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文学朗读的教学艺术论文

所属栏目:文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1-11-18 09:33 热度:

  内容摘要:诗歌文学教学中,朗读是关键。本文从诗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诗歌文学的意境、诗歌文学的节奏和韵律、运用比较法、举行诗歌文学朗诵比赛等方面就诗歌文学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诗歌文学论文,朗读教学论文,方法论文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尤其是诗歌文学这一类作品,其感情之充沛、意蕴之深广、声韵之和谐、音调之铿锵、辞藻之华美、气势之流荡,更是非吟诵不能品其味,非朗读不能见其美。学习诗歌文学,从中汲取思想和文化的精华与营养。在朗读中,再现诗歌文学意境,突出形象,渲染感情,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口头表达能力是不无裨益的。
  在诗歌文学的朗读教学中,如何通过有声有色的语言,并辅之以适当的表演、手势、眼神等动作表情,再现诗歌文学的思想感情呢?
  一.准确地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论文
  理解得越深刻,就越能找到恰当的表现形式与技巧,从而更加鲜明地表现诗歌文学的主题思想。反之,可能会减弱诗歌文学的表现力量,甚至歪曲作者的初衷,造成朗读的黯然失色与平淡无味。因而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要求我们透过语言文字的表述,去思索其内在寓意,体味其感情色彩。例如,中国现代杰出诗人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首先应了解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抓住主题思想,真正理解诗歌文学表达的感情,热爱什么,憎恨什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理想,从而确定朗诵的感情基调。《天上的街市》作于1921年10月,其时作者留学日本,满怀憧憬,曾两度回国,但目睹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让他倍感失望。诗人凝视“缥缈”的星空,幻想出神异的世界,诗中寄托了他美好的社会理想,抨击了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唤醒了人民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而斗争。诗歌文学意在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其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览全诗工四节。第一节,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夜景——街灯明星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安谧明朗的境地。第二节,写想象中的天上街市,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具体描绘天上街市的神奇景象。第三、四节,借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充分表达了他们生活的幸福自由。诗人将女郎织女的悲剧推陈出新,反衬出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蔑弃,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执著追求,诗歌文学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教学这一首诗,我要求学生反复默读、思索、酝酿,注意把握全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然后指名朗读并简要解说。
  二.学生在朗读时要进入诗歌文学优美的意境中去体验、感受论文
  在诗歌文学的朗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要进入诗歌文学优美的意境中去体验、感受。这个过程就是创造性的想象过程——“二度创作”,它来源于个人的阅历和生活积累,其中包括见解生活的积累。如看过的小说、影视、戏剧等所提供的各种形象。凭这些记忆可作为再创作的想象依据,使之朗读时“视象”清晰、准确,融入境界中,从而感染听(观)众。在朗读时,诗歌文学中的形象与自己产生共鸣,注入自己的感情。如一位老师朗读《离骚》时,声泪俱下,他已溶入自己的身世之感,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他想表达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的第一节,展现的是街灯、繁星、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景象,朗读时可借助已有的生活体验,街市灯光闪烁,月夜星光灿烂、异彩纷呈的景致展开想象,徜徉其间,悠闲自得、妙趣横生。第二节对天上街市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联想自己游逛街市,琳琅满目的商品,随着舒缓的音乐漫步,自然而然进入情境,为之而陶醉,留恋往返。第三、四节对女郎织女幸福生活的刻画,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画卷:一对情侣骑着牛儿过银河、逛天街,无拘无束共度自由幸福的生活。朗读时,学生深刻感悟,着力于形象的细致刻画与再现,充分运用音色、语气、语调的变化,通过语言、声音抑扬顿挫的表现力和形体的手、眼、身、步的有机配合运用,以语言刻画形象为主,以表演动作为辅,内心视象的动作表现融为一体,自然而传神,最终达到表情达意的艺术效果。
  三.朗读时必须掌握诗的节奏和韵律论文
  又由于诗歌文学具有感情丰富真挚,语言精致凝练,富有音乐性的特点,所以朗读时还必须掌握诗歌文学的节奏和韵律。节奏主要体现在快、慢、断、连的变化和强若、长短的错综交替使用上,从而造成思想感情的紧、急、舒、缓。韵律包括语调的抑扬、语气的轻重,以及韵脚的判定与表现,通过这些诗歌文学的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朗读《天上的街市》时,节奏应轻松、柔和、舒缓并与韵律相融合,因情赋声,以声传情,达到声情并茂,从而充分体现诗人的心境。正如郭老所说:“节奏之于诗,是他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
  四.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情境
  在诗歌文学的朗读教学中,必要时还可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朗读时进入诗歌文学的意境当中。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把音乐与文字相沟通,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使诗歌文学的朗读效果更佳。当然,音乐的选择也是颇有讲究的,是欢快明朗,还是活泼跳跃,或是悠扬舒缓……这都要根据诗歌文学表现的主题、氛围而定。如余光中的《乡愁》,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情交融一体,寄予了绵绵悠长的相思和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其诗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在朗读时,配上一段舒缓柔和的江南民乐来渲染情境,显示通过音乐,借助想象,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朗读,诗歌文学的感情自然宣泄从而达到绵绵情深、婉转而意味无穷的效果。
  五.运用比较法有助于诗歌文学感情的表达论文
  在诗歌文学的朗读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有助于诗歌文学感情的表达,再现诗歌文学的艺术魅力。同样是游子回乡的题材,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于亲切中充满感慨,而现代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把革命胜地延安比作自己的母亲,格调高昂,响遏行云,唱出了革命者崇高的心声。即使是同一首诗歌文学的同一个词语,由于语境不同,其语气、情绪、节奏也可以通过比较辨出细微差别。《回延安》中的母亲一词出现四次,次次有异。第一次,“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眼延安就在这里!”(第一章:重回延安怀抱)这里“母亲”和“延安”语气轻重相同,两者之间几乎无停顿,体现“母亲即延安,延安即母亲”的含义和感情;第二次“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第二章:回忆延安生活)朗读时“母亲”后稍停顿,读出革命母亲对革命儿女的送别之情(亲切的叮咛,殷切的希望,依依不舍的情绪尽寓其中);第三次,“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第四章:歌唱延安新貌)这里也是“母亲”与“延安”连同出现,但与第一次有别,第一次显得急切、激动,这里是赞颂、豪迈,因而两者之间停顿可稍长;第四次,“生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第五章:回顾展望延安)这里是全诗的感情高潮,“看母亲”三字要读得重,音调要高昂,停顿间歇更长,表现出对母亲的崇敬之情和再看母亲的强烈愿望。
  六.开展诗歌文学朗诵比赛论文
  此外,开展诗歌文学朗诵比赛,有机地促进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激发学习乃至创作诗歌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陶冶高尚情操,提高语言修养。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在诗歌文学的朗读教学中切实加强指导,理解诗歌文学的主题思想,反复吟诵品其味,诗歌文学的艺术魅力便会广泛深入学生心灵。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既丰富了语感,又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文章标题:诗歌文学朗读的教学艺术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wenxue/1067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