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时,人类的文化也进入了一个不确定的新时代。而全球化中的文化融合则把不同的文化汇总到一起。这难免会产生文化同质化的危险。因此,维护传统文化及民族国家在文化领域的主权地位,必然成为弱势文化国家的当然举动。
关键词:中国大众文化;全球化时代;生存与发展
一、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理解全球化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
二十世纪末期以来,“全球化”几乎是全球最为流行的一个词,它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客观现实和历史发展趋势,这是人们无法否认的,其内涵也正在演绎为解释或分析那些正在不同程度改变人类社会的各种力量的理论与方法。如果说全球化是一个在多领域、多层面发展的过程,那么经济全球化无疑是这一过程的一个重要层面。当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时,世界不同文化也呈现出全球化的交融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有许多经济活动与文化无法分开或紧密联系。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文化,必然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经济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经济全球化也就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从根本意义上说,应该是在尊重和保持文化个性基础上对人类文化共性的发扬和推广,是在保持差异性前提下的人类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是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统一性的双向互动。
文化的冲突和融和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特有的文化景观。当人类进入到全球化时代时,人类的文化也进入了一个不确定的新时代。新的因素使不同文化间的相互接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频繁,那些旧的阻碍文化传输的各种壁垒被摧毁了,种种信息能够在需要的地方通行无阻。全球化文化交流和融合已经形成不可阻挡之势,而融合的同时却也意味着冲突。文化就其产生的根源来说,是与具体的民族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而全球化中的文化融合则把不同的文化汇总到一起,这难免会产生文化同质化的危险。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前者在经济上的支配力量衍生出了文化上的强势力量,进而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全球化中高举着“世界主义”、“普遍主义”的大旗,试图在“普遍性”口号下取消文化多样性价值,使弱势民族及其文化重新整合到一个由强势国家和民族控制的“同质的”世界文化中。因而“人们会担心个别的文化会在这股信息的巨流(即全球化所形成的信息流动)中被稀释;从长远看,这样一个进程可能导致各种地区和民族的文化混合为一种单一的同类的全球文化”。因此,维护传统文化及民族国家在文化领域的主权地位必然构成弱势文化国家的当然举动。文化全球化是一个矛盾丛生的文化学趋势,其中的核心矛盾是文化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矛盾。在现实展开的过程中,这个核心问题衍生出两种现实的文化战略:一种是文化主权战略,一种是文化霸权战略,二者的相互斗争构成了全球化时代国际文化关系的轴线。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主权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国际关系主题。作为国家主权组成部分的文化主权,其核心点是一个国家在文化发展上的自主发展权和独立创造权,即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涉和制约,自主独立地发展和创新本国文化。当前,国家文化主权受到的最大冲击就是个别西方强势国家推行的文化霸权战略。他们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肆意渗透和入侵到其它民族文化当中,不考虑其他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甚至中断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借助于他们对全球化的主导性以及西方中心论、种族优越论、美国至上论、文明冲突论等文化霸权理论的支持,通过精英文化、主导文化、大众文化等途径,在当今世界上大行其道。而大众文化是其渗透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大众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经受着各种风险的考验
大众文化是反映工业化技术和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日常生活、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味、为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意义生产和流通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社会大众性、日常生活性、娱乐消遣性、强烈渗透性等特征。是文化形式、文化内容、文化意义的统一。大众文化之所以构成西方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
其主要原因是:其一,大众文化指向对象主要是一般的社会大众。从总体上说,社会大众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判断能力相对比较弱,他们对外来的文化观念、价值模式、生活方式、政治理论的辨别不如知识分子或政治上层那么清晰,容易受到外来意识形态的感染,从而西方的文化霸权比较容易在这个方面寻找到突破口。其二,大众文化所内涵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一般来说是潜在的,因而社会大众在欣赏大众文化作品或参与大众文化活动时,对于西方大众文化的隐含意义缺乏明确的判断和足够的警惕;大众文化对人的影响力是长远的,它虽然不是直接地影响人们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但是它潜移默化地改造着人们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这种潜在的软权力恰恰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其三,大众文化比较容易通过国家政府的意识形态审查,它在进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领域时遇到的阻力相对是比较小的。其四,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非常广泛,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途径渗透到—个国家的礼会大众当中,这就增加了国家政府对它审查和监督的难度,而且大众文化以其数量的巨大性对社会大众构成了包围性力量,当它进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领域时,社会大众很难摆脱它的影响。
