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的文化活动空间,加之其所承载的人类特有的文明形式——图书,其建筑自身便具有了特殊的价值,这种特殊价值就是体现在它能够让每一个走近图书馆的个体生命有一种面对书籍的敬慕感,有一种渴望获得知识的崇高感,有一种心灵归依的宁静感及审美精神的家园感,从这样作用去看待图书馆,我们便会对图书馆外在的直观形象——建筑,提出一种高格调、高品位的要求,就应该转换通常的、惯例的思维方式,去追求一种真正体现了图书馆建筑特有的样式。
摘 要:图书馆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域、一个城市形象的文化标识,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座学府、一个区域独特的文化内涵,因而,图书馆建筑应是一个有别于其他建筑的特殊建筑,本文从图书馆建筑是文化的特殊标识、当代中国的图书馆建筑要明确地突出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提倡图书馆建筑要展现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三个方面说明图书馆建筑应是一个融文化性、民族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充满魅力,令人向往的圣地。
关键词:图书馆论文范文,图书馆建筑,文化性,民族性,艺术性
正如像世界文豪、原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所说的: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是一个非常内涵的比喻,那么,这个样式应该具有什么基本特征呢?作者认为图书馆建筑应是一个融文化性、民族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充满魅力、令人向往的圣地。
一、图书馆建筑是文化的特殊标识
图书馆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域、一个城市形象的文化标识,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座学府、一个区域独特的文化内涵,因而,在我们图书馆界的观念中,首先就应把图书馆建筑视为一个有别于其他建筑的特殊建筑,图书馆作为传承、流通、收藏文化的殿堂,其建筑形式本身就是文化的外在地标,因此,我认为图书馆建筑理念,首先应以其所在地域的文化作为其核心要素来设计、来谋划,这是我们思考图书馆建筑理念的出发点。为什么是文化呢?其一,它首先与图书馆的特有功能相适应,我们知道图书馆不是一个流通时尚商品的购物中心,也不是一个跨国集团的金融大厦,它是一个跨越时空、保存人文、汇集典籍的文献中心,因而,图书馆建筑应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感,而不是仅仅具有外在视觉冲击力的当代时尚感,后者不是图书馆建筑的本体。其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域、一个城市的主体,是其确证一方水土、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从根源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土地上所积淀的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精神的遗产,也是一个地域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因而,文化才是内在地表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身份认同,才是有着自我原创的地域品牌。无论是相对于国内城市同步发展的今天,还是相对于全球化的时展,文化的主体意识都越来越成为值得格外珍贵的自我认识、自我确证、自信自强的精神财富。因而,能以图书馆建筑的形式去再现自己的文化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一座学府自信自主的标志。其三,以自身地域的文化为核心而构建图书馆,还因为文化是一个内在的连续性的过程,其实,人类任何文明的进步,都是以其自身的文化为内在逻辑的。人类学家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传统文化是保存先人的成就,并使继起的后代适应社会的一种既定存在形态。若没有传统文化,现代人绝不会比类人猿更聪明。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也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延伸。”因而,图书馆作为当代文化实体的标志性建筑,它绝不是后现代意义上的时尚元素的拼贴,是某种“新的思想”的再现,它有着精神根基的文化传承,有着历史的、连续的、主体的回归。美国艺术家斯特拉文斯基说过:任何不属于传统的创新都是抄袭。其一语中的地揭示出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传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潜藏着某种现代的因素,而那种所谓另辟蹊径的现代创新,不过是一种传统的现代翻版而已。因而,在现代图书馆建筑理念上,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不要外在地追求所谓的创新,更不能把体现传统文化样式的建筑风格都一概说成是守旧的、沉闷的、毫无新意的、没有时代特征的过时样态,与其说这种体现文化历史样式风格的图书馆建筑是过时的,还不如说是我们缺少一个真正对有价值的事物的内在思考和认识,是我们自身还没有理解、领悟经过历史沉淀的事物,往往是有着永恒价值的,是真正经得起时间的验证。相反,那些时尚新潮的东西,恰好是最经不起人们审视的目光,最经不起审美的追问而很快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事物。反思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各类图书馆建筑的多元化观念,让我们去比较一下近年来新建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其中的得失对当初的决策者和设计者来说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都会被时间这个公正的评判者所裁定。那么究其根本,我们应该明确地意识到那种对图书馆建筑理念本质缺少反思的实践,必然在它的现实中留下真正的“遗憾”,而这种遗憾不是别的,正是我们对图书馆建筑的特殊性及对自身文化缺少真正认识的后果。
二、图书馆建筑的民族性
