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和更新之社会学论文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3-08 09:56 热度: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建筑遗产丰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和更新,使之既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能保持和延续地域的建筑文脉,就是一件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分析了我国传统民居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了保护和更新的内容、项目、事实程序、住宅类设计模式和绿色建筑体系对传统民居的充实与完善,以期抛砖引玉,达到讨论和完善我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的目的,由于作者初学 、识浅,文中难免有误,敬请阅者批评指正。
  关键词:传统民居、地区主义建筑、更新、改建、文脉
  一、 中国传统民居的概述论文
  建筑以民居为主体,“传统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它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
  (1)类型
  中国民居种类繁多.刘敦桢先生在<<中国住宅概说>>一书中,按平面形式把民居分为九种,其中横长方形住宅是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间为明间,左右对称,以三间最普遍.四合院住宅在我国分布很广,北京最为典型.窑洞式穴居(见图1)分布在我国少雨的黄土高原地区,有单独的沿崖窑洞﹑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土窑洞,以及天井地坑院落式窑洞,还有少数民族和不同地区多样形式的民居。
  图1
  (2)文化传统
  民居是随着人们生活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水平、文化习俗和建筑技术。当地区和人们的社会条件改变时,它原有的社会含义就不复存在,但适合后人生活需要的传统形式却被继承下来,就形成当地民居的文化传统。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我国的诸多民居中,可以看到多民族和各地区的特征,如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内蒙的蒙古包、江南的吊脚楼、中原的平房、湘鄂等地的竹楼、福建的土楼……等,都强烈地表现出民族和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3)结构布局论文
  中国传统民居的结构布局有着:清晰的流线、完整的格局、明显的主体建筑、建筑组合体和渐进的层次。
  1、清晰的流线
  像北京这样的历史名城,城市划分为几个主要区域,如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和西单,每个区又有主干道、次干道、街坊道路和胡同小巷,市民可经过街道进入小巷到达住宅,生活组从整体到局部、从社会到居户的流线层次非常清楚。(如图2)
  图2
  2、完整的格局
  传统民居多以“方整的格局”为其特征。北京的三合院、四合院(如图2)都是以庭院为中心向内的建筑组合群体,有着严谨的方整格局。住宅建筑依据轴线形成前后左右的对称布局,庭院空间和连接建筑的檐廊、转角回廊、院墙与垂花门等也都自成格局并有密切的联系;江南的“串式”院落和住宅庭院也大致如此。
  图3
  3、明显的主体论文
  中国传统民居的主体建筑非常明显,它常常设在城镇或居区的核心部位,布置在最重要的轴线上,有着突出的房顶、新颖的外观、显眼的体量和夺目的色彩,以区别其它从属建筑。如中国传统村镇中的佛塔、庙宇或戏台、住宅中的起居室或堂屋。要精心选择建筑组合中、人们生活或活动的中心部分作为主体建筑,把它布置在最重要的轴线部分,安排高大的房顶,显眼的外行体量。例如在西藏民居中,把经屋常放在房顶上(如图4);在河北民居中,正房和堂屋在全组院落中体量中最大;在福建土楼中,正房堂屋的部位有显眼的层层下跌式重檐房顶,主体建筑是非常明确突出的。
  图4藏东新居
  4、 组合
  中国传统民居不仅注重组合体自身的布局变化,更注重街、坊、院落相互之间的划分与联系,成组成区地布置具有社会生活内容的建筑社区组合。这些组合可以表现出组织邻里生活社会化的思想。在低密度地区,建筑组合常用小型房子以回廊、小路、小桥、花架、围墙等互相联结组成。在高密度地区,常把单幢住宅作为组合体对待。即使是一幢小型住宅,它的内部关系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多种房间的相互关系的组合体。
  5、 渐进层次
  中国传统民居根据建筑使用的公共性的程度,创造出一个由公共性过渡到私人性和亲疏关系建设宅院的渐进层次布局,从入口公共部分,最后达到私人性质部分。这个渐进的层次反映了社会与家庭生活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 中国民居的现状论文
  中国传统民居在封建礼制的影响下,建筑多为木结构、以院落为单元。20世纪末我国建筑业迅猛发展,建筑材料的使用受到限制,多种结构型式的框架材料侵占了建筑市场,城乡住宅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盒式建筑,在新建的农宅中已很少见到传统型式的建筑,中国民居失去了历史文化传统。
  一个地区的建筑是当地当时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综合反映,它具有该地区特有的型式和风格,这种地区主义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传统民居为基础的,传统民居是地区主义建筑的“根”。中国传统民居在建筑浪潮的冲击下已渐渐被遗忘,那些结构呆板、型式单一、排列组合的“盒式”建筑布满城市,大量的传统民居被破坏、只有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列入文物保护的建筑作为城市孤岛被保留下来,这虽然是符合当时的建筑浪潮,但破坏了传统的、质朴的、融于自然的建筑风格,抹杀了传统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精神和民族文化应当继承和发展,应赋予传统民居以生气,使之富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环境优美、使用方便、安全舒适、适应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空间。
  三、中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