中国大众文化经过长时间发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体现我国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文化长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隐含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大众文化虽然由于文化基本精神的不同及其世俗性、消遣性等特征,对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形成强大冲击,但是,它在人民娱乐、文化教育、经济建设、政治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球化潮流固然可以为中国大众文化带来诸多有利的因素,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全球化给中国大众文化造成的巨大压力,首先体现在外来大众文化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强烈冲击。外国文化产品不断挤占中国大众文化市场,征服中国的大众文化受众,俘虏中国大众文化从业人员,使中国大众文化创作主体发生着西方化的转向,在理论上对西方大众文化理论进行话语平移,在创作上对海外大众文化创作模式进行模仿和复制,由此甚至使西方文化对我国所进行的文化霸权得以部分实现,对当代中国民族精神产生强大的冲击和威胁,抑制了中国大众文化合理功能的充分发挥。中国大众文化在国际参与中面临着强大的认可压力,不得不遭遇西方文化的标准限制和话语控制。正是由于西方文化标准的强大规约性,中国大众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显得备感艰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大众文化国际发展的成功是以对西方文化标准被动迎合与自身主动转型为代价换取的。
三、中国大众文化只能在全球化条件下发展
以文化全球化来取代本土文化只能导致本国文化特征的丧失,但过分强调文化本土化,一味排斥外来文化,也容易滋长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而导致文化发展的停滞与退化。一个民族的闭关自守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自我隔离。文化隔离虽然使民族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得到了独立与发展,巩固了文化的特质,但文化隔离在总体上毕竟是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必然要求背离的,也与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长远利益——使民族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相背离。人类的文化是在不断冲破文化隔离的天然壁垒与人为壁垒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能以闭关自守维护生存空间、躲避竞争威胁,而应在文化全球化中釆取积极和主动,在不断改善自己的前提下与别的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在丰富世界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面临着全球化的压力,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根据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制定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对策。
首先,认真制定大众文化发展战略,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国际发展战略和国内发展战略两大部分:在国内发展战略方面,主要包括民族文化战略、本土发扬战略、品牌经营战略、文化产业战略等内容;在国际发展战略方面,主要包括自主发展战略、走出引入战略、国家利益战略等内容。其次,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指导和规范大众文化的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本质和文化生产方式理论指导,坚持毛泽东的文化大众化理论的指导,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不断创新大众文化观念和理论,不断追随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大众文化的新领域和新形式,不断反映社会大众的生活实践和文化趣味,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做出更多的贡献。第三,尊重大众文化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大众文化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尊重大众文化商业特点,搞好市场运作,协调大众文化机构,形成健康合理的大众文化动作机制;坚持综合创新的原则,正确处理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加大创新力度,与时俱进发展大众文化;重视大众文化的艺术特征,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性、艺术性与通俗性的关系;同时,还必须健全文化市场立法,处理好市场繁荣与规范的关系。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大众文化发展。搞好文化分类是大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观念前提,而转变政府文化职能是大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理顺政府与文化的关系,转变文化管理体制,构建文化产业化的发展环境。文化资本多元化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我们必须拓展文化资本来源途径,启动多元文化资本,搞好文化资本运营。文化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主体力量,我们必须大力实施文化人才战略,加快文化人才培养步伐,加快建立新型人才使用机制与激励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创新。第五,必须正确处理“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关系,积极参与国际文化活动,发挥大众文化维护我国文化主权的重要功能。认真研究世贸组织的文化规则,强化国际规则意识,熟悉国际文化标准;树立“送去主义”的文化观,积极推动中国大众文化的国际化发展,确立中国大众文化的国际地位,加强中国大众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树立“拿来主义”的文化观,实施文化引进战略,吸收国外大众文化的优长之处,提高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能力;在实施大众文化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同时,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国外文化标准,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思路,在国际文化活动中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我国文化主权,以保证中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占国.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欧文•拉兹格.多种文化的星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俞可平.全球化与国家主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黄楠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