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12-20 17:32 热度:

  [摘要]社会作为人群共同体,最核心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和关键。本文从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以及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阐明了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构建,维护,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要求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是公平公正的社会;是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是各阶层关系融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是利益关系协调的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发展的社会。社会作为人群共同体,最核心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与关键。
  一、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和根本原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强调社会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求得统一和谐。
  1、从马克思主义观来看待利益问题。马克思有句名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利益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生产的关系。物质、经济利益是人的根本利益。所谓利益主体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从事生产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以便直接或间接地求得自身社会需要满足的人。保持社会和谐归根到底是要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协调利益矛盾,从而达到和谐。
  2、从社会和谐正确看待人民内部矛盾。社会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处于和谐状态,社会就必然和谐,否则就是不和谐。和谐社会从它的内涵和外延作界定,概括起来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从宏观层来论述社会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的有机联系,强调这一庞大系统中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互动的和谐关系。狭义的解释则集中讨论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和谐”,这些关系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三是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社会关系的和谐。
  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别,绝对同一的社会。认识和谐首先要认识矛盾。列宁说过:“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同一;是怎样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互相转化而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下应该看作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2)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着力点就是要解决矛盾的统一。所以说社会的和谐是在各种差异和矛盾基础上的和谐,没有矛盾和差异的和谐是静止的、僵化的和谐,认识和谐就要认识矛盾,正视矛盾。与过去不同的是,这里的矛盾主要指各种利益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只能通过社会的制度本身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改革,以利益协调的办法来解决,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二、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急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也要看到社会利益关系尚未理顺,分配制度中尚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目前,老百姓比较关注并急待解决的有六大热点问题,也是社会关系不和谐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必将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必须关注并解决这些问题,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目前老百姓比较关注并急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贫富差距问题。改革开放30年,国家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日益富裕,贫困人口逐渐减少,由8000万减少至3000万,总体形势是好的但由于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和趋利性,导致了两极分化现象,出现了富人阶层,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从世界分析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来看我国的贫富差距。目前国际公认的标准是,基尼系数0.3以下为好,0.3到0.4之间为“正常”,超过0.4为“警戒”,一旦超过0.6,表明该社会两极分化,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0年全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0.417,其中2000年己超过国际公认的替戒线0.4的标准,若按照世界银行的数字,中国80年代初期基尼系数为0.28,到1995年为0.38,1999年己达0.456,另按2004年国家财政部科研所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基尼系数己高达0.458。我国最穷的1/5人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4.27%,我国最富的1/5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50.13%。。
  第二,城乡发展不协调。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缩小趋势,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是2.47:1,1984年变1.7:1。这是因为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提高了。随后,收入分配差别逐渐拉大,1985年为1.86:1,1990年为2.2:1,1995年上升到2.91:1,到2002年高达3.1:1,2003年达到:3.24:1,专家学者认为,考虑到该市居民享有的福利,农村生产成本支出、实物的估价等因素,城乡居民的实际差别已达到5到6倍,若以居民享有的水电、道路通信、卫生等公共产品的差距来看,城乡间的差距更加扩大。
  第三,区域发展很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非均衡发展策略,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随后向中西部推进,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步伐加快,东、中、西部地区差距拉大。
  按照东、中、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倍数化来看,东部地区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从1980年的50%提高到了2003年的59%,中、西部地区分别由30%和20%下降为24.59%和16.5%。从人均GDP来看,东、中、西人均GDP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东部地区人均GDP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幅度进一步提高,由1980年的高出34%提高到2002年的53%左右,而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写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由1980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和70%,下降为2002年的70%和59%,也就是说东部与中、西部分别由1980年1.51:1和1.91:1扩大为2002年的2:1和2.61:1,区域差别仍在接大,全国农村60%以上的贫困人口在西部,约2000万人还没有解决温饱。
