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中国采取典型的居住小区模式,美国则是低密度社区模式,不同的居住模式提供了不同的社区公共空间,也决定了风格迥异的城市面貌。中国的小区花园,美国的社区公园,二者深刻影响着每一位居民的生活。“小区花园”和“社区公园”虽然尺度上存在差别,但服务人群的数量往往接近,因此仍具有比较研究的价值。本文,笔者将选取北京居所的小区花园与洛杉矶居住社区的公园进行比较,重点从空间特征和社会特征两个层面着手,通过区位特征、规模大小、设施水平、用户人群和管理模式的分析,指出小区花园不能替代社区公园的作用,小区花园模式亦急需变革,最后尝试总结一些美国社区公园模式的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小区花园,社区公园
1.公共空间的属性
按照社会学家的定义,公共空间是一个不限于经济或社会条件,任何人都有权进入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开放、可达、免费使用的场所,如街道、广场和公园等。居住是城市最为核心的功能,城市居住功能的公共空间量大面广,其组织和模式不仅涉及到个体人的日常使用,更是会对城市面貌、社会交往、邻里融合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国土地市场化、房地产蓬勃发展的现实面前,传统的居住区模式已经瓦解,小区正在成为主要的居住单元。提起国内社区的公共空间,似乎就只有“小区花园”了,每每见到楼盘广告也多以设计精美的小区花园为标榜。那么,从公共空间的属性来看,小区花园是真正的公共空间吗?美国的社区公园模式有何特点从而使其广受欢迎?大量分散的小区花园能替代一个整体的社区公园吗?如果不能,传统的小区规划思路应做哪些转变?
2.“小区花园”和“社区公园”的内涵
2.1中国的居住小区花园不等于美国的社区公园
由于历史原因和国情不同,中美两国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城市居住模式。中国是居住小区模式,它很好的适应了中国土地所有权国有、使用权归全体业主的这种特殊所有制形势。在今天的中国城市,我们看到大量被城市道路环绕的超级居住街坊就是居住小区。这种模式基于中国人多地少,必须采取高密度发展的现实。居住小区是中国城市居住构成的基本组织单元,每个小区3-10公顷,500-1500家庭,1500-4500人。小区内部都按照法律规定建设一个公共活动场地,通常叫做小区花园,这是上千家庭日常的主要户外活动场所。这里的小区并非等同于美国的社区概念,而只是空间上聚集在一起的一个住宅集合区。
另一方面,美国具有独特的低密度居住模式,这是一种基于区划法规和土地细分制度的居住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美国梦”的形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种代表。这种模式完全依赖于汽车交通和土地产权私有化,结果是今天美国无处不在的都市蔓延。美国城市生活的基本组织是社区,这一概念包含地理与社会双重属性。就是说,一个社区通常具有3000-5000的居民规模,居民又具有相似的阶层、文化、种族等社会特征。依据法律,每个社区建设有2-4公顷大小的社区公园,为居民提供日常户外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总的来说,“小区花园”和“社区公园”是中美两国典型的城市居住单元内的公共空间,虽然二者有时候尺度差别较大,但用户的数量却相差不多,因此仍具有比较研究的价值。
2.2案例选取
本文选取了笔者在北京居所的小区花园和美国洛杉矶索泰勒社区的Stoner社区公园进行比较。二者具有一些共性:
他们都是一定范围内城市居民使用频率最高的公共空间;
位于小区或者社区的大概中央位置,主要提供给周边居民使用;
依据规定提供一些必要的设施,儿童活动区、运动设施、树荫、座椅等;
通常会组织一些活动或者课程,促进人们的交流。
3.建成环境的异同
3.1公共性与可达性
五栋花园位于小区的中央,被三栋写字楼与两栋公寓楼环绕。花园的空间是内向封闭而非外向开敞的。虽然所有居民和员工,甚至附近的居民都可以免费使用,但使用时间上有所限制,晚上对于周边的居民是不开放的。因此,小区花园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大部分用户从家里或者办公室下楼即可到达花园,这意味着可达性极好。即使是周边的居民,也可以方便的步行几分钟到这里。但住的稍远的居民不会选择来这里,而会选择他们自己小区的花园。同时,一共设有五个入口可以进入五栋花园,每个大门都有门卫管理。由于花园藏在地块内部,非小区居民通常也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
Stoner公园占据了完整的一个城市街坊,并采取了完全开放的设计和管理方式,其公共性和可达性是很好的。换个角度,一些住的稍远的用户不得不开车才能来,这种可达性要依赖于汽车。
3.2功能性
与众多居住小区一样,五栋小区花园更像一个居民日常游憩场所,没有明确的功能性,并未提供太多的免费设施。花园只提供了儿童游戏区和简易健身器械,以及一个露天办公区(成套的桌椅)。虽然没有太多明确功能,但总能看到大量人群在散步和闲谈。“交流”似乎是五栋花园的核心功能。另外,一个带有游泳池的专业健身会所在花园的地下层,居民对他的使用频率很高,虽然不是免费的。很明显,现在中国居民不只是需要一个可以交流的户外空间,他们对运动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Stoner社区公园的功能非常明确,且内容丰富。除了最为核心的儿童活动区和操场、篮球场、网球场等,还有野餐区、滑板区以及一座季节性露天游泳池。根据社区人口构成特点,公园还配建一座老年活动中心。显然,美国社区公园提供了更好的设施和场所,尤其是运动设施类型丰富,但其对人际交流的空间或设施的关注则明显不足。
