美学特征,最终导致批评在盲区和误区间言说。在这种意义上说,深入思考当代民族文学的文本特征,把握当代民族文学书写特质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是展开民族文学批评的基础或前提。
  
  一、民族文学生成的民间话语资源论文
  
  一方面,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占据大部分,这就决定了民间口传文学成为民族文学的直接叙事资源。例如,赫哲族民间文学中的伊玛堪、特仑固等大多是叙述古代氏族社会时期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征战与联盟、氏族之间的血亲复仇、民族兴衰、维护民族尊严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也有一些讲述萨满求神、渔猎生活及风土人情等,是一部再现赫哲族英雄人物、历史变迁与民俗风情的大型古典交响诗;鄂伦春族口头文学摩苏昆也是反映民族历史与文化等方面的百科全书;裕固族在穿越历史长河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本民族的优秀神话和民间故事,在裕固族民间流传的口头文本《西志哈至》作为裕固族民族深深的历史情结的载体,为民族精神的自我表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直到建国伊始,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有一半以上没有自己的书面文学,相当一些少数民族的第一代书面文学作家就是从搜集、整理、改编民间文学侧身于书面文学的,一些民族作家甚至终身以民间文学的题材、体裁为创作对象,民间文学如神话、史诗、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其蕴含的价值取向、实用功能、艺术思维方式、族群记忆、哲学意识、审美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形塑着民族文学鲜明的族群意识和集体记忆。故此,“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提出以“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面貌出现就不难理解了;尤其是在民间口传文学发达的蒙古族、藏族、彝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壮族等以及22个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民间文学更成为该民族文学在新的文学格局与新的族群文化语境下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源泉,即使已经接受和运用汉文字,少数民族民间智慧和人文精神仍对当代民族文学的文化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产生深远的影响与制约,特别是民间文学中的述源释源、叙根论根的民族历史叙事模式,更是全方位、多层次决定或影响着民族文学的叙事方式及书写立场。
  另一方面,1980年代之后,文化全球化趋势加剧,本土/全球、传统/现代、边缘/中心等多元文化之间日益碰撞、互动与融合,导致少数民族场域内的民族传统、根骨观念、宗教意识、文化身份等问题逐渐凸显,民族文化的遭遇危机便真实而全面呈现出来。出于文化寻根和民族精神张扬的需要,民间话语资源又作为民族性或民族特色的象征性符码,成为民族文学建构自我认同的根基,民间文学中的故事、人物、题材、文体、语言等都参与到了民族文学的身份建构过程。特别在人口较少民族文学中,民族精神言说和文化寻根书写成了民族文学重要的价值维度和精神向度,民族作家开始重新考量和追溯本民族长期流传的民间口头文本。以裕固族为例,作为一个人口较少民族,民间口头文本在裕固族人的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裕固族民间流传至广的口头文本《西志哈至》作为承载着裕固族民族深深的历史情结的载体,为裕固族文学的民族精神的自我表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代表裕固族文学成就的当代作家如铁穆尔、贺继新、妥清德、达隆东智等人的文本中,几乎都隐现着对这一口头文本的再阐释现象。裕固族诗人妥清德的“黄泥堡草原”系列组诗,其文本深层叙说的就是本民族的历史与难以忘怀的经历;铁穆尔创作的裕固族史诗性巨著《裕固民族尧熬尔千年史》更是作家在民间口头文本基础上对民族历史的重新演绎和民族精神的现代阐释,正如铁穆尔所说:“我所熟悉的就是漫长的繁忙和艰难的生活,就是听人们讲草原上的童话、传说故事、神话、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片断。”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文学所推崇的民族特色其实就是对传统口头文本的翻版或改写,无论是风俗的描述还是仪式的展示都能在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本中找到它们的渊源论文。
  现代性或全球化趋向的日益加速,对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尤其对其中“本源派生-文化自律型”和“借腹怀胎-认祖归宗型”的作家来说,怎样以传统文化的在场拒斥现代性的挤压以缓解少数族群内在的精神焦虑,维护乃至凸显本民族的身份特征成为他们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更是深入民间立场,还原民间场景,甚至以民族志、民俗志、地方志等特殊文体形式再现本民族原生态的社会生活及其背后的民族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再深入分析和探讨本民族社会象征体系、社会制度
  和民俗风情等,同构出民族文学的族群认同特征。阿来几乎所有的文本都依托大量的藏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渗透着藏民族浓厚的民间思维、民间艺术表达方式,在借助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以文学的笔调叙述和表达嘉绒藏区的地理空间、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和社会人生的同时,对纷乱现象背后.

文章标题: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如何面对民间话语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wenxue/1102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