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著名建筑奖项的分析,主要选取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普利策奖”“阿卡汗奖”“柏林建筑奖”,以及全国范围备受关注的“中国建筑传媒奖”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设奖的理念和运作模式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浅析注重创新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的建筑奖评选趋势,作为中国之后的建筑奖设立和发展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建筑奖论文,理念论文,运作模式论文,中国建筑传媒奖
建筑奖的意义不仅是对建筑师角色的定义和对个人的肯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奖代表了当今建筑行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是建筑文化的“风向标”。对于国家层面的建筑奖来说,它更多地阐释了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对建筑的独到见解。
1.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创办与1979年,以Pritzker家族的姓氏命名。每年举办一次。表彰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的优秀品质,以及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性做出持久而杰出的贡献。享有建筑界“奥斯卡”的美誉。普利策奖的运作及资金来源全部由凯越基金会主持,提名程序简单且完全公开,评委由长期成员和不断更换的职业建筑师组成。长期成员指评委中与建筑相关的人士,平均担任评委的时间是十年,从业建筑师担任评委的时间是六年左右。长期成员保证了评委会构成的连续稳定,而不断更新的建筑师则使普利策奖得以持久的活力。普利策奖另一个特点是评选过程中,评委需对提名建筑进行实地考察,以他们全方位的亲身体验为评选依据,而不是仅仅依据照片、图纸、文字说明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二手资料可能对评委造成的误导。
2.阿卡汗奖论文
阿卡汗建筑奖始于1977年,由阿卡汗殿下创立,其目的是支持并鼓励穆斯林社会中优秀的建筑作品以及其他改善建筑环境的行为。该奖项较其他建筑奖最特别之处在于它接受所有建筑类型,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比如,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项目,郊区景观开发,住宅方案,工厂和车间,教育和康复学校,新城镇、城市保护和棕地再利用。同时也不仅奖励建筑师,还表彰那些在项目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政府、营建商、业主、主要的工匠和工程师。获奖作品涵盖了布基纳法索本土建筑师迪耶贝多•弗兰西斯•凯雷设计的小学、孟加拉乡村银行的住宅计划、让•努维尔设计的巴黎阿拉伯文化中心、杨经文设计的开创性的马来西亚生物气候办公楼和土耳其罕•蒂梅尔泰金设计的住宅。
3.柏林奖
“柏林建筑奖”创立始于1990年代初,当时柏林墙的倒塌,使柏林迅速跃为“欧洲最大的建筑工地“,这给柏林、德国、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建筑师带来了一个创作的繁荣时期,同时也为当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探索性的试验场。该奖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繁荣柏林地区的建筑创作,推动和倡导进步的建筑文化。柏林奖是一项因建筑作品的杰出而同时授予建筑师和业主的奖项,该奖的奖励方式也较为特别,不设奖金,获奖的建筑师及其业主将各得到一份证书,并得到一块铜制铭牌永久固定在该建筑上。评委由建筑师和文化界人士共同组成,是该奖项较为注重建筑的社会属性的体现。与普利策奖和阿卡汗奖相似,评审程序是首先由建筑师和业主自愿申报,评委会通过对有效的申请文件进行反复比较和充分讨论,确定初选项目并对这些项目逐一进行现场考察,考察后确定最终的获奖名单。
4.中国建筑传媒奖论文
中国建筑传媒奖(以下简称传媒奖)是国内建筑奖的新秀,2008年10月由南方都市报发起,两年一届,从专业、社会和文化层面,表彰两岸三地具有突出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优秀建筑作品。该奖因注重建筑的社会评价而受到广泛关注,被称为“推动公民意识的建筑奖”。
传媒奖的评委会由两岸三地的建筑杂志主编和建筑学者组成,以保证奖项的专业性、学术性、公共性。共设有八个奖项:最佳建筑奖、居住建筑特别奖、青年建筑师奖采取个人申报与提名人提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最终由评委会评选产生。杰出成就奖、建筑评论奖及组委会特别奖由提名人提名,最终由评委会、组委会评选产生。初评由初评委员会负责,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个人申报的作品进行评议、投票,选出提名作品;二是对所有提名作品进行投票,包括被提名人的作品,和自荐作品中评选出的提名作品,按照得票数量高低,各奖项分别产生三个入围作品,每个提名人每项奖需选三个作品。之后,入围的作品会在官方网站及建筑论坛进行公示,接受公众投票。各奖项中得票率最高的作品或个人,在终评中占有一票。同时,评委会对建筑奖项的入围作品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结束后,评委会召开终评会议,投票产生所有获奖作品。
5.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奖项本身的理念及运作模式的解读,比较分析各奖项的独特之处,笔者总结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和思考:
(1)鼓励建筑师和业主之间相互权衡的合作关系。业主和建筑师的想法往往相左,业主追求“低投入高回报”,而建筑师则希望能更多地体现自我价值。只有在两种相互作用力平衡时,才能实现双方的目标,达到“双赢”的结果。从这个层面上讲,一个优秀的作品是优秀的建筑师和好业主相互权衡合作成功的结果,不是建筑师个人的创造。取得业主的信任和理解,良好甲乙双方的关系,是改善建筑创作环境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师和业主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被戏称为“厨师”和“上帝”的关系,业主就是“上帝”,他们的喜好决定了作品的评判标准,甚至是建筑师眼中高于行业规则和职业道德的设计原则。这对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2)越来越关注建筑的社会属性。建筑是人类文明物质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建筑本身的结构、外形等技术特征,它在社会、文化方面的意义更为深刻,所以越来越多的建筑奖评选不再仅仅是由建筑专家来评说,更多地公众参与进来。
(3)评委的组成多层次多样化。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评选的权威性、公平性、公正性,各个建筑奖的筹办都在评委人员的组成、组织方式上花了很多心思。只有多层次,多样化的评委组成才能确保评审工作的活力,同时又不失连续性和影响力。
(4)倾向于真实存在的建筑而非纸上的方案。建筑的意义不仅停留于思想层面,更要付诸于实践。建筑的创作也不仅仅是思维的活动,而是从想法到作品的整个过程;从方案的设计到建造的过程会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干扰和作用,建筑师化解排除这些不利因素的能力将直接决定了到最终建成作品的质量和效果论文。
(5)评委需要亲身体验一个建筑作品的好坏。“以人为本”是建筑设计的原则之一,但过于追求“创新”,与众不同,使得建筑的使用价值被忽略,近年来甚至诞生了不少“怪诞”的作品。人对建筑的体验是全方位的,不仅局限于视觉,也可能是听觉的、触觉的、嗅觉,是混合的,单凭图纸和照片就下结论的做法已被发现是武断且不科学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建筑奖不仅要求是已真实存在的项目而且还要实地考察进行评审。
参考文献
[1]杨晓龙,普利茨克建筑奖评选方法研究,建筑论坛,2006.6:24
[2]华霞虹,华昕若,阿卡•汗建筑奖与伊斯兰世界的当代建筑,建筑学报,2005.1:78-81
[3]张路峰,“柏林建筑奖”的理念、运作与启示,世界建筑,2004.7:78-79
[4]叶扬译,中国建筑与阿卡汗建筑奖,世界建筑201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