如果说强调图书馆建筑的文化性是从主体自身来看的话,那么倡导其民族性就是从与其他外来民族的对比中来确证自我,如果说图书馆建筑的文化性是对其内在的把握的话,那么强化图书馆建筑的民族性则是对其外在形式的把握。当代中国的图书馆建筑要明确地突出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因为文化总是特定民族的文化,总是具有某个民族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图书馆建筑的民族特性从根本上讲也就是一种民族审美精神。民族审美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的思维定势、道德观念、价值准则、性格禀赋的心理倾向以及民族凝聚力、自信心、荣耀感等因素的总和,是一个民族文化最为本质、最为深刻的体现。正是包括了审美意识在内的这种民族精神赋予了我们图书馆建筑的灵魂和生命,培育并形成了建筑设计中的创造表现力和建筑环境中的凝聚亲合力。我们知道凡是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我们所熟知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正是通过位置、布局、装饰等空间的形式化方式,表达出其特有的民族心理、道德、伦理、宗教、哲学、美学等价值观念,在相当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还形成了一系列建筑设计和装饰的民俗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作为整个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为中国民众各阶层享用、遵从,是民族化的具体表现。以我国著名的国家图书馆为例,它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紫竹苑公园北侧,是一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群。建筑主体是仿古形式,大厅内装饰着大型陶雕、壁画,室外是中国式的庭院,配有雕塑,整个空间组合错落有致,布局严谨,承袭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精萃,与周围环境相映成趣,浑然一体,是我国图书馆建筑艺术的当代典范。今天,在国际化和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我们这些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现代人既不能一味地封闭自己,也不能完全西化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正如贝聿铭大师所说:“中国的建筑要有中国人的面孔,就要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因此不能简单抄袭西方的东西。”所以说我国当代图书馆建筑应该立足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并结合现代中国社会生活需要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文化。
三 、图书馆建筑的艺术性
如果强化说图书馆建筑理念的文化性和民族性是基础、是根本、是继承、是纵向的时间维度的话,那么提升图书馆建筑的艺术性则是发展、是时尚、是创新,是横向的时代意识。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价值取向都具有其独特性,提倡图书馆建筑的艺术性就是要立足时代,超越传统,就是要展现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图书馆建筑的艺术性首先是以它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为前提而言的,也就是说这种艺术性是以对自身文化的充分吸收并融合民族化形式为其创新基础的,因而,它不是一个后现代意义上的没有民族文化传统渊源的所谓全新的东西,也不完全是某个建筑大师灵光一闪的杰作,而是要把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相融合,要推陈出新,这里思考的核心是如何在表现现代化与民族化之间建立联系。回过头来想一想,图书馆作为保存、继承与发扬人类优秀知识文化的枢纽,作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象征,其建筑当属文化建筑范畴,设计时要力求将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相统一,既体现民族和地方特色,又强调时代特征,融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于一体,同时,借助于独特的人性化设计来营造舒适的人文阅读环境。事实上,那些现代感强、民族风格浓郁、功能好的图书馆建筑,正是通过对文化要素创造性地重构,便可同时表达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文明的含义,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寻找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契合点。其实,传统在现代化中是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及其程度,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解释,解释体现我们的观念,解释的过程就是传统的意义得到显示的过程。例如2005年建成的南京财大仙林新图书楼,一座矗立在扬子江畔六朝古都南京紫金山下绿色原野上的现代化图书楼,其造型为一座富有江南文化风格的退层扇形建筑,其独特新颖的造型,本身就是一件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品。其中,很有特色的是将现代元素与民族风格相叠加,如两厢庭院在绿色葱笼的中央各置抽象艺术雕塑二组。庭院地面采用由鹅卵石拼组成含民族风格图案的小径,小径两边有镌刻经典励学名句的文化石散置其中,形成典型江南庭圃布局,透出浓浓江南文化气息。因而,像南京财大这样的现代图书馆建筑在外观造型上鲜明地表现了时尚特征与民族风格相统一的图书馆,表明了当代图书馆建筑的艺术性与民族形式及传统文化是可以充分相协调、相融合的。
人们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和“物化的历史年鉴”,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图书馆建筑更是反映出其地区、其民族在各历史时期的文化要素和历史积淀,即“建筑美的深层意义,在于表现自身的文化”,因此,对于当代图书馆建筑我们更应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一个有着历史和人文价值,一个经得起时光验证的民族生存智慧是可以赢得未来发展的空间的,因而,我们也会有充分的自信心和足够的自豪感,相信那些以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的形式并结合时代艺术风格而成就的当代图书馆建筑一定会具有永恒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玉娥.论图书馆环境艺术[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6,2(3):22.
[2]陈道辉南京财大仙林图书馆装饰设计的思考[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4.5(03):96-99.
[3]汪洋.新古典主义装饰[J].世界美术,2005.3(5):33.
[4]成湘文.探索建筑内部空间的生命元素[J].现代装饰,2003.8(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