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角下的城市记忆传承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9 16:27 热度:

  摘要:城市文化是现代城市的灵魂,影响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城市记忆的传承依赖于城市文化的延续,城市记忆传承要靠公民的文化自觉。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记忆,文化自觉,
  
  文化是每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沉淀、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文化对于塑造城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一个城市有了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又会反过来影响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影响到城市经济元素的聚集。
  一、文化是城市记忆传承的灵魂
  城市的形象取决于人们对她的历史记忆,历史记忆无疑就是一种文化的接续,它播撒着建构城市内蕴的人文精神。城市记忆是就是一个历史的记忆,它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城市化的今天,城市拆迁每天都在进行,就是生活在这个城市当中的人们,也会有迷失自我的感觉,好像一夜之间就不认识自己一辈子生活的这片土地。正所谓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花开花落,物是人非。一座城市如何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仍然保留住历史的记忆,留下美好的回忆,不是简单地把老旧的一砖一瓦留下来,而让人铭记于心的是这座城市文化品位。就像是人们常说的北京是属于历史的,到北京登长城、逛故宫、游颐和园,这都是历史留给后人的;上海是现代的,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虽有外滩和新天地,但它的意义远远不止如此,它代表着中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城市记忆的传承靠的是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自觉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是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是一种执著的文化追求,是一种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作为城市主体的人民应该明白自己生活城市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城市记忆的传承不是要“复旧”,不是“文化回归”,而是让老祖宗的文化和我们的新文化和谐、延续,那么我们的城市就成了有文化生命的主体。
  二、城市记忆传承面临的问题及探究
  城市是经济、文化、人类文明的载体,城市拆迁改建,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在拆建过程中,遇到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不利于新城的建设,究其原因,无外乎这些原因。
  (一)狭隘的文化视角:小民意识
  城市文化是属于生活在其中的所有人,而每个人又不能代表着这座城市。有人把北京称为政客的城市,上海是商人的城市,只有政客没有民众,只有商人没有顾客的地方都是不存在的。在城市改造工作中,领导者不能仅仅看到眼前利益,只为自己的政绩穿上漂亮的外衣,而让城市形象流于一般,通俗的和其他城市没有两样,就像是把北京的四合院拆了盖高楼大厦,那京味可就逊色不少。一座城市的记忆是丰富多彩的,城市记忆是留存在公众的世代相传中,而不是干瘪的留在地方志、档案馆里,因此公众对地方文化的认知水平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延续。
  (二)利益的驱使
  房地产热,促使城市一寸土地一寸金。商人们眼睛盯上了那些老旧建筑,尤其是位于黄金地段的古建筑。例如前不久某市在拆迁时却把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有西周邢侯、贵族墓葬,先商及商代中晚期遗址,却被无任何报批手续的施工单位挖掘破坏,这个事件被人们戏谑为“祖先坟上肆意动土”。利益也是当下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文化层面低
  现在城市居民的文化悬殊比较大,整体文化水平仍有待提高。文化水平制约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改造不单是当地政府的大刀阔斧的运作执行,更需要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强制拆迁与“钉子户”的对立,表面上是利益之争,实际上是政府的文化意识与民众文化意识不同。当文化意识形态出现较大的偏差时,需要相互间的妥协,而非暴力与死亡。例如美国议会建立时,由于大州和小州人数相差很大,如果按照人口比例决定议员人数,小州的利益难以实现;如果平均分配,大州就会吃亏,为此美国人争论不休,最终达成妥协:同意国会众议院以人口比例确定人数,参议院不论州的大小,每州两名议员,以保障小州的利益。因为妥协,历史没有陷入僵持,反而成为历史的进步。
  
  三、文化自觉视角下城市记忆传承的方法
  
  城市拆建是生活在这个城市人的大事,每个公民的自觉意识关系到城市文明程度,信誉程度,不只是某些人的意志的体现,因而公民的意识事关重大。
  (一)提高公众的城市文化认知水平
  一方面,充分发挥地方文化事业单位的作用,比如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等,通过地方文化的集锦展览,让公众对地方特色文化有系统的认知,或者开展一些有影响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大家近距离了解我们的地方文化,尤其是年轻人。例如奥运会期间,北京有很多民族屋,大家可以亲眼看到早期的造纸过程,以及尝试自己造纸,教育意义非常深刻。另一方面,政府的大力倡导,提高地方居民的文化水平,例如瑞典高等教育实行免费教育,通过一系列的优惠、补贴政策,鼓励大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从而对于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起到刺激作用。再次,政府的文化自觉要早于全民自觉,政府的文化自觉对于城市未来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政府把文化自觉提到日程上,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才会跟随大趋势逐步提高。
  (二)人人为城市做公关
  保护我们的城市文化,除了国家的文物保护外,更要做好对大众的普及,因为他们才是文化真正的主人。只有全民的觉悟才能保护好这种文化,才能传承好这种文化。普通群众应是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参加者。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是所生活城市的主人,都有责任为之尽力,也有福分享受它所带来的精神和文化上的快乐。就好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样,所有生活在北京的人,齐心协力为奥运加油助威,无论是志愿者还是居委会阿姨、或者是打工者都在为文明北京、绿色北京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的繁荣昌盛、和平统一。作为历史文化艺术的创造者,如果老百姓都不知道先辈创造的文化艺术,那我们的文化传承就会断裂,就会失落,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悲哀。
  (三)人文精神比品牌更重要
  一座城市应有自己的“灵魂”——即文化定位。一经找准文化方位,这座城市便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或迷人的魅力。如果一座城市忽东忽西,四顾茫茫,找不准自己的文化方位,也就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有“音乐之都”美誉的维也纳,之所以魅力四射,就是做足了音乐的文章,注入了足够的音乐元素,形成了规模较大的音乐文化产业,聚集了一批音乐大师,孕育了高音乐素养的市民。音乐就成了维也纳的城市之魂。品牌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知名度,但仅靠物质品牌是不够的,上海不是因为有了外滩而闻名,而是因为上海经济发展了,外滩的知名度才随之提升。对于城市而言,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灵魂。
  总之,城市文化塑造了城市形象,城市记忆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城市再造工作需要文化自觉的支持,这种自觉必须建立在对地方文化品位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冯骥才.城市构建中的人文视野.2005年3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2、唐军.城市记忆——城市规划中传统与现代的思考.[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5年第19卷第3期
  3、张建国.重构城市记忆接续断裂文脉.[J]上海档案,2008(01)
  4、张颐武.文化产业和文化自觉.[J]民主,2006(11)

文章标题:文化自觉视角下的城市记忆传承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123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