  第四,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出现了经济发展“一条腿长”,而社会发展“一条腿短”,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公民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文化事业体系以及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沐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环境保护体系等各项社会事业体系极不完善,发展滞后,仅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缓慢,就能发现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的滞后性和当前经济的发展极不协调。
  第五,人与自然发展很不和谐。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
  以水资源为例,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列在世界88位,我国的城市中2/3的城市用水不足,1/3的城市缺水。水污染、水浪费严重。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水,五大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从联合国公布的数字上和我国国家统计资料上提取的一些数据,非常值得我们注意。我国人均耕地只有全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资源占世界平均的1/16,石油储存量为世界总量的2.4%,天然气更少只占1.2%,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的废弃物累积的废尘巨大。从卫星上看我国大中城市己经呈垃圾围城的趋势。我国是排放温室气体第二大国,酸雨面积占国土的30%,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占27.3%。
  第六,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我国稳定的形势总体上是好的,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社会秩序运转正常,群众具有较强的安全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心思稳,人心思安。但也长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七个突出。
  表现之一,人民内部矛盾及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突出。一段时间以来,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呈高态势,数量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涉及面越来越广,行为方式越来越激烈,组织化程序越来越高。群众信访和上访大幅上升。
  表现之二,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突出。主要有四种势力:一种是西方敌对势力。这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它们以“人权民族”问题,通过宗教、“民运”组织、“台独”势力、“法轮功”互联网推销西方价值观念,搞“和平”演变;另一种是资产阶级自由势力,企业重新掀起“民运”高潮;第三种是民族分裂势力,包括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第四种是“法轮功”邪教势力。这种势力己成为境外敌对势力中组织架构比较严密,资金雄厚,闹事频繁,危害极其严重。这些势力危害极强,切不可掉以轻心。
  表现之三,刑事犯罪突出。我国已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诱发滋生违法犯罪的因素大量存在,正处在第五次犯罪备峰期。其表现:犯罪总量仍在高位徘徊,03年比02年上升1.3%;04年比。年上升7.4%。犯罪的暴力性加重,爆炸、杀人、投毒、绑架、抢劫等性质比重越来越恶劣。侵财性犯罪居高不下,盗窃、抢劫、抢夺等屡屡发生。2004年比03年上升7.8%,占整个刑事案件的86%。犯罪的有组织化趋势明异,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流动人口犯罪十分突出,犯罪的动态性增强,破案的难度越来越大。
  表现之四,经济犯罪和经济秩序问题突出。大案要案频发,金额巨大。外逃人员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到2004年,我国大约有4000多官员外逃,带走约500多亿美元的资金。另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犯罪活动频繁,与老百姓切身利益联系极为紧密社会影响很坏。传销活动屡禁不止,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经济领域的“邪教”。
  表现之五,治安问题突出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收容遣送制度取消之后,流浪乞讨人员大幅度增多,影响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形象和治安秩序。各类赌搏活动不断蔓延,吸食毒品问题严重。
  表现之六,意外事件对我国社会稳定的影响突出。“台独”势力日益成为国家安全最现实的威胁。国际恐怖势力对我国的威胁增大,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不稳定因素增多,香港也存在一些隐患。
  表现之七,就业问题突出。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增大。13亿人口中,15-64岁的劳动力是9.09亿。十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1千万,下岗失业人员止1300多万,共有2300万人需要就业。同时失业问题比较严重。城市登记失业率03年4.3%,04年4.3%,05年预计控制在4.6%。登记的和实际失业率有一定差距。另外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目前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以上种种不协调、不和谐的状况,不仅己经影响到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使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现实矛盾更为难于处理,而且使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更难协调。社会之间的内部矛盾加大。解决这些矛盾和现实问题迫切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四个尊重”的方针,充分激发创造活力。
  1、坚持以人为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和主动精神。既要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要高度重视不同社会群体的现实利益需求,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中坚力量的充分发挥,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的和谐。
  2、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中激发活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坚持以人为本,关键是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尊重”的方针当今社会,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海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愈演愈烈。我们需要创造型劳动,创造型知识,创造型人才,应倡导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念,建立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用人机制,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力蓬勃开展。
  3、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劳动还是其他社会各阶层成员的劳动,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动都应当得到支持和鼓励。既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现阶段的广大农民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成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的发展愿望。要通过政策平等来调动人的创造性。用公民平等、机会平等资源开放,公平竞争的公共政策,开辟不同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的合理通道。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高党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
