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面临的水、土、能矿资源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我国未来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即依托生态文明建设,以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线,利用政策、制度等规范措施,推动产业与技术升级,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保障我国资源安全。
[关键词]职称论文发表,资源,约束,改革,对策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各种资源组合状况和分布,直接决定着农业和采矿业的发展和布局;自然资源间接影响原材料工业和其他加工工业的发展和布局。资源的丰裕程度、质量、可及性和成本是保障一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资源的稀缺性又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限制条件。资源约束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大问题。要想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有效地解决资源的约束问题。
一、我国资源约束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资源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物质基础性作用,然而这种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与资源的高消耗的强相关性,也说明我国工业增长主要是依靠包括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仍属于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
(一)资源的空间组合不够合理,资源分布与经济重心错位
我国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限制了资源承载力,而资源配置状况不协调,则使我国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资源空间分布不匹配,资源组合错位,生产成本增高。南粮北运,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电东送,导致我国运输能力全面紧张,这是资本投入高而产出低的重要原因。西部水土资源不够匹配,西北土地资源丰富,但是严重缺水;西南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石灰岩地区石漠化严重,土地资源不足。
1.水土资源时空不匹配。我国南北资源组合差异也较大,长江以北平原广,耕地多,耕地资源占全国的63.9%,但水资源少,只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7.2%;长江以南则相反,山地面积大,耕地面积少,仅占全国耕地的36.1%,但水资源充沛,占全国水资源的82.6%。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匹配严重错位。
2.能矿资源分布与经济重心错位。能源、矿产为主的地下资源和天然草地相对集中于我国中西部,自然资源分布的东西部差别极为显著。长江以北煤炭占全国的75.2%,石油占全国的84.2%,而长江以南则缺能严重。东部沿海经济总量占全国60%以上,但是主要能源和矿产资源却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区,能源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水能资源分布不均,70%分布在西南地区、15%分布在中南地区,而经济发达、对电力需求大的东部地区的水能资源却很少;陆地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但天然气消费市场主要在东部地区,其中又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全国天然气需求量最大。
(二)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 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缺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 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m3降至1700m3-1800m3,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降雨与径流关系、产流与汇流条件都在发生变化,有些江河的天然来水量已呈现衰减的趋势。黄河下游频频发生断流、海河成为季节性河流,以及内陆河部分河流干枯。
目前,全国每年缺水量近400亿m3,其中,农业每年缺水300多亿m3,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达4亿多亩,年均减产粮食200多亿千克;城市、工业年缺水60亿m3,农村还有2400多万人饮水困难。天津市由于连续四年遭受华北干旱影响,为天津供水的潘家口水库水位已接近死库容,于桥水库已无水可供,直接威胁到天津市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尽管采取一系列限制用水措施,但水源仍难以保证。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生活质量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减少,而用水量却进一步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缺水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首要制约因素。
(三)主要能源矿产资源严重不足,将长期制约国民经济发展
“十一五”后,我国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突出,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可以保证或基本可以保证需求的只有26种,不能保证的有19种;特别是石油、铁、锰、铅、钾盐等大宗矿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已无法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供需缺口将持续加大。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只有 11种能依靠国内保障供应: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减少到9种;到2030年,将只有2-3种。而铁矿石、氧化铝等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矿产资源将长期短缺。从现已探明的主导性资源储量与人均可利用量来看,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不足5%、铝土矿不足2%,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人均值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2。主要资源的开采寿命和保证程度都较低。
(四)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土地资源稀缺将严重制约我国未来发展 我国各类自然资源人均值都低于世界水平,特别是耕地资源只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土地资源是难以有所增加,也无法从国外输入的,已成为我国稀缺资源。我国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并将继续降低,随着人口压力增大,这一趋势将严重制约我国未来发展。