3.3空间的多功能适用性
多样性使用是公共空间的最大魅力,它能直接创造活力。五栋花园中央有一处40mX50m的广场,在空间上提供了多种使用的可能性。这里可以是人们清晨打太极的地方,也可以是员工午餐交流的成所,或者是夏日傍晚居民们的露天电影。露天办公区既是员工讨论工作的地方,也是家庭聚会或者户外野餐的理想场所。但是广场尺度的限制导致其无法作为室外运动的场地,这是核心问题所在。
Stoner社区公园面积近四公顷,设置一处120mX130m的多功能操场,除了容纳足球、棒球等群体活动,还可常见飞盘、遛狗和自行车健身者,甚至还有人练习高尔夫,公园的多功能适用性十分突出。
4.社会景观的异同
4.1用户需求的匹配度
如前所述,五栋花园并未提供太多的设施,未能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也是中国社区花园的普遍状况。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由政府来提供最为合理,但那意味着政府会损失一些市场价值巨大的土地资源,因此当下政府很少提供社区级别的公共空间;第二,于是政府把土地买给开发商,要求开发商按法律规定的提供不少于30%的用地比例作为公共空间,并配建一些设施;第三,开发商会建设这些设施,但在中国房地产卖方市场的现实下,他们只会按照最低标准建设。
反观Stoner公园,因其是城市提供给社区的公园,除了满足美国社区公园常规配建设施之外,还必须在建设之初就考察和征询居民的使用要求,因此建成的公园基本满足了大部分用户的需求。同时,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居民在后续使用中产生的新的需求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提出并得到反馈。公园内正在建设的滑板场地就是根据社区居民要求新增的设施。这得益于美国社区公园系统拥有的专门的资金制度,通常包括社区物业税的固定比例返还使用和社区商业公司必须提供的社区服务设施配建费。
4.2使用者特征
五栋花园的用户构成是复杂和多元的,既有小区居民,也有办公楼员工。但他们的使用在时间上基本不交叉。这里不存在太多不同阶层和不同种族的群体,人群社会特征比较类似。
美国的Stoner公园则不同,是典型的多种族、不同收入群体共享的一个公园。尽管他们还是集中在自己组群喜欢的运动项目上,较少混合活动,但整体来看,美国的社区公园对于不同阶层和种族的融合还是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4.3管理模式
五栋花园,全体业主聘请专门公司来管理整个小区,包括花园。管理公司有员工维护设施和树木,也有保安管理大门和内部巡视,社区花园井井有条。从这个角度来看,五栋花园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公共空间,而是归特定的一个人群也就是全体业主共有。这也是中国住区“公共空间”的普遍现状,真正的社区公共空间鲜有建设。
Stoner公园由城市公园管理局统一管理,公园建设有管理用房,三个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管理、设施维护和教授部分课程。公园的使用并不收取用户的费用,包括游泳池、室内运动馆和停车场等所有设施均免费使用。但从设施维护和操场质量开看,管理的水平还需改进。
5.几点思考
5.1两种模式为何不同?
笔者认为,这种不同是由两国的国情和政府管理方式决定的。中国城市,人多地少,高密度发展是必需的。高密度就会提高建筑高度,建筑距离也相应加大,这就意味着建筑之间的大量空地可以被利用作为花园。这也是政府把建设社区公园的义务转给开发商的一点合理性。另一方面,目前的城市规划是政府编制和实施,公众意见比例还很小,即使有单独提供社区花园的诉求也较难实现。
客观的说,美国这种社区公园的模式是历史上民众通过民主过程逐步争取到的。这个模式与美国的低密度居住模式相适应,是成功的,尤其是在鼓励全民运动,改善身体素质方面作用十分明显。
5.2变革路径:从小区花园到社区公园?
笔者认为,居住小区模式符合中国国情且已发展成熟,但用分散的小区花园代替城市社区公园的模式则必须转变。社区公园因其更大的规模和更好的开放性,可以承担更为综合的休憩功能,尤其是提供市民健身运动的设施和场所,而小区花园则完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另外,社区公园完全向社区开放,是更大区域居民交往的重要场所,而不是像封闭小区一样只限于小范围人群使用。近来,美国社区公园这种模式在北京、上海等郊区已经开始出现且广受欢迎,甚至部分居民驱车十几公里过来参与体育活动。社区公园的需求如此强烈,传统的居住区规划模式和思维有待改变。如何实现这个转变,笔者认为不妨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重视居住区的开放性,必须设置居住区级别的社区公园。对于城市中心地带小街坊组团居住模式,则应选定独立街坊作为公园,不应全部作为居住;
二是改变传统的花园必然在小区内部的固有模式,通过容积率奖励等政策鼓励开发商将花园外移并向城市开放,如提供街角花园等;
三是兼顾开发建设的可行性,不妨采取积少成多的策略,适当减少小区配建花园的比例,从而整合提供一个规模稍大的社区公园。
总之,中国传统的居住区模式在土地市场化时代正在瓦解,而过于分散的住宅小区模式必然缺乏城市公共空间组织的整体性。美国以社区为单元组织城市居住,以社区公园为主给居民提供休憩空间的模式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