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居住系统中的大多数群体的生产、生活活动与环境问题上的各种突出矛盾,结合现在所居住城市的生活质量现状,总结我国现在已经有的城市规划理论及其规划过程中已经或者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重点在于使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
关键词:生活质量,人居环境,城市规划,自组织理论,反规划,协调发展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的科学理论,其理论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于是有人逐渐地开始从自组织的哲学视角来分析我们面临的问题,寻找适用的科学方法来寻求突破。
1人居问题的现状
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陈可石说过,一个城市的发展主要有三个层面:经济、环境、文化。所以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一定要在三个层面上都做得很好。
近日举行的“中国特色城镇化论坛”,充分反映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成效:3亿多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1%。然而,这当中有1.28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城镇户口及享有城镇居民待遇,这种现象被称为“半城市化”。上述数据充分反映了经济发展了,但是人们的生活质量却是缓慢前行,有时甚至是在后退的。
1.1人居环境问题
缪尔达提出“循环累积因果论”,指出“市场经济的力量正常趋势与其说是缩小区域间差异,不如说是扩大区域间差异”。他认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要素流动中,不仅劳动而且资本也会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大量集中,政府规划部门对城市的规划主要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目的,进而忽略了协调城市之间与城市各区域之间的经济的平衡发展。于是,城市人居环境的污染,生活质量的相对下降;现在大部分城市集中性的功能区域的划分,造成居住区域、工作区域、公共服务区域相互分割开来,这就增加了居民在往返上下班路上的时间,交通也变得拥堵不堪,这也使得城市越发地缺乏人性关怀。
1.2人居环境现状
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大量地涌入城市,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剧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性,使得城市问题更加突出。
面对着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质量未能很好的得到改善提高的情况,政府开始规划城市的居住环境,试图把人民的生活质量同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步起来。
2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是引导城市发展的主要手段和城市发展政策的主要工具,通过土地使用的合理规划,克制市场失灵以实现城市的高效发展,解决人的生活环境与自然协调发展。如今我国大部分城市现行的规划方式都是大规模的以经济利益为动机的政府主导型规划,带动了各个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全国的城市化进程。
2.1政府主导型城市规划
现在的大城市发展基本上呈推大饼的形态,造成居住区域、工作区域等严重分离,这样增加了交通量,市民大量时间在路上奔波,城市效率严重下降,这也是政府完全主导型城市规划出现的弊端。同时由于街道商业化的经济利益驱使,大量的商品房拓宽,减小了道路的间距,使得交通拥堵不堪。
这种规划基本按政府的意愿来对城市以及周边地区进行的,完全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打乱原有的生态系统,极少考虑到城市及周边地区系统的整体性。“大树进城”美化了城市,却破坏了原本的生态;城市按功能划分区域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修地铁更是抬高了周边地区的房价,增加“半城市人”的经济负担。
2.2差异性城市规划
目前,虽然我国政府已有一套从城镇体系到城乡一体化的完整的规划体系,但是城市设计尚未取得令城市主体都满意的成效。人们也渐渐意识到,居住在舒适、健康的城市远比工业发达的城市更让人觉得是在享受着生活。于是就有学者提出差异性的规划,尊重文化差异,通过辨认文化特征、揭示未来的选择和为地方的发展和进化提供空间框架而制定的规划。
差异性规划,也可以理解成未来的城市设计与原有的规划体系相互衔接,即把生态形态或者已有的建筑形态纳入到将要实行的城市规划中去,以求最大地避免资源的浪费,避免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
3“反规划”在城市化过程中的运用
在实际中,不难发现,现行的差异性规划几乎还是在尊重人文的情况下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没有得到相应的控制。可见“规划”本身就是一种外在的推动自然界朝着某个方向前进的力,一种破坏生态系统内部超循环的外部因子。
于是有人提出“反规划”的城市规划理念,即尊重自然、尊重原始生态系统的内部自我协调,把未来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放在战略意义的地位来。
3.1“反规划”的提出
“反规划”是自组织理论在城市规划问题上的首次运用,主要是针对人类对自然过多的主导行为,反对城市化不合理的急速扩张,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能力,调节有望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问题,甚至是人类问题。
在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无序扩张背景下俞孔坚首先提出来“反规划”,主要是指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方法论。俞孔坚说过,好是建筑,一定是节省的,一定要符合大自然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的规律。节省,不仅应该成为我们评价人居设计好坏的标准,而且应该在审美范畴中起到决定其存在意义的衡量指标。
3.2“反规划”不是不规划
“反规划”不是简单的反对规划,而是一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途径。与通常的“人口-性质-布局”的规划方法相反,“反规划”强调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的真实性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是对快速城市扩张的一种应对。“反规划”削弱人为力量对生态系统的主导作用,是自组织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初次运用。
4结束语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相应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成功案例以及以往经验,正视我国规划的缺点与不足之处,及早地规避在快速发展生产、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严重破坏。期待人们能够辩证地深入看待和研究城市层次的人居环境,达到经济建设与自然系统的维护同步发展,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周干峙.我所理解的吴良镛先生和人居环境科学【E】.吴良镛学术思想研究,2002,(26),第7期
【3】 韩晶.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4】 鲍健强,胡平,曹增节,等.自然辩证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 杨贵华.自组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俞孔坚.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系统的精明保护【J】2008,自然资源学报,23(11):93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