我国稀缺的耕地资源不仅人均数量少,而且后备资源不足。我国后备宜农荒地面积仅3334万公顷(5亿亩),其中分布在草原地区的约1334万公顷(2亿亩),适宜种植人工饲草,分布于南方山丘的约467万公顷(7000万亩),主要作为果树和经济林木用地,而主要作为种植粮、棉、油的农作物用地约 1334万公顷(2亿亩),如果全部开垦,按开垦系数0.5,计算净面积只有667万公顷(1亿亩)。与人口大国印度相比,印度不仅耕地面积大约1.68 亿公顷,人均占有0.2公顷,而且还有后备耕地资源1亿公顷,远比我国丰富。
(五)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承载能力下降
我国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为1.9亩(约0.13公顷),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人均森林蓄积量为9.048m3,仅为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目前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多,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已位居世界前列。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发展,直接威胁到我国居民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
二、我国资源约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处于粗放状态,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资源的低效利用加剧了资源短缺问题,并且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我国每创造1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的经济产出与资源投入并不匹配,资源使用效率远远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为0.4,仅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2;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每万美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倍、4.8倍、4.9倍、4.9倍和4.4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3%,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和 20%,而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目前也只有68%。
(二)消费结构升级,加重资源供给压力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结构亦随之发生巨大变化。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7%和43.7%,而2001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38.2%和47.7%。购买住房、汽车等消费品逐渐成为主要消费趋向,导致与之联系密切的钢铁、石油、水泥等重要资源的需求量大增。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形成,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资源的消耗大国。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煤炭、钢铁、铜、水泥、铁矿石、氧化铝等重要矿产品的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2011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0%。煤炭消费量增长9.7%;原油消费量增长2.7%;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2.0%;电力消费量增长11.7%。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1%。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消费量8.4亿吨,增长9.0%;精炼铜消费量786万吨,增长5.2%;电解铝消费量1724万吨,增长 12.1%;乙烯消费量1528万吨,增长7.5%;水泥消费量20.7亿吨,增长11.2%。
今后我国能源消费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经济学家曾对未来2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能源缺口做了分析。到2020年,我国的一次能源总需求量为40亿吨标准煤,即使在大力实施节约能源的政策措施后,至少仍需要32亿吨标准煤,能源缺口为5亿-6亿吨标准煤,而且有可能做不到8亿吨标准煤的节能指标。2013-2018年,我国将迎来2.4亿~2.6亿吨铁的年消费高峰,21世纪头20年铁的供给缺口为30亿吨;2019-2023年我国将迎来530万-680万吨铜的年消费高峰,21世纪头20年铜的供给缺口将达5000万-6000万吨;2022-2028年,我国将迎来1033万吨铝的年消费高峰,21世纪头20年铝的供给缺口将达1亿吨。
三、我国未来资源战略对策
(一)积极有效推动产业转移,产业发展与区域优势资源相匹配
产业有序转移,以及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相结合、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基本要求。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必须着眼于国家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的大局,合理规划产业转移的方向和重点,促成区域间形成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东部地区产业基础好,经济发展较快,应着力将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加快发展高端、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引领和带动全国工业的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应将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在土地、劳动力、原材料、能源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梯度分布、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水平
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对资源消耗依附度低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提高低消耗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从而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附程度。为了促进我国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体系的建立,必须加强对这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改造这些传统产业,不断增加其科技含量,降低其对资源的消耗,另外,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关键性技术的推广,通过这些关键性技术的推广,促进不同行业快速提升技术水平。 选择低度消耗资源的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建立以高效、节能、节约原材料为中心的工业生产体系。建立以节省运力为中心,以公共交通为骨干的节约型运输体系等。上述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可以大大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传统材料的消耗,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向高效、低耗发展新阶段,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建立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是简单地用行政的办法去节水,其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明晰初始水权,建立和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体系;要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水权交易市场;要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