  1、内容
  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必须对原有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和更新。所谓“保护”,就是采用规划、管理、设计、施工等手段把传统民居的群体或单体的特征部分保留下来,实现其建筑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延续;所谓“更新”,就是通过对原有民居的“改建”与“扩建”使其适应现代生活要求。“改建”是保留原有民居的特征部分,根据现代生活要求对其余部分实行不同程度的变更;“扩建”是在原有民居的基础上或在原有民居关系密切的范围内,对原有建筑的功能进行补充或扩展。
  2、 意义
  首先是通过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保留民居文化,并赋予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之更好地为人们的现代生活服务;其次是由于改建与扩建是在原有建筑和设施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地说,要比新建同等规模的建筑节省资金、建筑周期短、见效快。
  3、 项目的实施
  要进行中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应当建立一个正确而严格的实施程序。通常要经历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和终结反馈等五个阶段。
  (1) 可行性研究
  要对原有民居的文化内涵、历史地位、保存价值、保护与更新的效益和可能性进行调查研究,最终以其历史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来确定“保护与更新”的性质与内容,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立项。
  (2) 规划设计
  在政府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指导下,根据传统民居的历史价值、民族文化特色、自然环境条件和现代生活要求,对其周围空间、建筑群体和单体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内容、范围、布局、型式、密度和色彩等做出规划,明确保护什么、更新那些、怎样保护与更新。经政府批准后,管理部门将其纳入法制轨道,实施控制与管理;设计部门将其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
  (3) 建筑设计
  根据主管部门批准的规划要求,进一步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在充分考察原有民居的基础上,对其有密切联系的空间搞好结构布局,对原有的住宅建筑和基础设施进行改建或扩建设计,依据设计原则、规定指标和原有建筑的特点,发挥灵感和创造力,设计出既能突出内涵、融于自然、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又能满足城乡规划与现代生活要求的传统民居。
  (4) 工程施工
  规划和设计最终要体现在工程上。工程施工是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的重要环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单位要熟悉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资料,承包单位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严格按规划和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设计人员要经常深入现场,及时发现与解决技术问题。
  (5) 终结与反馈
  “终结”就是在工程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要进行自检、自验、工程决算和工作总结,然后由主管部门、质监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一起对工程进行验收,肯定设计与施工中的成绩,指出不足之处和处理方法,对工程质量做出评价,确定工程能否交付使用。
  “反馈”就是设计人员和施工单位深入用户,了解工程使用的问题和综合效应。
  4、 中国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的更新
  通过管理手段和维护方法保留了原有民居的特征部分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对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的更新。更新的目的是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特色,又要满足城乡规划生活的要求。更新分为内部空间形态更新和外部空间形态更新。
  (1) 传统民居的内部空间形态的更新
  传统民居内部空间形态的更新就是通过对原有住宅内部的改建,使旧的型式与新功能之间建立良好的匹配关系。
  建筑功能产生建筑型式。当旧的功能消失后,原有型式是否可以伴随新的功能而继承存在?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怎样才能使新功能与旧的型式协调发展呢?只有在充分考察原有民居各组成部分的基础上挖掘其潜能,才能最终实现原有民居的合理利用;只有新功能与旧的型式建立了良好的匹配关系,改造工程才能算成功。
  传统民居的改建不同于新建,它的制约因素较多,随意发挥创造的余地较小。因此,在改建设计前要对原有民居进行详细的技术性调研,搜集或补测原来建筑的图纸,考察每个细部和节点,测定现存结构体系的坚固程度等。特别注意原有建筑特征的保留和基础设施的利用,在充分尊重原有建筑的前提下,协调好原有建筑空间与新的功能要求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原有民居的潜力,避免设计中的失误,改建才会达到理想境界。
  (2) 传统民居外部空间形态的更新
  传统民居外部空间形态的更新就是通过扩建方法对原有民居关系密切的空间或原来建筑的功能补充新建部分。它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用规划设计手段来完善和更新传统民居的外部空间形态;二是选择住宅类设计模式。
  ①用规划设计手段来完善和更新传统民居的外部空间形态
