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大学生党员就业观探析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9 14:59 热度: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党员的就业观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新旧就业观念的碰撞,使大学生党员就业、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指导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具备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对于学校开展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分析
  
  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许多复杂多变、摸不定的因素制约或影响着毕业生的正常就业和择业,当前大学生党员在整个就业过程中普遍出现挑刺现象,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工作开展,自身也出现“就业难”的现象。问题的存在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党员自身方面,外在引导已不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决定因素。
  1大学生党员就业观存在突出问题
  1.1就业期望值过高
  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党员其就业观念存在着期望值过高的现象。他们比普通的毕业生有更好的条件,所以“优势心理”的传统观念未冲破,没有将自己置于大众化教育及就业竞争的大环境中来客观的地评价和分析自身特点,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优势,过低甚至忽视了存在的不足,因此在就业单位选择上,收入高、声望好、工作稳定成为党员毕业生就业单位的首要因素。一些党员毕业生少了些许本应谦虚谨慎的态度,往往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仍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同时把身价抬高了,多了一些安逸享受,只求索取的思想,少了一些艰苦创业、奉献事业的精神。还没有做好到基层、到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思想准备。从而无形中抬高了就业“壁垒”!结果是大的机遇把握不准,良好的机会也频频错失。
  1.2过分看重职业稳定
  毕业生在就业时,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党员毕业生却将职业稳定绝对化,将其当作就业的唯一标准,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种种遗憾由此萌生。
  1.3就业“偏食症”
  党员毕业生自身条件较好,喜欢行政事业单位,而不愿意去企业;喜欢留在大城市;喜欢高薪技术和外资公司等高收入的企业,拒绝相对较低收入的单位;宁愿留在条件舒适却不能发挥能力的在方,也不愿意到条件相对艰苦但可以学以致用的地方。
  1.4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择业观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党员毕业生认为就业时的工作将决定其一生。其实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在人的有效生命周期内,职业的变更速度将越来越快,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概率越来越小,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越来越成为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第一次就业不理想,还有第二次、第三次就业机会。
  2影响大学生党员就业观的因素分析
  2.1缺乏规范的职业指导与清晰的职业规划
  据调查,目前全国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的不多,高级职业指导师更缺。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工
  科院校也只在近几年才开始重视和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因此,机构还不够健全,缺乏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内容简单化,学生心中的专业、有效、系统的职业规划指导“没有真正地起到作用”,
  大部分毕业生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职业定位不准确,就业观择业观出现偏差,从而不能正确地评
  收稿日期:2009-09-10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2008年“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研究课题(08DJ003)
  作者简介:陈雁(1961-),女,吉林东丰人,广西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党总支书记,从事高校德育研究.
  
  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等,直接影响了就业的成功。
  2.2人才就业市场不完善
  大学毕业生在国家的关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市场实现人才资源配置.而人才就业市场尚未形成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全国性大学生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需要改革。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不灵,供需沟通渠道不畅,很多用人单位不招外地毕业生和女毕业生,这些都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3部分用人单位对地方院校大学毕业生存在一定程度偏见
  这些偏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在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一定不如重点名牌院校的毕业生,“重点大学生强于一般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强于本科生,应届毕业生强于自考生”,是用人单位流行且比较坚固的用人观念。在当今盲目追求高学历和名牌效应的条件下,宁愿要重点高校的“劣等生”,也不要地方院校的“优秀生”。二是地方院校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各行各业都不同数量拥有地方院校的毕业生,部分用人单位认为要地方院校的毕业生,不利于本单位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甚至造成拉帮结派,高小团体等,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将会制约本单位的发展。
  2.4社会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转型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的这种急剧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3对策及建议
  3.1完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市场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已初步打破了“统包统配,包当干部”的基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实现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这一变革具有巨大的制度意义,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然而,就大学生就业市场而言,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作用十分有限,很难为大学生实现个人收益提供应有的准备。对此,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基础。第一,要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力度,以提高就业率,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据研究表明,学校帮助和学生的就业费用存在替代关系,学校的就业服务提高一个层次,可以使每个学生节约大约80元。第二,建立和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在社会转型期,就业模式的快速变化,政府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制度变迁带来的不适应和不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整合就业服务资源,提供各种就业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第三,从用人制度来看,国家的用人制度涉及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国家要加快人事制度(用人制度)改革,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成为就业行为的主体,减少中间环节,强化监督,提高制度效率。同时,国家要消除政策屏障,切实取消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进入指标(资格),户口指标等限制,取消限制地方院校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鼓励毕业生跨省市就业。
  3.2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深层次思想问题的解决
  所谓深层次思想问题是指隐藏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且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有很大影响的因素.这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主要涉及到对金钱、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的认识等。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解决好他们深层次的思想问题。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勇于正确地与大学生打成一片,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致力于他们深层次思想的解决。同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引导要分层次进行,对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等先进分子,应该用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严格要求他们,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与择业观。
  3.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
  一个人对其将从事的职业有充分心理准备,这是他事业获成功的基础。大学生从步入校门之日起,就应对未来职业进行现实思考,要研读一些关于“人力资源”或“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课程或文章书籍,争取对个人事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理论有些了解。大学生要胜任今后从事的工作,必须对职业价值与
  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充分的认识,大学作为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课,高校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增强其职业能力,通过教育,(1)使大学生能够仔细思考并分析本人的生活兴趣和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大致形成自己的事业追求和事业方向选择;(2)了解社会上各类工作,选择其中能够实现本人事业追求或符合自身事业发展方向要求的工作为职业,为自己确定基本目标、划分出大致的职业发展阶段;(3)明确选择符合职业目标要求且能够实现本人特定职业阶段要求的组织作为开始个人职业生涯的第一站。
  3.4转变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观念,树立大众化教育的就业观、人才观和成就观
  第一,转变用人单位观念。用人单位应该改变那种脱离实际,盲目要求高学历、名牌大学毕业生,要求有实际经验,甚至拒绝非名牌大学、专科生、女毕业生和应届毕业生的观念。树立切合实际的用人观念,主动接受各类高校毕业生,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大众化”。第二,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党员毕业生应当冷静面对社会的实际形势和发展需要,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一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发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调整自我期望值,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发展,好好把握住每个机会,做到“先就业后择业”,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杨清和,郭小兵,陈丁华,等.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建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2]杨春.突破障碍:就业中的八个关键词[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4).
  [3]杨春郁.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前沿,2006(2).
  [4]王越.浅谈如何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文章标题:地方院校大学生党员就业观探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115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