  1、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为人民谋利益,把人民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特点。为人民谋利益,就要把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协调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一切积极因素都充分调动起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全国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利益多样化是不可避免的,群众产生不同的利益要求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党必须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始终坚持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既要首先考虑和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又要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既要立足大多数,又要照顾到方方面面。
  2、提高预测洞察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利益矛盾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各种利益矛盾要居安思危,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在工作作风上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真正体察民情,真正反映民意,努力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同时,注重从体制上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畅通。通过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3、提高正确决策能力。科学的政策措施能够使人心悦诚服,激发群众的活力和创造力。反之,缺乏公正性的政策措施,会加大社会的不公平,激化人民的不满情绪,引发社会矛盾。当务之急,要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助和扶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和支持中西部加快发展,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加强政府对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的利益调节职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尽量降低失业人口比例。
  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法律具有很强的调节人民内部矛盾的功能。把公民的各种权利和义务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成为人民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当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遭到破坏,产生矛盾时,法律是解决矛盾的依据和准绳。党带领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就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办事。依法执政,要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严格执法,坚决克服滥用权力,执法不公等现象;避免因执法工作中的过错而引起群众的不满。
  (三)要始终遵循和谐社会构建中利益协调的根本原则,筑牢和谐社会构建中利益协调的坚实基础。
  1、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什么样的原则来协调利益关系,代表着执政党的价值追求目标,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协调利益关系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根本原则。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就是要重点关注两个利益群体。对强势利益群体,要采取保护、引导、调节等政策,即依法保护其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其过高的收入;对于弱势利益群体,要采取保障、培训、帮扶等政策,即努力完善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培训力度,切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要优先解决当前矛盾最突出、群众反映最大、事关每一个群体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全稳定的问题。如教育机会不公、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大病看不起的问题,社会保障缺口多的问题,等等。
  2、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得到调整的社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虽然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仍然存在着不适应的方面,从根本上看,各种利益矛盾的出现实质上是这个基本矛盾没有解决得很好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个基本矛盾,根本上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继续深化改革,始终坚持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这是利益协调的前提和基础。
  (四)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事件,坚持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稳定。
  1、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提升解决稳定问题的能力。社会稳定是社会整体处于稳固、安全、和谐的状态,由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心理稳定等综合因素构成。党60年的执政历史表明,在社会进步与改革发展中实现稳定,是我们党对“稳定压倒一切”执政经验的成功解释。着眼于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健全“四位一体”的责任机制;一是各级党委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责任机制;二是各级政府或国家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行政、施政责任机制;三是社会各界维护社会稳定的协同责任机制;四是公民个人维护社会稳定的参与责任机制。在这个机制网络中,首先应从高处着手,重点通过决策、管理、监督、考核等实际操作层面,促使各级党政机关及主要领导者成为善于依宪法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主体,成为化解新的社会矛盾的主心骨和行家里手。其次从基层落脚,善于运用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方式,激活公民及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的动力和责任感,统筹各种社会资源提升执政党解决社会稳定问题的整合能力。
  2、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SARS引发的问题对国家危机管理体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此,要切实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危急和突发群体事件的分析研究,准确把握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形成要素和演变过程,了解掌握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条件和内在规律,形成处理群体性事件原则和有效工作机制,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各级党委要建立和完善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机制,研究制定适用各种突发事件的基本应急处置规范,完善各类工作预案,加强模拟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尤其是各有关领导干部要敢于到第一线去,直接深入群众中面对面的做群众工作,对群众合理的诉求,该解决的问题要尽快予以协调解决,要注意讲究政策策略,提高处置艺术,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既要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又要严厉打击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插手群体性事件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坚决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文章标题:试论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600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