  传统民居外部空间形态的更新不仅要遵循城乡规划的要求,还要考虑扩建部分的功能与使用上的协调,更重要的是处理好要扩建部分与原有民居外部空间形态的联系与过渡,从而保证该地区空间形态的完整性和保证该地区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传统民居的扩建设计是在详细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扩建设计中,既要遵循规划的空间结构,又要考虑原有建筑特征的保留;既要发挥原有建筑的功能,又要考虑现代生活要求;既要注意原有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利用,又要考虑绿色建筑体系的充实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更新后的传统民居外部空间形态符合城乡总体规划、保留民族文化传统、适应当代生活要求和留有扩充发展的余地。
  ②选择住宅类设计模式
  传统民居不是每一种形式都值得我们去延续和再现,必须从众多的传统民居形式中,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来,“范式”与形式不同,形式多而繁杂,“范式”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去粗取精,提炼传统民居中有形和无形的范式中有形的和无形的共性要素,使其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得以再现,从而选择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住宅类设计模式(图5)
  类型遴选要素提炼
  图5住宅类设计模式生成图
  住宅类设计模式的存在意义在于使传统的居住模式,能适应新时代的居住生活,它的作用不仅丰富了当前颇为雷同的居住模式,而且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去粗取精和推陈出新为住宅设计增加了新品类。
  住宅类设计模式应符合城乡规划的要求,它的发展空间也有一定的容量和范围,并非可以随意大面积推广。在存量较大的旧住宅群体中,类住宅设计方式的采用可以很容易达成新与旧的对话,保持原居住环境的完整与统一。在旧区扩建中,欲保持原有的社区,使原住宅对新环境认同、人们保持原有的交往行为,住宅的类设计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继承地方建筑的历史文脉是住宅设计创新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民居都是这种发展前景,有的悄然退出历史舞台,有的幸存至今或成为文物,或继承为人们提供一个“勉强”空间。因此,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文脉在设计中得以体现,使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住宅类设计模式是传统民居的持续发展、走向未来的有效途径。
  四、现代绿色建筑体系对传统民居的充实与完善
  传统民居有很多在创造绿色建筑的方法与技术上的成功之处。但由于受客观条件所限(如经济、观念、科技水平等)。同时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窑洞夏季多潮湿,通风不好;北方民居多以烧煤取暖为主,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民居居住条件大多不尽人意,不能适应新世纪现代生活。
  当前,经济大发展、社会在前进、科技进步为绿色建筑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我们应利有这一优势,挖掘传统民居的“绿色”本质,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大力推广与利用科研成果对传统民居进行使传统民居充实与完善,注入新的“血液”,对传统民居进行使其产生新的生命力。
  钱学森先生在上世纪末提出“建设山水城市”,是中国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城乡建筑“主体”,住宅应当首当其冲,对传统民居,首先也要搞好住宅区和建筑的空间结构布局,增加绿化内容,使住宅与自然共融,并且协调发展。国家规定的各项标准和绿化指标必须保证,城乡规划的意图必须贯彻,要充分利用街道两侧、居区空地、住宅庭院、顶层平台和建筑墙面进行绿化,并在适当地点增加水面,让“绿化”渗入到传统民居的每个角落,以美化环境、减少污染、调节小气候、防止“热岛效应”。
  结合现代技术,在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要考虑“智能住宅”的建设与发展;要充分利用科技成果,采用低耗、少污染的空调、家电和汽车排气设备;要因地制宜地改变能源结构,推广天然气、电能、太阳能、风能、沼气等能源的应用;要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处理和回收利用;要推广应用地热、地冷、地道风和埋管技术,调节室内温度,要积极采用除湿防潮技术、新型建筑维护结构和多功能建筑节能材料,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建筑。
  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为了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又不洋化,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新建筑风格,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为我国传统特色服务。在这一思想文脉里,把中国传统建筑理念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当今,中国民居发展的形式逼人,大量传统民居需要改造和利用。在新世纪开端,让我们把握时机,打破传统的束缚,深入讨论,继承和发扬中国民居的传统内涵,探索新的传统建筑空间,走出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的创造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荆其敏.中国传统民居百题.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刘晓黎.历史性地段建筑形态的保存.建筑师,1994,(4)
  4、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5
  5、戴念慈,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建筑学报,1990,(3):2

文章标题:浅谈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和更新之社会学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1141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