围绕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与此同时,探索建立最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管理的良治。
(四)充分利用国内资源,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利用国际市场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
我国传统的资源战略,具有极大的封闭性。从目前资源战略演变的趋势看,建立在比较成本基础上的优势互补,余缺互济的资源战略是主流。因此,充分利用国内资源,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应是我国资源战略的核心,因此,对我国短缺的矿产,或品位低、开发条件差的要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进行调剂。利用国际市场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一些短缺资源还可以到资源丰富的其它国家投资建厂,建立我国的海外原料基地。
1.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提高重要资源保障能力。我国资源开发的立足点是国内,充分地利用国内资源,提高重要资源供给能力。我国资源种类较全,大部分资源国内可以满足,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也不允许用大量硬通货进口原材料。应加强国内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快大型煤炭基地的规划建设,确保发电、重点行业和居民用煤需要;加强电源和电网建设,强化电网调度,保障供电安全;在干旱地区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和抗旱应急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是保障我国未来发展的基础。
2.加快实施开发境外资源战略,建立境外资源基地。要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发利用境外资源,稳定资源供给渠道。组织好石油生产和进口,加大铁矿石、铝矾土和其他重要矿产品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增加接续资源,努力开拓海外资源。通过境外风险勘探建立境外矿业生产基地,是当今国际矿业界的发展趋势。海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风险大、投资多、周期长,我国政府要通过制定规划、政策扶持、信息服务等为企业铺路搭桥。应尽快改变单纯依靠贸易进口资源的状况,采取贸易与开发并举,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国外资源。我国石油、有色、冶金工业已向海外迈出了勘探开发步伐,并取得一定成效,为进一步实施开发境外资源战略积累了经验。
3.组建跨国矿业集团,积极参与国际资源分配。国际矿业的发展趋势是企业大型化和国际化,所形成的跨国矿业集团极力控制国际资源并积极参与国际资源分配。从总量上看,我国的钢铁、煤炭、石油、化工、建材等产业均可以与发达国家相较量,但我国任何一个矿业企业的规模都不足以与国外跨国矿业公司相抗衡。必须通过产业重组,组建若干与国外大型矿业公司相抗衡的跨国矿业集团,培养一批既懂业务、又熟悉国际经营的队伍,使我国跨国勘查开发矿产资源的国际竞争力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为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奠定基础。
4.积极实施多元化资源战略,保障我国资源安全。我国资源战略,不能建立在少数几种资源的基础上,多样化应是我国资源战略选择的出发点。因此,我国开发具有优势的煤炭、稀土、锑、钨、重晶石等优势资源外,对其它资源,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以优势资源为主,资源种类、结构多样的资源战略体系。实行进口来源多元化,分散风险。两次石油危机后,大多数石油消费国意识到,过分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具有极大的风险。美国把中东作为政治、军事不稳定地区,尽管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很大,但美国还是在减少对中东地区资源的依赖程度,把油气供应地分散到世界各地,以保证资源的安全供应。日本也把进口来源的多样化作为分散风险的重要战略之一。
(五)改革征地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首先,严格执行保护耕地的政策,有效实施农村土地整理和“空心村”治理,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的土地,只有依靠土地复垦与平整,农村集中居住等方式实现。其次,控制开发强度,我国山地多、平原少,目前能够用于开发的面积不到国土面积的3%,今后适宜城镇化和工业化开发的面积不多。再次,调整空间结构,有序扩大城市的居住空间、公共设施和绿色空间,保持农业生产空间,逐步、适度地减少农村的生活空间。
我国的工业用地将越来越紧张。有限的土地资源,将向效益好的企业倾斜,申请工业用地,要严格考察评估土地的投入与产出效率,提高地均投资强度和地均土地产出,有效引导工业用地向投入强度大、产出效率高的项目倾斜。
(六)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建立良性循环机制。强化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产业等经济手段,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改革不合理的资源定价制度,使资源价格正确反映其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合理提高各类排污费征收标准。继续限制原材料、粗加工和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的出口。探索推行资源环境资产化管理和环境产权、使用权交易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竞争的资源初始产权配置机制和二级市场交易体系。改革生态环保投融资体制,重点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等市场化条件较好的领域推行政府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投入主体,实施市场化、社会化运作。
2.建立和落实责任制和问责制。建立完善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约资源和环保型企业发展。严格执行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许可制度。抓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
3.进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治化建设。要根据在建设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新的法律,修订原有法律。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环保要与其他执法部门和各级主管部门加强协调,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人大监督,开展政协监督舆论监督发动群众监督,健全资源环境执法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