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律师》编辑部投稿边疆民族自治地区扶贫开发初探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4-11-19 16:22 热度:

  边疆民族自治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中农村又是边疆民族自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中云南省农村贫困人口居全国前列。加强西南边疆民族自治地区扶贫开发研究,对于宏观层面的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对于微观层面的有效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边疆民族自治地区的扶贫开发,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分析边疆民族自治地区贫困的表现形式,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相协调的扶贫体制机制。

  关键词:《中国律师》编辑部,边疆民族自治地区,贫困,扶贫机制

  一、红河地区现状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南部,下辖2市、11县,基本特征是多山区、多民族、贫困人口多、边疆线长;有10个世居民族,395万人口中,哈尼、彝、苗、傣、壮、瑶、回、拉祜等少数民族有21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6%,河口、金平、绿春三县与越南接壤,边疆线长848公里;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不平衡,是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典型代表。

  由于历史地理等深刻原因,该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州13个市县中,有7个县是国家级贫困县,100多个乡镇中,有近一半的是贫困乡。尽管近年来扶贫力度加大,但是按云南省贫困人口的新规定来算,全州尚有117万农民属于低收入的贫困人口,占农民总数的36.1%。由于州级财力有限,7个贫困县财政自给率达 26.33%。

  民族贫困是民族地区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社会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边疆少数民族的贫困,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

  二、边疆民族自治地区贫困的主要表现形式

  1、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红河州11县人均GDP为7823元,比全国少14875元,比全省少4764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452元,比全国少 2488元,比全省少830元。以红河屏边县为例,2011年全县贫人口仍有8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4%。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和高寒山区,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科技文化落后,自我发展能力弱,返贫率高。

  2、产业扶贫开发难度大,贫困群众可持续增收难

  农业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作用在减弱。中国的农业发展出现了阶段性变化,即由原来的农产品短缺过渡到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再到提高农产品质量。这一变化意味着在目前农业经营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土地投入边际效率出现递减特征,对从解决温饱问题向稳定温饱并脱贫致富转变的扶贫工作带来影响。长期以来,边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失衡,对GDP和财政的贡献率十分有限。第三产业如旅游业、边疆贸易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开发不够,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

  三、和谐社会视角下边疆民族地区扶贫体制机制探索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是造成民族不平等、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

  1、把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古人有云:“边固在乎兵实,兵实在乎屯田。”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国防要冲。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民族团结,对构建和谐的国内国外环境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①下大力抓好现有扶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目前,国家有许多深受贫困群众欢迎的扶贫政策应保留,比如,“整村推进”重点村、科技产业扶贫等,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使其长期发挥效益。

  ②积极发展对口支援。对口支援是改革开放以来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一种有效的政策形式。

  2、切实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边疆民族自治地区要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扶贫的力度的历史性机遇:

  ①继续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

  ②不断加大本地区财政投入,在保证原有投入力度不减的情况下,逐步加大扶贫资金自给投入,建立起扶贫资金随财政收入增加而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

  3、突出产业扶贫开发,实现扶贫开发可持续发展

  ①发挥“边”的优势。边疆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自身处于国际大通道枢纽、结点的区位条件,大力实施国际通道经济带动战略,使边疆民族地区形成对内对外双向流动的、开放式的经济体系,形成资金、技术、资源向沿边汇聚的“洼地效应”,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经济。如红河州在巩固提升粮、蔗、茶、畜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培植竹子、咖啡、坚果、核桃、石榴、烟草等可支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型特色产业;建立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逐渐形成“龙头企业+基地+贫困农户”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

  ③充分利用边疆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开展跨国旅游,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以旅游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4、采取特殊措施,加大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扶持力度

  实践表明,杜绝返贫现象的最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的自身素质,这才是真正的“造血机制”。要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应采取特殊措施。

  ①在免书费、杂费的基础上,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对受高等教育的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助学金制度。

  ②在高等院校开设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班,通过定向招生、增加招录名额、降低录取分数等多管齐下的措施,增加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大学的机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

  综上所述,边疆民族自治地区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一个特定区域,边疆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及贫困问题非常突出。加速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发展,缩小与其他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不仅能够为民族团结进一步打牢基础,还能够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创造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报告;

  [2]屏边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年报.2008(内部资料);

  [3]红河州“十一五”扶贫开发情况汇报;

文章标题:《中国律师》编辑部投稿边疆民族自治地区扶贫开发初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2381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