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洛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摘 要 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中说过:“我们不应该将生活的审美当作是一个给定的东西,或者是人类知觉品性中的某种必然的东西,它不是说一旦被发现,就可以用来复述所有以前的人类存在状况。相反,我们要研究的是他的形成过程。”“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今年来我国学术界高度关注的话题,那到底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我国学者讨论的焦点在哪里?怎么去深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呢?
关键词 社会学论文范文,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活动,文化属性
而德国学者韦尔斯在《重构美学》中提出全球审美化、经济基础审美化、物质审美化等,他认为,“审美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首要策略”。事实上,不仅仅是西方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审美化,我国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审美化”。这就以至于当代社会的形式越来越像一件艺术作品。
在当代社会技术、设计以及风格化,“美学”已经渗透到现代生产中,商品也越来越具有文化属性,并且这种文化属性不再像蛋糕上的酥皮一样,仅仅是商品的一种装饰,而是已经融入到商品内部。例如,以前在美术馆欣赏的绘画作品现在图像无处不在,(图1)不但可以在家里的墙壁上看到,甚至还会出现在一些大小餐厅或咖啡厅。(图 2)此时,这幅画不仅仅蕴含着本身的绘画初衷,还会附带着一种商业的装饰属性。再比如,以前在音乐厅聆听音乐,现在到处可以听到流行歌曲,不但在广场、商店,甚至每个人的手机上都可以随时听到。此时的这首歌很大程度上附带着一种宣传和引人注意的作用。可以看出,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化的距离正在消失,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
日常生活正愈加审美化,从而导致美学概念的不断扩张。韦尔斯写到;“毫无疑问,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美学勃兴。”审美化已经明显的见之于都市空间中,无论是购物场装点得格调不凡,时髦生气。这股潮流甚至影响到了郊区和农村,小到铺路石、门户把手和所有公共场所都没有逃过这场审美化的大勃兴。
那么,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否适用于当下的中国,当然,两种截然不同的争锋相对的观点产生了。反对者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墨子说;“故食必常饱,然后求其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这都是一种审美化的现象,同时也表明了消费者在物质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后,就会追求审美需要。再如原始人在长矛和标枪的手柄上刻上花纹,这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便于把握。从人类早期的劳动工具可以发现其中功利因素和审美因素原初的天然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消费者面对日益丰富的产品,不仅重视它们的使用功能,而且越来越重视它们的审美功能和符号象征意义。事实上,我国的广大消费者已经受到经济审美化的影响,并且享受到经济审美化的成果。
例如,江苏常熟波司登公司在2007年与美国杜邦、日本伊藤忠成为全球三大羽绒制品生产企业。1990年代我国数家羽绒制品企业都始终停留在保暖的原始目标上,常常陷入反击销售的价格大战中,企业亏损面达八成。就这样不但淘汰了很所实力不强的企业,也淘汰了一些原本实力雄厚但销售理念陈旧的企业。 1976年,年轻的高德康带领11位农民白手起家,成立山泾村缝纫组,“8台缝纫机的故事”讲述着创业者的艰辛。创业之初,披荆斩棘、风雨兼程,波司登的光辉历程从这里开始。在1995年提出了“防寒加审美”的羽绒时装的理念,以“轻薄美”代替了“厚重肿”,从而引发了羽绒服行业的革命。当年就从羽绒服行业的一个小字辈一跃成为全国销售第一。波司登羽绒服以成倍的发展态势,连续11年稳坐中国销量第一的宝座。(图3)消费者在享受产品的使用价值时,也在享受产品的审美价值。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我们不应该拒绝和否定,而应该积极地面对,认真地研究。因为这正是在寻求我们的竞争策略,扩大我国的市场和增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深刻的表明了艺术对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位移影响。
图3 波司登公司Logo
图4 波司登工厂大批量生产
韦尔斯把日常生活审美化区分为两种:浅表审美化和深层审美化。顾名思义,浅表审美化指的是物品的装饰、包装、外表的肤浅美化。例如在1851年于伦敦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蒸汽机、纺织机上布满了哥特式花纹,金属椅上油漆了装饰性的木纹,这些过度包装都是浅表审美化,受到了许多业内人士的嘲笑和批评。
而产品内部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功能和审美的统一则是深层审美化的表现。例如,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主导他的形式语言是一块块对角斜切面,仿佛将这个三维的形体越来越化解为二维平面,如此愈是向上,角度愈小。(图5)稳固高层建筑物的一个办法是把重量向边缘转移,这样大楼就可以像两腿叉开站立的水手那样经受风暴的袭击,方法是每隔13层楼用预制件像晶体管天线一样把贝聿铭设计的塔楼横向加固。而那些斜构件使大楼纵向和横向的负荷全部转移到四根角柱上。(图6)为了强调在结构上可行在美学上同样可行,贝聿铭把每隔13层楼对塔楼进行加固的斜构件和横向桁架用红笔圈出。贝聿铭说:“如果我们不把结构表现出来,这幢楼就不会显得舒适。它又如同中国的竹子,节节升高象征着品格的升华。(图7)我们可以像“阅读艺术作品一样”阅读这座建筑,以审美的态度来欣赏它。它的现实层面和象征层面和谐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的形式语言是从结构内部合乎规律地产生出来的。也可以说,任何产品的深层审美化都应遵循这样的原则。”
我们如何把深层审美化研究引向深入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有效的路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当代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实践活动,对不同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具体的、实证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和归纳深层审美化的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新的实践,是美学理论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4.
[2] 韦尔斯.重构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3] 徐子方.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